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逍遥右脑  2016-02-26 18:28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三封信:胜利、自负、快活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换都是缭绕如何达到优良和卓著、如何成为引导人才而开展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晓得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出色,而是如何从迷茫到踊跃、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大到自信、从惆怅到快乐、从胆怯到乐观。

一个极真个例子是2004年2月产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暴地杀戮了自己的4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一个迷失方向、缺少自信、性情封锁的孩子。他和良多大学生一样,急切希望知道如何能力取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老是怨天尤人,盼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愿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对于成功的簇新定义,激励读者意识和确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生机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懂得成功、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轮回: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全力以赴去跟你的同寅竞争。你应当在乎的是,你要比当初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盼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权衡每个人是否“成功”采取的也是一元化的尺度:在学校看成就,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寻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估,更多地以个人财产为指标。然而,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奉献吗?著名利就必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发明了新的财富或技巧,可能是你为别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赖,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涯方法。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举世无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主要论断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比拟,而是要懂得自己,挖掘自己的目的和兴致,尽力不懈地追求提高,让本人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掌握人生目标,做一个自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答复的:“人生只有一次,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可以帮助自己、赞助家庭、辅助国度、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力,可能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绝不须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军师,它曾屡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我当初废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讨院,就是由于我认为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然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斯出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惋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感到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件当前,此时此刻我清楚了,我错了。实在人生的意思在于世间有真情。”假如马加爵能早多少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先就会问问自己,充斥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对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仍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安静、求知、翻新……一旦肯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武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议。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奇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尚”,或为了模拟他人而随意断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明自己的目标呢?很多同窗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奈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知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处所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倡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显现在你脑海里的幻想记载下来,因为不经由思考的谜底是最真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想从前,在你最快乐、最有成绩感的时间里,是否存在某些独特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鼓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能够设想一下,十五年后,当你到达完善的人生状况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看法。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朝思暮想,你在该范畴内就更轻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游手好闲,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张,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难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绝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开释出所有的潜力。因而,我不赞成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点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发”),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散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凌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良而冲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酷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持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学,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制到什么水平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断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爱好的工作——担负首席软件架构师,专一于软件技术的立异。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杰出的首席履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励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豪情的重要性。当学生请他唆使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异,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发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俗气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考察,成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占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猖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器重。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盘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糟蹋在没有快乐、没有造诣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兴高采烈、精力振奋,我对自己许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作业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领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认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传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如许热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愁眉锁眼,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探讨。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菲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参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养。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鼓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必扬鞭自奋蹄。”最令人快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干离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结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非常渴望反复它,是否能高兴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憧憬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意?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仅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留神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白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探索或懊悔。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容许学生挑老师。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荣幸地遇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取舍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辨认”。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整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筛选你的兴趣。你也可以通过藏书楼、网络、讲座、社团运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喜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共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相对的失败者。”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辟自己的视线,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间隔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把持自己的性格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余方面?你应尽力填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终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酡颜,上台演讲就会恐怖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戏院”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能的详细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好比,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报告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害怕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缓和,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仍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发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训练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方: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白时,我会表示得更好,于是,我仍筹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应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个别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货色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许可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四周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际了中国人勤恳、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罢了。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惟上的口号或废话。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形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添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行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先容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知足于这些基础的“指标”。扩展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分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确实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明显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诚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剂: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订更有挑衅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当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示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适合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忧和防备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十分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危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加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损失自信。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下)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要害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许多人比我干练,让我很自满。”虽然马加爵很聪慧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机密是相信自己有才能。中国古谚:“生成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征和优点,值得重视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即是几?”我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即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惊讶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加入数学比赛,勉励我参加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性。这时,我特殊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常识。这种教导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先进。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一直战胜缺陷的进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驳学生,让学生补充最差的学科。固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足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上风》。盖洛普的研究职员发现:大局部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长处”,但他们却遇到了更多的艰苦和苦楚;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毛病”。“治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增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门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失掉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经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攻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念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这是我毕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披发着一种迷人的力气,一直连续到今天。我发现了蠢才的全体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措施用背书的办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晋升自信的方式是以实例“练习”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骄傲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越了你的期望吗?有谁褒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缓缓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有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想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他甚至让队员把最自得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接洽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竞赛前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友人,多回味过去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长自觉

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有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烈的愿望,你就会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尤其当你是一般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我以前在工作中,普通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眼前,总是不敢讲话,怕说错话。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选,总裁招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终日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触和想法……”我说完后,全部会议室欢声雷动。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时常援用我的话。从此,我布满了自信,不害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大家不能只凭血气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认了我的见地,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合适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因此,不要害怕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动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英勇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详细的目标,虚心肠听他人的评估

造就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敢于发言。她赞成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恰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的评估,目标就很难衡量。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保持一个月就有嘉奖。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允许自己出错,或过度自我核心,失去客观的态度。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谛”。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但因为他简直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基本否定此事。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过错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用和他人的尊重。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控制主客观的形式。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无邪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容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畴外的工作。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正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他们明确,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所以,你必须虚心地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豁达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大胆坦诚的知心挚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除了暗里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实在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意见更有压服力。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依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我的父亲常教导我们凡事谋之于众,就是指开释怀胸,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织了朋友,也许会证明同学确切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起因,然后自我改进。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者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防止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事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迷信研究证实:心境好的人最能施展潜力;快乐能进步效率、创造力和准确决议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维,乐意帮助别人。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标是带来快乐。我曾提议同学们追赶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咱们的终极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   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爱好自己、父母和老师,不违心读单调的书、不乐意敷衍测验。对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转变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收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请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单。”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到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关闭。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冀望与你对自己的期冀就有较大的差别。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教训比你丰盛,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挤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独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前提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常常把父母亲适度理想化,而忽视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中,比我们更为匮乏、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遇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们的条件,也努力了。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性命的起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设法,但你首先应反诘,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领会父母的主意吗?当你埋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岂非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说:“父母对你们的希望不错,只是你们应该让父母了解,你们对他们的奢望。”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干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彼此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批准见但能彼此体谅,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本来的见解而达到共鸣。为此,你首先应和父母树立一个坦诚的沟通关联。兴许起初你们会觉得别扭,但我信任你们很快就会体会到亲情与温馨。 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有些同学盼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标题,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不用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凌志军说:“如果我碰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抵触,我会给自己部署一个时间表,天天在划定的时间里实现‘应该做的事情’——时光表能激励你集中精神并提高效率。而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最无谓的“发愁”就是对自己不满足。这岂但挥霍了时间,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培育自己的自信,以每一个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需能接受自己,理解你们是为自己而生活的。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小时候始终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战胜别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敬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当你开始为自己而生活,接受并喜欢你自己,接受并濒临你的父母,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你开端快乐了。

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掌握你的脾气

心理学家认为,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独的,因为他总不愿与人交流,不愿说出自己真实的感想……是一个情绪反映相称剧烈的人,但是他表面上又是一个相称压抑的人。”马加爵给亲人的信上也写道:“我这个人动情的话从来就讲不出口。”如果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允许以避免悲剧发生。事后马加爵也想到:“流亡的时候觉得自己傻,可以挑选吵架就算了,没有必要杀人。” 中国人总认为自持、蕴藉是美德。但我认为,在今天的时期里,开门见山的沟通更为重要。旁敲侧击、口是心非、前怕狼后怕虎、当面不说、背地乱讲都是坏习惯。有一位中国老板和他的下属吵架,他问我是不是该请第三者调停,我给他的建议是:因为这是感情的事情,你应该直接去和下属沟通;第三者为了做和事佬,可能会说出违反你或你的下属志愿的话(例如谎称你已经认错,但其实你没有),这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当然,在情绪问题上,直接沟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板如果第一句话就对下属说:“你错了,但是我不和你计较。”那么下属肯定会恶感。如果老板说:“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很显然是你想抢我的工作。”结果就更不堪假想。显然,当你直接沟通时,不要论对错,不要猜想别人的念头,更不要再趁机补一句。最有效的沟通就是直接谈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板可以说:“当你在那么多人面前骂我时,我感到失去尊严,无比难堪。”这样一句话是不能反驳的,甚至可能会引发理解和同情。 当你怒火中烧时,把恼怒的话改变成理性的话并不容易。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又需要依靠“自觉”和 “自控”。自觉不只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更是认识自己的感情。自觉的人知道自己何时会喜怒哀乐,也理解喜怒哀乐的宣泄会造成何种效果。如果他觉得愤慨,他不会霎时爆炸,因为他知道爆炸的成果,但他也不会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那会对心灵造成很大的损害,他通常会尽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设性的方式处置。正面、感性的沟通可以下降火爆的气氛。感情和沟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设性的、宽容的立场来与他人沟通并影响他人。 自控是一种内心的自我对话,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恶劣态度的陷阱。除了上溯的理智剖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简略的情绪调节方法,中国人说:“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心乱如麻”、“心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杂乱和情绪及精神状态的关系,而“气定神闲”、“心安理得”最便利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就藉由调气调息,把气调顺了,比拟能解脱情绪的牵扯,回到感性思考。美国对有暴力行动的加害人,都会施以集团教育,而教诲他们认清暴力的灭绝性,学习节制自己的激动,也就是懂得“叫停”或“分开现场”,以维护自己和对方的保险,避免铸成大错。 如果认为自控不容易,那么,你可以请你的知心好友随时提醒你。我过去的一个老板常常一活力就一发不可整理,而且他赌气都有前兆:他会先用刁钻的问题考倒你,然后他开始战抖,最后他才发脾气。但他想改掉这个弊病,于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预兆时,用一句“密语”(如“让我们言归正传吧”)来提醒他。几回“密语”提醒之后,他就有了自觉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别人提醒了。   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倾诉和沟通。科学的依据是,感情源于人脑的lymbic系统,而该体系重要靠与他人的接触调节。科学证明,在一起交谈的两个人会渐渐达到同样的心理状态(喜怒哀乐)和生理状态(体温、心跳等)。因此,若想达到情感的均衡,我们必须理解依附别人。与人沟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乐的唯一方法。与世隔断的人只会越来越苦闷。西方有一古谚:“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疼痛减半。”马加爵所谓的真情,应该就是指能分享心情、心坎的人吧! 所以,如果你情感不好,或受了冤屈时,应多向父母、朋友倾诉,不要像马加爵那样总把话闷在心里,只对日记倾诉。马加爵很苦闷,却没有倾诉苦闷的渠道。他说:“我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我在学校那么落魄……在各种孤独旁边,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马加爵在人际来往中碰到很多障碍,这些阻碍带给他苦闷,而这些苦闷又没有渠道宣泄,进而造成更大的苦闷。这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其实,马加爵的内心独白,证明他是一个有自觉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窘境,可惜他将自己锁在自我关闭的牢笼里,让冤仇把他带向覆灭。记得去年,非典风波,最可怕的要挟就是被隔离,可是素日里我们却常疏忽了心里的孤破,使我们和快乐绝缘。 要得到快乐,你需要风趣、乐观的想法和沟通。在所有的沟通中,“笑”的沾染力是最大的。耶鲁大学的研究发现,“笑”的感染力超过了所有其他感情,人们总会反射式地以微笑往返报你的微笑,而开怀的大笑更能迅速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此外,幽默的笑也能增进互相信任,激发灵感。乐观、正面思考的气力是无限的。近年来愁闷症已成为全世界来势汹汹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负面思考有极大的关系,有些人习惯钻牛角尖,往达观无助的方向想,困在逝世胡同中。如果能换个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满的而非一半空的!现在的不如意,代表有无穷成上进步的空间。学习检讨自己,常保正念。 无论是驱赶悲伤或是获取快乐,我们都需要从倾诉和沟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励。最天然的沟通对象可能是你的亲人,特别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听孩子的倾诉。 但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们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沟通、倾诉。交朋友时不要只看朋友的爱好和个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会鼓励人的、乐观的、幽默的、诚恳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朋友。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这样的朋友,也不敢去乱找朋友,如果别人拒绝怎么办?”如果别人谢绝你,你没有失去任何东西,但如果别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会在寻找挚友的过程中,也让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会鼓励人的、乐观的、滑稽的、恳切的、有同理心的、乐于助人的、愿意听人诉说的人,并尽力去帮助你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愿意付出,快乐才能更敏捷地通过人际网扩散。

给中国学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仰以下做事的三准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辨别两者的不同。 祝愿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度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负,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渐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大学军训感言
下一篇:大学,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相关文章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