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语文)

逍遥右脑  2016-02-20 17:14

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语文)
★《马说》(P14-1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世有伯乐,然后(这以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所以)虽(即使)有名马,①只(只是)辱(受屈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并列而死)于槽枥(马厩 )之间,不以(拿,用)千里称(称呼,称作)也。
 马之(表定语后置,不译)千里者,一食(吃)或(有时)尽(吃尽)粟一石。食(同“饲”,喂养)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是(这样的)马也,虽(虽然)有千里之能,食(吃)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显现),②且(尚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一样)不可得(能够),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驱使)之(它)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之不能尽其(它的)材(同“才”,才能),鸣之(音节助词,无实意)而不能通(通晓 )其意(意思),执策(握着鞭子)而临(到(它)跟前)之(它),曰:“天下无马!”呜呼,④其(难道,表反问语气)真无马邪(同“耶”,表疑问语气)?其(表推测,“恐怕”)真不知马也。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只能在马夫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②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③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他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④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作者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字退之,与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3.内容:(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作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是指能发现并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或是知人善任的贤君。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作者的愤郁之情也达到了高潮。
【强化训练】
一、解释加点的多义词。
虽: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同“饲”。喂养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指千里马,代词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千里马的    
之: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执策而临之      代词,它,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 
二、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全文主旨)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千里马不被人赏识可能有怎样可悲的遭遇: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文中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话概括自己怀才不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食  马  者 /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 而  食  也 (2处)
2.且  欲  与  常  马  等 / 不  可  得(1处)
★《陋室铭》(P59-61)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①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品德高尚)。②苔痕上(长到,蔓到)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③谈笑有鸿儒(博学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可以调(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金经。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乱(扰乱)耳,无案牍之劳(使……劳累)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④“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 ;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③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和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④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2)文体:本文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示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变为一种文体,一般用韵。
2.内容:
(1)这篇铭文通过对简陋居室的赞扬,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开头三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3)“陋室不陋”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清幽;二是交往人物不俗;三是生活情趣高雅。
3、写作特色:
(1)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托赞美陋室不陋,表达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2)类比手法的运用:最后两句,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然后又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骈散结合的语言:本文从句式来看,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视觉上的整齐之美;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又是散句,这样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富有音乐美感。
【强化训练】
一、填空
1.题目中“铭”是古代常见的一种文体  。文中大多运用了对偶句,其中不是对偶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描写,表达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3.文中的中心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描写出陋室恬静、幽雅的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作者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主人高雅的生活情趣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本文开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比兴的手法,其中“山”、“水”喻指陋室 ,“龙”“仙”喻指“德”,以“名”“灵”喻指品德高尚(“馨”)。
5.古代指用来代指平民的词语有:白丁、布衣、庶民、黎民、黔首。
二、朗读停顿划分
1.山 /不 在 高,有 仙 /  则 名。(2处)
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无 / 案 牍 之 劳 形。(2处)
三、文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写得很好,请你作些赏析。
句子对仗工整,整齐优美。“上”“入”二词,化静为动,使景物人格化,写出了苔藓、绿草的盎然生机;“绿、青”二字,色彩清丽,突出了环境的恬静、幽雅,烘托出陋室不陋,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结尾“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采用了类比的手法,把“诸葛庐”“子云亭”和 陋室 相类比,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类比,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活板》(P85-87)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板(用雕版)印(印刷)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同“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平民)毕?,又为(发明)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铜钱的边缘),每字为(刻)一印,火(用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这)类冒(蒙,盖)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密密地排着)字印,满铁范为(成为)一板,持就(靠近)火炀(烤),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磨刀石)。①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算是)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是)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另外)布字,此印者才毕(完成),则第二板已具(准备好),更(交替)互用之,瞬息可就(完成)。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②不用,则以纸帖(用标签标出)之,③每韵为一帖(tiě标签),木格(用木格)贮之。有奇字素(平时,一向)无备者,旋(随即,立刻)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④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又)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烧)土,用讫(终了,完毕)再火(用火烤)令药熔,以手拂(擦拭,掸去)之,其印自落,殊不(一点也不)沾污。
?死,其印为予群从(堂兄弟及侄子辈。从,cóng,堂房亲属。)所得,至今保藏。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如果只印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②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做标记。
③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④不用木料制做活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
【课文要点】
1.作者:北宋沈括。出处:《梦溪笔谈》。
2.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创造的活版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与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
3.本文第二段在具体介绍活版的制作、用法、功效时是运用工作程序顺序来说明的。
4.活版的制作工作程序:刻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
5.活版的特征:“活”——灵活便捷。
【强化练习】
【甲】
   庆历中 ,有布衣毕?,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乙】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菜籽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本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jiù)居(客居)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                                  (选自《天工开物•丹青》)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⑴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蒙,盖)
⑵持就火炀之(靠近)
⑶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⑷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制造)
2.甲乙两文中都有不少含“以”的句子,例如“不以木为之者”,请在乙文中找出与例句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含“以”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汁浸染灯芯而燃炷(烧)者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功。
⑵ 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
   大凡制造贵重的墨,(在)本朝首推徽州(今安徽歙县)人。
4.从活字印刷和制墨的方法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令现代人赞叹不已,我们学过的文言文当中还有哪些也是在表现古人杰出的技艺和才能的?请联系其中的一篇课文,再结合现实的例子,谈谈你的感想。
答题要点:可联系《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于园》、《核舟记》、《口技》等课文,从农业技术、建筑、雕刻、表演技能等角度来结合现实的人或事。

《核舟记》(P88-92)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明有奇巧(特殊的技艺)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①罔(无,没有)不因(依据)势象(模拟)形,各具(具有)情态。尝贻(赠送)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奇(零数),高可(大约)二黍许(表约数:上下)。中轩(高起)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用石青)糁(涂沫)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②其两膝相比(靠近)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像,相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卧右膝,诎(同“屈”,弯曲)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清清楚楚)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同“横”,与“竖”相对)木,右手攀(扳)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③其人视(眼光)端(正)容寂(平静),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平),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其色(颜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还)不盈(满)寸。④盖(句首语气词)/简(挑选)桃核修狭者为之。⑤嘻,技/亦灵怪矣哉!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审情姿态。
②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③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④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造)的。
⑤嘻,这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课文要点】
1.出处:清朝人张潮编辑《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明末人。
2.文章细致地说明了“核舟”构思巧妙、雕刻精细(“奇巧”“灵怪”)的特点,赞美了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3.写作特点:
(1)本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整体后部分,又从局部到整体。
(2)介绍核舟局部时,按照空间顺序来介绍,由正面到背面,由中间到船头再到船尾。
(3)本文叙述和描写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构思巧妙,重点突出。全文紧扣“奇巧”二字展开,具体表现在:一是构思的匠心独运,二是刀法的精细娴熟。
【强化练习】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 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ǎng)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赤壁赋》)
1.解释文中下列词或短语。
(1)峨冠( 戴着高高的帽子 )   (2)不属(  不相类似  )
(3)比(    靠近      )      (4)共适(   共享     )
(5)惟(      只有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都能依照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3.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 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 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 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 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作者的主要情感是慨叹人生无常,因而他的眼中景胸中景都是感情的客体,由变与不变来比喻自己的身世。
4.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而不刻其他的字?谈谈理由。
这十六个字是《赤壁赋》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的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言之成理即可。)
5.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苏轼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请比较两句表达含义有何不同。
(1)孔子感慨的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流过,要大家珍惜时光。
(2)苏轼是认为世间万物都在变化,慨叹人生之无常。
《山市》(P104-10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奂山山市,邑(县)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同“现”,出现)。孙公子禹年,与同人(共事的人或志趣相同的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青色的天空)。相顾惊疑,念(心想)近中无此禅院。无何(不一会儿),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两端翘趣的房脊),始悟为(是)山市。①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连亘(接连不断)六七里,居然(竟然)城郭矣。②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虚幻,不存在);惟(只有)危(高)楼一座,直接霄汉(云霄和天河)。楼五架,窗扉(窗和门)皆洞开(敞开);一行(一排)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一层一层地指点计数),楼愈高,则明愈少;数至八层,裁(通“才”,仅仅)如星点;③又其上,则暗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忙碌的样子),或凭(倚着、靠着)或立,不一状。逾时(过些时候),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人家和商店),与世无别,故(所以)又名“鬼市”云。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没过多久,高墙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变成城城郭了。
②中间有像楼台的,有像厅堂的,有像牌坊的;清清楚楚的,历历在目,数也数不清。
③再向上,就暗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课文要点】
1.《山市》出自《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文中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
2.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
3.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这是作者根据目击者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口技》(P136-139)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会(适逢, 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厅事(大厅,客厅)之东北角,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坐着)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位)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既而(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毕备(各种妙处都具备)。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斜眼旁视),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
未几(不多久),夫?(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倾斜翻倒),妇梦中咳嗽。②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一会儿)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③中间(中间夹杂)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拟声词)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无所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④于是宾客无不变色(脸上的神色)离席,奋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股(大腿)战战,几(几乎,差点儿)欲先走(跑,这里指逃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尽,消失)。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罢了)。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暗暗赞叹,认为好极了。
②宾客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③里面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呼救声,人们一起用力拉倒着火房屋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
④在这时候,宾客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席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索索(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课文要点】
1.出处:《虞初新志》,这是一部笔记小说集。作者:清代人林嗣环。
2.这篇课文通过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国民间艺人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我们今天应当学习古代艺人这种对技艺精益求精、追求绝妙境界的精神。
3.课文以“善”字贯穿全篇,按时间先后安排写作顺序。口技表演者共模拟三个场面,依次是  一 家四口由睡而醒          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失火、救火。                                      
4.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5.写作特色: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中写口技本身的声响是正面描写,写听众的反应(共三处)、道具的简单(共两处)是侧面烘托。如,文中第四段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描绘了“善口技者”模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突出了口技人表演之“善”。
6.省略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省略数次与名次之间的量词)。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辨析等古汉语知识,也是我们在复习时要倍加关注的。
【强化练习】
【甲】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其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魏学?《核舟记》
1.填空。 
    甲、乙两个文段都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甲文段以“_善_”字为核心,突出了民间艺人口技表演的高超;乙文段围绕“_奇巧__”一词,表现了王叔远微雕技艺的精湛。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宾客大宴      会:__适逢,正赶上____②罔不因势象形  罔:_无,没有 _
 ③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只         ④尝贻余核舟一 贻:  赠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②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
4.甲文段除对民间艺人进行直接描写外,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请找出文段中侧面描写的句子。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送东阳马生序》(P192-196)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对解释文中加点词。
余幼时即嗜(特别爱好)学。家贫,无从(没有办法 )致书(买书)以(来)观,每(常常)假(借)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而)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不)之怠(懈怠,松懈)。①录毕,走(跑)送之,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于是能够)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担心,忧虑)无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与游,尝(曾经)趋(奔向)百里外,从(跟从)乡之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问。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拥挤)其室,未尝稍(略微)降辞色(言辞脸色)。③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询问)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训斥),色愈恭,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辩解);俟(等待)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终于)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背着书箱)曳屣(拖着破鞋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严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而不知。至舍(学舍,书馆),四支(“肢”,肢体)僵劲(僵硬)不能动,媵人持汤(热水)沃灌,以衾(被子)拥覆,久而乃和(暖和)。寓逆旅(旅店),主人日(每天)再(两次)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同“披”,穿)绮绣(绣着花的丝绸衣服),戴朱缨(用朱缨)宝(用宝石)饰之帽,腰(挂在腰间)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香袋),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若神人;④余则?(旧絮)袍敝(破)衣处其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⑤以(因为)中(内心)有足(值得)乐者,不知口体之奉(吃的穿的)不若人也。盖(大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朝廷)日有廪稍(官家给的粮食)之供(供给),父母岁有裘葛(冬夏的衣服)之遗(给予,赠送),无冻馁(饥饿)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国子监的老师)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诸,之于,“之”,它,代书,“于”向)而后见也。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天资)之(主谓间助词)卑(低下),则心不若余之(主谓间助词)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同辈的人)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拜见)余。撰(写)长书以为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而送的礼物),辞甚畅达。与之论辨(同“辩”,辩论,言和而色夷(平和)。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⑥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来)告之。
二、请依次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抄完,赶快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因此大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③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专心地)来请教。
④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没有羡慕他们的意思。
⑤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就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⑥他们的学业如果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如果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三、断句(各一处)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课文要点】
1.文学常识。
(1)作者   宋濂        ,  明 代    (朝代)文学家。
(2)本文是一篇赠序,赠序是 临别赠言  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之辞。
2.内容。
(1)本文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股闻鸡起舞
3.写作特色。课文第二段主要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①“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与上段自己的“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袍敝衣”形成对比;②“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上段自己的“行深山巨谷中”形成对比;③“未有问而不告”与上段自己老师的“未尝稍降颜色”“叱咄”形成对比;④“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上段自己“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形成对比,以上四个方面的对比引出要说的道理: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不精、不成,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专。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分辨事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又使文章错综变化,富有波澜。
【强化练习】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乙】义阳①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②。嗜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③,乃时吞纸以实腹④。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⑤。犹⑥不废业,卒成学士 。
①益阳:地名②后出扬都:后来到了扬都③累日不爨(cuàn ):连续几天不能生火做饭④实腹:填充肚子⑤哀声动邻:哀痛的喊声惊动了邻里⑥犹:仍然
1、给甲段文字中画线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至 舍 ,四 支 僵 劲 不 能 动, 媵 人 持 汤 沃 灌, 以 衾 拥 覆, 久 而 乃 和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负箧曳屣    拖;拖着            (2)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
(3)乃时吞纸以实腹 时常;经常       (4)卒成学士    终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体)就是这样。      
(2)嗜学,家贫无资。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4、乙文中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用原文回答)
    乃时吞纸以实腹;抱犬而卧                        
5、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家境的贫寒和求学的艰辛。                                    
译文: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十分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哀声惊动四邻里。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2015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有答案)
下一篇:江苏省姜堰市2015年八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苏教版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语文)】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苏教版八下语文)】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