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1、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2、内涵: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遗传多样性:指遗传信息的总和,包括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对个体的基因。
(2)物种多样性:指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多样性,目前被描述的物种约175万种。
(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中生态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3、多样性价值:
(1)潜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动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也就是说一个基因库就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2)间接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保护水资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等。
(3)直接价值:①药用价值;②工业原料;③科学研究价值;④美学价值。
4、保护措施:
①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②易地保护: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利用生物技术对濒危物种基因进行,保护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关键),反对盲目的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合理利用是最好的保护)。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
“J”型曲线 |
“S”型曲线 |
产生条件 |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
特点 |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
环境容纳量(K值) |
无K值 |
有K值 |
曲线形成的原因 |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
种群增长率 |
保持稳定 |
先增加后减少 |
种群增长曲线 |
Nt=N0λ
|
|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
|
|
联系 |
|
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重要意义。
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方法:
1、根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
图示 |
种群特征 |
出生率 |
种群密度 |
增长型 |
|
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
出生率>死亡率 |
增大 |
稳定型 |
|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 |
出生率≈死亡率 |
稳定 |
衰退型 |
|
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 |
出生率<死亡率 |
减少 |
2、根据性别比例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1)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原因
性别比例 |
繁殖机会 |
出生率 |
种群密度 |
各年龄阶段中雌雄个体数量相当 |
雌雄个体都有充分交配繁殖机会 |
决定了较高的出生率 |
将逐渐增大 |
雌多于雄或雄多于雌的种群,性别比例失调 |
个体间交配繁殖机会较少 |
出生率较低 |
将逐渐减小 |
种群数量增长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不是一个概念,只要增长速率为正值,种群数量就在增加;增长速率为零,种群数量恒定不变;增长速率为负值时,种群数量应下降。
2、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项目 |
“S”型曲线 |
“J”型曲线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
|
|
种群增长(速)率曲线 |
|
|
知识点拨:
1、“S”型曲线中注意点:
①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②K/2处增长率最大。
③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2、实例:
|
灭鼠 |
捕鱼 |
K/2(有最大增长速率) |
捕捞后,防止灭鼠后,鼠的种群数量在K/2附近,这样鼠的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无法达到灭鼠效果 |
捕捞后使鱼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鱼的种群数量将迅速回升 |
K(环境最大容纳量) |
降低K值,改变环境,使之不适合鼠生存 |
保护K值,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 |
3、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知识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4、“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所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知识拓展:1、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1)种群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2)原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等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2、表解四种生物种间关系
种内斗争与竞争:
比较项目 |
范围 |
实例 |
种内斗争 |
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 |
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 |
竞争 |
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
大草履虫与双核小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在食物中竞争失败而死亡 |
知识拓展:
1、竞争关系可使劣势物种灭绝,有利于优势物种得到更多的资源与空间。
2、捕食关系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着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因捕食的数量的增多而灭绝。
相关
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
1.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成分
成分 |
归类 |
各成分的组成 |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地位 |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
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 |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星的根本来源 |
必需成分 |
生产者 |
自养生物 |
(1)绿色植物(2)光合细菌和蓝藻(3)化能合成细菌,如铁细菌 |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
基石 |
消费者 |
异养生物 |
(1)绝大多数动物(2)寄生生物 |
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 |
最活跃的成分 |
分解者 |
异养生物 |
(l)腐生细菌和真菌(2)腐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
循环的关键成分 |
3生态系统各类成分关系
易错点拨:
1、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是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子特殊的消费者。
2、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某些原生动物等以植物残体、粪便为食的腐食动物属于分解者。
3、生产者并不都是绿色植物,如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也是生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
4、植物并不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知识拓展:
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判断:
1.根据双向箭头A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1)A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2)D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B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相关高中生物知识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过程:
(1)能量的输入
③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能量的传递
①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传递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传递过程:
(3)能量的转化
(4)能量的散失
①形式:热能,热能是能量流动的最后形式。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单向流动
①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生物的捕食关系不可逆转,因此能量不能倒流,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通过细胞呼吸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逐级递减
①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②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供自身利用和一热能形式散失。
③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4、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即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流到下一营养级。
计算方法为:
4、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
(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计算: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 “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碗定使用l0%或 20%来解题。
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
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
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 =M÷(10%)
3。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为N,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
3;D营养级获得的最少能量=N× (l0%)
3。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诗算后合并。
3.在食物网中分析如A→B→C→D确定生物量变 化的“最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
(2)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就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为M,计算至少需要 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 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 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
3。
4.已知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求解较高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时,若求解“最多”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的能量按“最高”效率传递;若求解“最(至)少”值,则说明较低营养级生物的能量按“最低”效率传递。具体规律如下:
表解生态系统三种金字塔的不同:
项目\类型 |
能量金字塔 |
数量金宇塔 |
生物量金字塔 |
形状 |
|
|
|
特点 |
正金字塔 |
一般呈正金字塔,有时呈倒金字塔 |
一般为正金字塔 |
象征含义 |
能量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具有逐级递减的特性 |
生物个体数目在食物链中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 |
生物量(现存生物有机物的总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 |
每一阶含义 |
食物链中每一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 |
每一营养级生物个体的数目 |
每一营养级生物的总生物量 |
异常分析 |
人工鱼塘中的生产者并不多,需要人工给鱼施加有机饲料,如图
|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棵大树上时,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会发生变化,如图
|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会低于浮游动物,如图
|
易错点拨:1、图解中的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如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方块面积越来越小表示营养级的升高,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
2、每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及去向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石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营养级的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如下:
3、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属于上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部分。
4、动物同化的能量并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动物同化的能量=动物摄入的能量-动物粪便中的能量。
知识拓展:
1、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传到第五营养级时,能量已经很少了,再往下传递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所以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2、食物网中,能量传递效率是指某营养级流向各食物链下一营养级的总能量占该营养级比例。
如:
是指流向B、C的总能量占A的10?~20?。
3、根据能量流动的递减性原则,在建立与人类相关的食物链时,应尽量缩短食物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