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6-01-05 10:00
汶上圣泽中学2015级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赍(jī)发 吃饭防噎(yē) 氽(tǔn)水 锣鼓喧阗(tián)B、埋(mái)怨 心惮(dàn)远役 讥诮(qiào) 日光翳翳(yì)C、提(dī)防 寒砧(zhēn) 央浼(měi) 剜(wān)肉补疮D、撮(cuō)合 蜂窠(kē) 坍(tān)缩 锱铢(zīzhū)必较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题词 调剂 默契 发泄 丰富多采B 洗练 清圆 褐绿 干躁 叫嚣呐喊C 棉密 疏朗 迢远 精髓 拔木转石D 譬如 羡妒 颦蹙 归宿 词藻典故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____”;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付梓”“杀青”。②《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传奇,那些____的英雄壮举,只有放在与命运抗争的大背景下来看,才更显得____。“秋风五丈原”将这种反抗命运的悲剧渲染到了极点:“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这就是令杜甫感叹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A、柳岸灞桥 春花秋月 可歌可泣 慷慨激昂B、春花秋月 柳岸灞桥 可歌可泣 慷慨激昂C、柳岸灞桥 春花秋月 慷慨激昂 可歌可泣D、春花秋月 柳岸灞桥 慷慨激昂 可歌可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边城》描写了秀色可餐的湘西自然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这里的一切如梦一般宁静美好。B.王好一家三代,十多年来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真可谓举案齐眉。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D.高二年级的学生一定要不耻下问,不断地请教老师和高年级的同学,来提高学习成绩。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C.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人生的四种境界张世英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最低的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B.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7.对“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B.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须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B.“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方山子传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⑤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使酒:酗酒任性。⑥前十有九年:即嘉?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9、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志节、行为C.欲以此驰骋当世 驰骋:纵马奔跑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10、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B.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11、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12、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D.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第Ⅱ卷(114分)四、(24分)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分)(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山东省圣泽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