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堂提问要有技巧
逍遥右脑 2015-12-27 11:13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向学生强调要点,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过程和掌握知识的反馈等多种功能。因此课堂提问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怎样才能让课堂提问体现新课程理念呢?本文拟从以下五点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提问艺术。
一、要突出“探究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探究性”,必须要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实所实际具有的水平,叫现实水平。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儿童所能达到的水平,叫潜在水平.正是这种潜在水平与现实水平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才成为学生发展的驱动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是最具探究价值的,太易或太难都没有探究价值。比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新授课中,如果这样问“什么是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过于肤浅,学生机械地在教材中直接能找到答案,缺少可思考性和探究性,无益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引入“水势”和“渗透势”等概念,问“从水势的角度看,为什么水总从水势高的地方向水势低的地方流动呢?”这样的问题超出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无法展开思考,更谈不上具有探究性和思考性,正确的做法是:教师演示“渗透作用”实验,实验结果是??漏斗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这时请同学们思考回答以下问题:(1)漏斗管内液面为什么逐渐上升?说明了什么?(2)水分子为什么能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3)如果把半透膜换成塑料膜或纱布或者是半透膜两侧的浓度一样,则漏斗内的液面能否上升?这些问题既具有一定梯度和思考性,又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要彰显“生活化”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生物问题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这样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由于提问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奇特的想象,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接受。譬如,在教学
高中生物“绪论”中的“生物基本特征”时,我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即课堂准备了“树叶、石头、鸡毛、蚂蚁、菜豆种子……等”并把这些摆放在各小组同学面前,然后,我设计出以下问题:同学们,你们面前摆放的这些教学实物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能将它们区分开吗?这样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思考,实现生活经验生物化,又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身边,学会用生物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体现了“生物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要注重“多边性”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提问只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影响关系,提问似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提问应是“学生←→教师←→学生←→学生”这样的多边关系。南宋文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进矣!”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1)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2)激励学生,给他们一个勤于提问题的“心”。(3)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脑”。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和多边的课堂教学的“生态系统”。例如,在教学“食物链”中,我没有像通常情况下,把食物链的概念及实例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打破常规,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问题,我提出如下问题:“草→兔→鹰”是不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问题一出,学生相互提问,热烈讨论。最后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是一条简单食物链,因为体现了吃与被吃的关系”,有的学生说:“我们小组认为不能叫一条食物链,可能的原因是不够长。”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认为不能叫食物链,这个例子与概念不符。”根据讨论同学们大胆提出下列问题:(1)食物链到底如何定义?(2)食物链与长短有关吗?(3)食物链起点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等等。整堂课气氛活跃,教师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同时学生积极动脑,把握机会提出质疑,各抒己见,形成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关系,体现了课堂是舒展灵性的空间,放飞自由的思维和想象。
四、要体现“广泛性”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然而,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总是集中在几个“尖子”学生身上,认为这些学生能很好地配合自己教学,而对那些学习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担心他们答不出或回答不正确影响教学进程而避开他们,这样就使得“尖子生”成了课堂回答问题的“常客”,大部分成绩平平的学生成为“局外人”,不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这与“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生物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一、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每个同学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二、面向全体学生,既注意聆听回答者的回答,又注意要求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判断和补充答案;三、不采用先叫学生名字后出题的方式。
五、要凸现“开放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要刻板僵化,封闭成“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唯一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打开学生学习空间。思考的空间,提问的“开放性”表现是多方面的:(1)条件开放。例如,在“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中”,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每小组所用容器大小、水量、萝卜大小要统一,对盐量的控制不限制,然后观察实验效果如何?也可以不用塑料杯,用其它容器来代替,材料也可以用其它的诸如马铃薯等。这样,实验的条件开放了,学生设计的空间也就开阔了;(2)问题开放。即所提出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中,提出如下问题:“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问题吗?”(3)策略开放。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索。例如,在教学“鲫鱼”时,课前把大大小小的鲫鱼放入实验桌上玻璃缸中,同学们看到游来游去的鲫鱼很兴奋,情绪很激昂。这时我问到,同学们看到面前的鲫鱼你想获得哪些知识?打算用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4)答案开放。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问题答案的标准化和唯一性,这些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剥夺了学生进一步动脑思考的机会,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聚合式提问。尤其要避免那些用“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多采用诸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个问题你还有其它的看法吗?”等开放性、商讨性提问形式。例如:在教学“环境污染的危害”时,我提出这样一道开放性问题:“无城镇的母亲河??环城河,一段时间以来,水体发黑,藻类大量繁殖,鱼虾死亡,水面发出难闻的臭味,请同学们为我们的母亲河设计几种治理水污染的方案。”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兴趣高涨,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经反复论证他们提出了众多的方案。方案一:让母亲河的河水流动起来,所谓“流水不腐”;方案二:对生活污水和其它污水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方案三: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方案四:清除大量水藻,清捞水底淤泥,对母亲河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尽管有些观点不够正确和完整,但是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