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12-25 10:18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1.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学生在参与中体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
2.以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哪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
二、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1.教会学生预习,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2.教会学生提问。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经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地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
4.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要教会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要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行为有两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在复习阶段时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法技巧。
三、引导学生探究,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探究是一种心理现象,学生在自主探究后,首先要引导学生理性地反思活动过程中操作的细节和实验现象,要在过程的反思中进一步寻找证据,并能根据实验过程得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力争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
其次要突出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非预期性变化,对非预期性变化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丰富的认识建构。同时,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思路是??通过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
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学中我们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论文中心,作者:田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