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的探究式教学

逍遥右脑  2015-12-25 10:16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因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这对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提出了挑战。探究式教学更注重思维的活动,它是建立在数学问题基础之上创新学习方式。那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呢?在几年的教学中,我有一点自已的体会。我认为在探究过程中首先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其次要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的情境结合,根据自身条件提出确定的可以探究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最后组织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获得新知。

  一、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创设直接恰当的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但教材由于照顾面宽、时间和编者的局限性等原因,难以使问题情景设置适合我们的需要,这就要求靠我们创造性的劳动的来弥补。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再加工,使学生先进入问题情景,再实践体验和解决问题。

  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杆秤特点:拿根杆秤称物体,移动秤砣使秤杆平衡时,秤杆上的对应星点表示的数字即为所称物体的重量;显然秤砣越往右移,所称的物体越重。同样的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温度计也有类似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

  (1)度量的起点(2)度量的单位(3)增减的方向

  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在情境中自主的参与探究和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的情境结合,对问题进行探究

  数学教学是一个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引发出新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心理学指出,凡是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以及与之有知识经验有密切联系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兴趣。

  数学教学中应根据这一特点,通过创设情境,向学生提供这类有趣的事物。例如,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具体演示或实验,引起认知矛盾冲突,参与问题解决活动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问、激疑和启发,创设愤悱情境;通过数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与变化,参与新的探究活动,创设新异情境;通过教师的风趣语言和形象表演,创设幽默情境;通过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创设更加生动逼真的动画情境等,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问250是多大的数?学生不甚关心。怎样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呢?可问:用一张报纸对折50次,想想大概多厚?在你引导启发后指出:“把对折50次以后的这叠纸放在地面上,另一头就远远超过月球了”也就是说,今晚你们可以顺着它爬上月球了。学生哄堂大笑,谁也不相信此结论。此时,带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开始对数的学习,其效果不言自明。

  又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中,已知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过来证明两个三形全等是否一定要三组对应边相等,三组对应角相等。我们能否运用现有知识帮木工师傅分析用角尺作一个角的平分线的数学道理。如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AOB是一个任意角,在边OA、OB上分别取点M、N,使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他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C的射线OC便是∠AOB的角平分线,为什么?

  用我们已学过的知识无法解决,条件不够,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来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

  从而通过探究得到新知识。

  三、对获得的证据进行分析,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探究中的证据来自于全体同学的参与与实际操作。

  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中:

  在△ABC与△DEF中,AB=DE,BC=EF,CA=FD,∠A=∠D、

  ∠B=∠E、∠C=∠F,则可知△ABC≌△DEF,如果六个条件中只有一部分满足

  是否也能说明△ABC与△DEF全等呢?两个三角形全等至少需几个条件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把学生分成六个大组,每组给出一个条件,把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给一、二、三组的同学,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大小给四、五、六组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画一个三角形并满足所给的已知条件。(让每个学生经历画图过程),画完后,剪下来并互相比较,看能否重合,结果不能重合。让学生自已总结:只满足一个条件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用同样的方法还可以得出只满足两个条件也不能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再得出满足三个条件的各种可能的证明方法。并让同学通过表格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观察类比,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从而达到获得新知的目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求知过程中有经验的组织者、指导者、平等的参与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教师应积极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师生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从感兴趣到乐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论文中心,作者:谢伏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上海初中数学知识点之圆弧和弦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初中数学中的探究式教学】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中的探究式教学】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