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12-23 10:10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刚进初一的新生仍存在着小学生所特有的学习特征,从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和学习心理上仍然显得不够成熟,对新概念的接受能力较弱,大部分仍然在模仿,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得不到较大的飞跃。现因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发展过程,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由形象性向抽象性飞跃
小学数学主要以记忆为主,关键是记住定义、法则,记住每中类型题目的解法,而初中数学主要以推理为主,关键是理解概念、性质,掌握公式、法则是怎样归纳出来的,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小学数学包括:数与计算,量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这些内容的掌握主要以记忆为主,并通过观察实例和教具加深记忆,理解的成分较少。因此学习小学数学较具体、形象。但初中数学就不同了,抽象性和理论性提高了。如:有理数的学习中接触的负数,收入记为正的,支出记为负的,学生开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学生来理解。特别是初中数学的法则和性质基本上都是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到的。这就要求学生观察和解答一定的系统性习题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帮住学生适应这种飞跃。
二、学习过程由模仿性向理解性飞跃
在小学,学生的年龄较小,智力发育不成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机械性记忆的能力较强,善于模仿。另外,教材内容更强化了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小学数学课本上的例题数量较多,类型较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补充例题,这样学生模仿的机会就更多了,升入初中后,课本上的例题减少了,习题的数量和类型增多了,“死”的问题减少了,教师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大多数作业都要在课外完成,这样模仿的机会就少了。大多数的习题都要靠理解来完成了。例如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题目解决起来就比较吃力。因为课本上的例题少了,而课后的习题较多,题型较广,解题思路和方法千变万化,所以只靠理解很难掌握。
学习过程的飞跃,导致大多数学生的数学知识有脱节,感觉自己跟不上班。有的学生上课老师讲的全都听得懂,而且也记得住,但到做作业或考试时,面对数学题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就要我们在教学时,要时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掌握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另外课后要给学生多加辅导,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并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对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学习过程的飞跃逐渐适应,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共2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