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12-10 10:42
八一三事变:
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八一三事变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
1、它是在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情况下,在共产国际反法西斯路线的影响下,在中共的积极倡导并采取一系列正确措施的推动下,国共互相让步共同抗日的产物。
2、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性,统一战线中阶级成分非常的复杂,因而统一战线内部有复杂的阶级关系、有矛盾尖锐的斗争,甚至出现了军队之间的武力摩擦。
3、是代表两个阶级利益的两个政权和两个军队的合作,并未形成统一的国民政府和联合统帅部,没有共同的纲领和组织合作,采取遇事协商的特殊方式处理共同的事务。
日本对东北与华北的侵略方式的不同:
日本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直接进行武装侵略;
日本侵略华北,制造华北事变,采用武力威胁、外交讹诈的手段,压迫国民政府屈服以达到侵略的目的。
正面战场的抗战主要战役:战役 时间 战况 影响 淞沪会战 1937年8 月~11月 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上海失守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太原会战 1937年9 月~11月 取得平型关大捷,在忻口阻击日军。日军占领太原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徐州会战 1938年春 日军进攻徐州,在台儿庄消灭日军一万余人 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 10月 日军占领武汉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八一三事变:
1、目的:
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2、经过:
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 11月占领上海,12月攻陷南京。
3、影响:
9月,国民政府发表国共合作宣言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背景:日军占领平津以后,继续向华北和华中发动攻击,妄图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2、抗战路线:片面抗战路线
3、战役:
①淞沪会战1937.8—1937.11(姚子青、谢晋元)上海失守
②太原会战太原失守平型关大捷1937.9抗战首次胜利
③徐州会战1937.9—1937.11时间最长的会战台儿庄大捷1938.3
④武汉会战1937.12—1938.5
4、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①抗战初期,由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抗战比较努力,是防御阶段的主战场,广大官兵也表现出勇敢顽强的精神;
②由于敌强我弱以及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造成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国土沦陷;
③正面战场的抗战,迟滞了日军进攻,消耗了日军部分有生力量,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1、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发表了一系列的抗战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揭露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全国人民对日作战。
①“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名义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对民族危机的加深,国内外形势和阶级关系的新变动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估量: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率先发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呼吁。
②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的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指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和上层),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③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1936年5月,毛泽东、朱德发出了国共“停战协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主动放弃了“反蒋”口号,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现出中共为了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的努力。
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西北军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全国性抗战创造了必要前提。
2、国民党的政策的变化:
①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蒋介石在他所作的对外关系报告中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了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但同时表示,若到了最后关头,“即当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国民党及其政府开始调整对日政策。
②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项条件,改变并最终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
③1937年初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上,主要讨论了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共是此次讨论的中心问题,虽然国民党还坚持“根绝赤祸”,但是政策由“武力剿共”变成“和平剿共”。这标志着国民党接受了合作抗日的政策,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国共合作最终形成:
①七·七事变后,7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实现全民族抗战。8月22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两党开始在军事上进行合作。
②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申明国共合作,团结御侮的重要性,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水兵斋藤要藏,驾车强行冲入上海虹桥军用机场,窥探中国军队情况,并向守卫机场的中国士兵开枪射击。中国士兵被迫还击,大山勇夫等二人中弹毙命。虹桥机场事件成为日本进攻上海的借口。8月13日,日舰向上海闸北炮击,海军陆战队也沿北四川路、军工路一线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抗击,淞沪会战从此开始。
淞沪会战中,日本海陆空军逐渐增至二十多万。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四十多万,初期冯玉祥任总司令,9月17日后,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战斗非常激烈,历时三个多月,共消灭日军六万多人。
淞沪会战三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军队在挫败日军挑衅后,英勇反击,企图趁敌援军未到,一举歼灭在上海的日军。中国军队对日军形成包围,并发动了向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的进攻。日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舰炮支援,死守待援。中国军队进攻受挫。
8月23日后,中日双方大批援军到达,敌人由守势变为攻势,战争进入第二阶段。从长江沿岸登陆的日军,企图通过侧翼包围,占领上海。中国军队与登陆日军展开激战,先后组织三道防线,节节抵抗日军的进攻,双方损失惨重。
10月25日,日军攻破大场阵地,闸北、江湾、庙行中国守军侧背受到威胁,不得不向市区撤退,战争进入第三阶段。11月5日,日本援军从杭州湾大举登陆,由西线迂回中国军队的后方,对上海实行包抄。为避免腹背受敌,中国军队全线撤退。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