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变
逍遥右脑 2015-12-04 11:51
学习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同一事物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对于同一学习对象来说,新的学习态度的形成意味着旧的学习态度的改变;旧的学习态度如果不改变,也就不可能有新的学习态度的形成。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在前面讨论“形成”的时候,同时也在讨论“改变”。但是,“形成”与“改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习态度的改变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方向变化,如由喜爱(厌恶)的态度变为厌恶(喜爱)的态度,变化前后的方向不一致;另一类是强度变化。如喜爱(非常喜爱)变为非常喜爱(喜爱),变化前后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增强或减弱了原来态度的强度。
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探讨学习态度的改变问题。1.学习态度的改变与个体原有的学习态度的特征有关(1)我们知道学习态度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因素,在个体原有的学习态度中,上述三个因素如高度统一、相互补充和加强,那么原有的学习态度就具有稳定和抗变的特征,因此要改变它,必须使认知、情感和行为都发生动摇,这是很不容易的;在个体原有的学习态度中,如仅仅由某一种心理倾向构成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那么,只要这种心理倾向消失了,态度就会发生改变,比如,当前有个别学生纯然是在家长的物质奖励的刺激作用下积极学习的,一旦奖励不兑现,或中断,或停止,积极的学习态度也随之消失。(2)个体原有的学习态度坚持的时间越长则越不容易改变。在长期学习生活中,如果个体对某学习对象形成了一贯的态度,那么要改变它是很不容易的,即使由于某种外力作用而产生巨大的改变因素,但它还是会多次还原于原来的学习态度。
反之,如果个体的学习态度本来就是“暂留”性的,只要时过境迁,学习态度就可能随之改变。所以,要特别重视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十分注意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3)个体原有的学习态度的强度越大,则越不容易改变。这是因为,学习态度强度越大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学习态度的思想基础十分牢固所致。例如有的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与他的价值观、人生观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与其文化科学知识素养的高低成正比,因而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就可能具有终生性。相反,有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态度非常积极,为的是考上大学,一旦跨进了大学门槛,就喊出了“六十分万岁”的口号,学习态度变消极了,其原因就是中学阶段的学习态度的思想基础不牢固,出现了阶段性的改变。2.学生态度的改变与个体心理品质有关这里说的心理品质有关的内容,主要是指:智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习者学习态度的改变;年龄,性别和心理气质的不同影响着学习态度的改变等。
这是因为,智力水平的不同会导致对来自外界各种影响的全面分析能力的不同。智力水平高的学习者则可从中分辨良莠,择善而从,自觉地保持或改变原有的学习态度。年龄与性别的不同会导致可塑性强弱的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学习态度的稳定性也相对会逐渐增强。至于心理气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般说来,多血质的人善于观察,比较灵活,感情容易激动,因而他们的学习态度容易改变,保持某种学习态度的持久性差。粘液质的人比较冷静和理智,反应速度慢,因而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太容易改变,一旦改变了,稳定性就比较地强化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