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11-30 16:11
随着课改的实施和推进,我们的教育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还要顾及到方法的给予,更要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样,才能成功地把生物课堂变成学生创造的天地和探究的乐园。笔者的以下做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认真把握教材,正确实施教学
“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即教师要深刻领会新教材特点,凡教材中不适合本地教学的内容可摒弃,再另行补充,不能死抱着书本不放。另外教学要因地取材,实验可因陋就简,绝不能自认为可有可无而简单了事,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它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具体内容和操作,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不能减少,只应拓展和丰富。确保科学探究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生物课程改革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成败所在。
2.及时转换角色,参与学生学习
随着教材体系从“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要为他们的一点成功而叫好,要为他们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出谋划策,积极参与他们的学习活动。
3.搞好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生物新教材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广。如联系生活实际,在讲细胞的分化、癌变一节时,讲授癌症预防;讲生物的生殖一节时,讲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联系生产实际,讲水分代谢时,讲授合理灌溉和合理施肥;联系环保实际,讲温室效应;联系自然实际,讲我国植物资源概况等。高中生物新课程联系实际的方式也更加灵活,而且有很多切实可行的调查活动。如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调查何种遗传病,也可以与当地的卫生保健部门搞联合调查,实用性强,效果很好。对调查结果学生进行分析,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一类遗传病,推测其遗传方式。再如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很好的方式,学生参加的积极性很高,另一方面也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我们要千方百计结合社会热点,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范围,包括社会生产实际、个人生活实际、生物技术实际、环境保护实际、社会问题实际、自然实际等。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国家制定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学习研究新教材,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建立新的课程理念,形成自我反思教学行为的良好意识和习惯。同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积极改变教师的角色,就能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更加高涨,从而实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弱势”学科同样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