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11-14 12:11
孩子学画,父母总愿望他画得栩栩如生,保持画什么必需像什么,才属上乘;良多时候,都要求孩子画出大人所要的模式。
曾跟孩子分享一个故事:
一个画师为人画像,他盼望把这个人画得难看一些,因而把鼻子“改正”,把眼睛画得炯炯有神,经典语录,把嘴巴画得有笑意,脸上皱纹也少画多少笔;那个人看了,感到十分不满足,以为画师才艺不精,要他重画。这样,画了三几遍,那个人仍有牢骚,说画师把他画丑了。
画师愤愤地说:“实在就是由于你长得丑,我生机把你美化一些!”
这是丑人无自知之明,或是画师帮了倒忙?
孩子责备是画师的错,不应擅作主意,转变那个人的样子容貌。孩子主意最单纯,有话直说,看到什么画什么;反而是大人,总请求完善,或心中有既定之美,即便改变事实也认为天经地义。
价值观战场对大人跟小孩都是一个恐怖的处所,但却是一场能够打赢的仗。大人看见的事物,跟着本人的人生历练丰盛而有所不同,尤其对灌注给孩子的货色,总想措施圆以满,赋予美。经由矫饰的价值观,往往不再单纯,是大人想要转达的事物的“再生”,赐与另一种性命力或价值观;就像画师画的“丑人之美”,已从另一个角度对待生命,却失去孩子眼中的实在。
基于维护心理,或是丑化心理,孩子假如只看到漂亮,阔别丑恶,心就纯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