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10-23 08:14
垫江育才中学2013年秋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I卷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赍(jī)发 陨首(yǔn) 舂粮(chōng) 孤僻(pì)B. 干涸(gù) 怂(sǒng)恿 酒馔(zhuàn) 吃荤(hūn)C.伶(líng)俐 碾轧(yà)熟稔(niǎn) 拔擢(zhuó)D. 蕴藉(jí) 娇嗔(zhēn) 吮(shǔn)吸 战战兢兢(jī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矫首 希冀 物华天宝 俊采星弛B.噩梦 下塌 钟明鼎食 皇天厚土C.拮据 筹划 鱼舟唱晚 高朋满座D.厮杀 盘缠 桑榆非晚 天高地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B.大清朝一灭亡,那些整天只知道提着鸟笼,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随着完蛋了。《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0.5元~0.8元左右。D.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8、 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C.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烛:照亮 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劳苦而功高如此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其孰能讥之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0、 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第Ⅱ卷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11、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4分)翻译: (2)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6分)翻译: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与文学常识中的空缺部分。(8分)()()()()() ,抚孤松而盘桓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3—17题定 局 楼明太祖火烧了庆功楼,该死的都叫他们死了,却还剩个刘伯温。都说刘伯温是当今棋圣。太祖说:不信我赢不了他!太祖在奎星楼上摆了棋局。刘伯温奉诏上了楼。伯温要向太祖施大礼。太祖阻拦:你是功臣,大礼就免了罢。叫他平身,又赐了座。俩人面对面坐了。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无流的潭水。太祖说,这楼,从此刻起就改叫定局楼了。刘伯温佯作不解。太祖说:今日请你,想与你下盘棋。赌注是大明江山。这盘棋你赢了,江山就归你。那潭水未现波纹。太祖执黑,先落一子。伯温执白,随便落下。黑白子如两路兵马,拼斗厮杀,伤亡互见,难分难解。太祖不时向伯温望上一眼。刘伯温却专注棋盘。太祖投下关键一子,自觉成局已定,心就有些清爽,眼也发了亮。太祖抬起头,直了腰,浑身轻松,端茶啜饮。伯温是直挺挺地坐着,凝视着棋局。太祖等得不耐烦,就撂了茶,扫了一眼伯温,又扫了一眼棋局。霎时,太祖额头沁了细汗。刚才投下的最得意的一子,竟然落了刘伯温的埋伏。黑棋貌似咄咄逼人,其实是四面受敌。那口气原是假眼,只要白子往中间一点,黑子便断了气。太祖希望刘伯温看不出那步棋,又觉得他不会看不出那步棋,不免心有些发紧。刘伯温那具僵直的身躯终于活动了,伸手从罐里取出一枚白子。太祖觉得刘伯温的手捏着他的肉。刘伯温捏着棋子的手悬着不动。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太祖的脸似铜铸铁浇,有口长长的气在胸中憋着,一直未吐。太祖忽然想起件事,他取过玉玺往案上一礅。说,刘爱卿,棋,你该怎么下就怎么下。这玉玺我早就给你预备下了。刘伯温脸上现出一丝笑纹,他手一松,白子便_______,然后缓缓立起,从容地下了楼。明太祖立在定局楼上,眼见刘伯温的身影消失在山野里,他便望着江山长啸。他以为自己这一招奠定了万古基业。未料想,如今上谷城只剩了个明孝陵,荒草萋萋。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刘伯温的性格特点。(3分)14、“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无流的潭水。”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两人的神态,可窥见他们此时的内心怎样?(7分)15、你怎样理解末段的意思?(6分)16、根据文意推测,在文中省略处刘伯温最终把白子放到了哪里去了?(4分)17、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这篇小说的详略安排十分得当,前半盘棋的斗智斗勇写得十分简略,“关键一子”如何下,写得浓墨重彩,情景毕现。B、小说善于描写人物的表情,如“太祖的脸布作八卦阵。刘伯温的脸是无无流的潭水”,形象地写出了两个人一个紧张、一个平静的不同心态。C、小说的篇幅虽短,但情节却起伏跌宕。下“关键一子”时,仅太祖的神情举止就经历了松弛——紧张——松弛三个阶段。D、“日影在悄悄地移。那只悬着的手依然是悬着。”这里有两种可能,一是刘伯温还没有最后想好这步棋该如何下,二是他不知道这步已经想好的决胜的一子该不该下。E、小说通过一盘未下完的棋,表现了古代封建重庆市垫江育才中学2013-2014学年秋期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