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逍遥右脑  2015-09-30 11:25

试卷说明: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 一 历 史 2013.11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生将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卷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A. 商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夏朝的制度 B. 周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商朝的制度C. 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 D. 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皇权至上  ②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③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④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3.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错误的是A. 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B. 大、小宗的身份是固定不变的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D. 等级森严,大宗对小宗有统辖权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 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    B. 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 王权衰弱,分封制衰落   D. 列国内乱,诸侯兼并5.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6. 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 国家统一  B. 经济繁荣   C. 文化统一   D. 百姓安居7. 《汉书》在谈到秦的统一时说:“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最主要意义是A.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C.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D.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8.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9.一位秦朝官员在赴任途中,马匹踩死了一位小孩后扬长而去。小孩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官吏的职责应该A. 找御史大夫     B. 直接找皇帝C. 找丞相        D. 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10. 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A. 符合中央集权需要          B. 二千年惯性使然C. 符合地方发展需要          D. 古今上下皆安之11.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 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        D.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2. 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的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A. 分封制          B. 郡国并行制C. 郡县制         D. 行省制13.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14.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 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 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 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 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15.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B. 唐朝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C. 清朝设置军机处           D. 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16. 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曾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A. 疆域最辽阔             B.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 经济发展最繁荣           D. 对外战争屡获胜利17. 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说:“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 A. 轮番而治              B. 集体掌权C. 人民主权              D. 公民享有知情权18. 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议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 A. 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         B. 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C. 城邦阶级斗争尖锐          D. 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19. “如果在夜行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是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 A. 罗马法十分严酷野蛮         B. 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C. 此法典保护了罗马人民的利益     D. 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20. 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 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B. 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 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    D. 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统治和经济基础21. 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 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 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 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D. 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2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 共和制   B. 联邦制  C. 分权制   D.“权力制衡”23. 史学家认为,英国、法国的革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相同之处是A. 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 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家C. 人民群众都积极参加革命    D. 经过反复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4. “对一个民族来说,更重要的是从民族灾难中获得新生。”下列说法符合该观点的是A.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了半殖民地化 B.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太平天国运动形式上仍是旧式农民运动 D.义和团运动是两种文明的碰撞25.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密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在的英国人看来,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阻碍 B.中国没能给予最惠国待遇 C.中国人消费能力较低 D.中国的对外通商口岸太少 法国政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图一 图二A.图一的“天命诏旨书”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意识B.图二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安民靖土”文告C.两幅图片所反映的革命运动都打击了西方列强在华势力D.与图片内容有关的两次革命都学习西方,试图建立民主制度二、是非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31. 王安石担任过北宋参知政事一职,该职位的设立是为了分割宰相的行政权。32. 雅典所有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不受财产和年龄的限制。33. 在英国的政体中,内阁名义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对首相负责。《德意志帝国宪法》中规定,帝国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34. “日本舰队经过6小时的激烈海战,击溃了拥有使日本人畏惧的定远和镇远这种大型军舰并载有巨炮的北洋舰队。”在“6小时的激烈海战”中牺牲的中国将领有丁汝昌。35.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而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
下一篇:四川省昭觉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相关文章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