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05-22 11:26
品书如进食,得其法,营养与甘旨兼得;不得其法,或不得厚味,或不得滋润,或损害身心。然而其法何在?古今中外名人读书各不相同,皆在因事、因人、因书而变。于是将前人教训筛选研磨成上好精粉,参加自己多年来读书心得为酵素,精心烤制出18种读书方法,与诸位书友分享。
1、读书不二法
聚精会神,一段时光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车载斗量,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认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础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鼓作气,过一段时间再读,本来读来无味的处所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辨代表“浏览、提问、阅读、复述、温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回。《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纲要》,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职场,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的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谬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富余,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用这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就犯困,精神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普通人在半小时之内留神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应用这半小时,大概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杨思卓读书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多少本书,比较对比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颂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信服,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立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但凡我们拿来和别的货色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巨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晓得《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比较《丑恶的日自己》就会读出奇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豁然开朗。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目下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由于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无所不包,无奈精读,好比《四库全书》,均匀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才干读完。简直无人可能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议是否须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捉住文章梗概、重要事件或核心论点,剪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从前不读。垂直阅读的办法可以有效地进步阅读效力,用于读个别小说或疾速阅读材料都相称不错。
5.咬文嚼字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犹如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华,大段速读,未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需边读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居心去读书才有心得。惜墨如金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寻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味道。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中心内容和出色片段。
6.精髓提炼法
对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演绎,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看代出现的一大量学术巨匠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缺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擅长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看法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难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重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特可以辅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
7、深谷仰止法
以欣赏的目光去读书。读出美味,读出乐趣。正如宋代诗人尤袤所言:“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我的体会,越急躁的人,越是目空所有,越深厚的人,越是对真理怀有敬畏之心。读一本崇高的书,就是与一位高贵的人士对话,你的立场越忠诚,你的播种就越大。这种方法最适合读宗教与哲学与军事经典,如《圣经》、《易经》、《孙子兵法》。
8、居高临下法
站高一层,像老师审查学生功课一样去读书。我意识的几位编纂,通常都是用这种方法读哪些热点“畅销书”。确切,如果被那些“乱花迷人眼”的书“雷倒”,不加批评地去接收,就会像叔本华所说的那样:“思想被别人用襟带牵着走。”时常对读过的文章可以一直提高剖析判定能力。我的体会:一本书,以粉丝的姿势去“仰读”,和以批判的态度去“俯读”。感觉大不相同。我在读德鲁克的时候,先用高山仰止法去拜读,然后用居高临下法去审读,学到了不少东西,也发现了大师存在的问题。要做到赏析联合,能力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让读书人的水准高过书的水准。
9、多维研读法
从多个角度去读一本书,比如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去读,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去读,还可以从文学观赏的角度去读。读来意境会大不雷同。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数学家华罗庚则发现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料想书中的构造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他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俭了时间,还培育了他的思维才能和设想力。
10、求医问药法
汉代经学家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求医问药法就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因病求医,隔靴搔痒。 作家王蒙就有体会:有“躁郁症”要读《老子》。我体会:“读书破万卷”,这个“破”字,工夫不是下在将书读“破”上,而是要破解问题。用药当用良药。《孙子兵法》云:“取法其上,得其中;取法其中,得其下;取法其下,则得其下下。千万不能吃错了药。读一本坏书或庸书,就即是和一位庸人或坏人对话。
如何做一个善问者?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做法是问三个问题:A,“是什么”(What?);B,“怎么办”(How?);C,“为什么”(Why?)。假如这三问之后还有疑难,那我再弥补一条:“扪心自问”,往往会一通百通。
11、营养搭配法
读书如进食,少读书则营养不足,从全世界每年人均读书看:以色列约64 本;俄罗斯约55 本;美国约50 本;而中国约是 5 本。显然老是就少。另一方面,有很多人只读一类书,常识偏食,也会养分不良。理论工作者,读点文学书,文艺工作者,读点哲学书,成年人读点童话,《哈里波特》,同时吃法也有不同,培根讲“书籍比如食物,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细心咀嚼,渐渐品味。”我常常与企业家接触,发现他们走得不高不远,必定读书太浅;走得又高又远,一定读书不浅。预知一个人的精力境界,看一个人阅读的书目,绝对照看手相星相更正确。
12、病毒防备法
不读书的人,往往逝世于精神饥渴;乱读书的人,大半死于思维中毒。有一些书,有相称的研讨价值,可以理解人道,但轻易中毒,有些书成分庞杂,正如林语堂所言: “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别人吃来是毒质。”比如读希特勒《我的斗争》,对二战历史一窍不通,像一张白纸,很可能读来先入为主,成了纳粹的信徒。最好可以先读下邱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和戴高乐《战斗回忆录》,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商讨。什么人交什么友人,多交益友、诤友、好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巨人与凡人的差异也许就在一本书。
13、同频共振法
读书与交友都是讲缘分的,所谓一见倾心。有些书固然好,我们读了不感到,那就是无缘,委曲去读,那是在在浪费自己,更是糟践书。交友求知音,读书求会心。正如钱钟书所说:“一个真有风趣的人别有会意,怅然独笑,兴许要在百年后、万里外,才有另一个人在时空的此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
读书人的低级境界,是品尝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这种“苦学”。比拟合适考学、考研、考托福;读书人的中级境界,是咀嚼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人的上乘境界,是品味读书之乐,读得悲痛欲绝,读得泪流满面,读得茅塞顿开。我自己深有体会:浏览者,悦读也。
14、角色表演法
书中人物出场众多,最主要的主人公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读者自己。读书时,作为书中的一个角色,让你的情绪融入故事之中,就能够更深入地舆解其中的人物。比如说读《飘》,如果你置身在故事之外,你的激动指数是正常是3-6,但如果你想像自己某一个角色,你的打动指数会到达7-10;如果你是梅兰,你会亲自感触什么幸福;如果你是郝思嘉,你会亲自体会什么是苦楚。这种方法,用来读自传、小说、剧本或讲演文学尤为巧妙。当然,如果你是一个情感懦弱的人,仍是做一个傍观者。读书要入得进去还要出得来,要不然就可能“走火入魔”啦。
15、静心素读法
放下功利之心,清心寡欲去读书。日本教导学家七田真以为:“教育的原点是背诵跟记忆”“‘素读’就是不寻求懂得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洁地读。比方在读古文和诗词时,不急于理解,通过重复诵读和吟咏,缓缓去领会其中的含意。国学传统中从来提倡“三诵”朗读、默诵、背诵。德国哲学家狄慈根说过:“反复是学习的母亲。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文革期间,有名作家巴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关闭了十年,巴金甚至用回想来以默读,堪称深得素读之大法。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反倒是容易进入到“每有会心,便欣然忘食”的境界。我自己也不断会体会到这样的快活:人不知鬼不觉,悠然心会。如果我们以晋升涵养和熏陶性格为目标去读书的话,不妨用这种方法。
16、成见归零法
放下长短之心,不带有色眼镜去读书。朱熹倡导“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破说,看一段有着落了,然后又看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断”。在没有读书前,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利益是不容易被误导,但问题是也很容易做误判。因为我们对一个人,一种价值观、一种哲学思想,一种宗教观点持有不同的见解,很容易将我们的思惟和感情带入书中,导致不公正的断定。对那些争议较大,特殊是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作品,放下偏见,像一个公平的法官一样听取诉讼,更容易闻声真谛的声音。
17、时空穿梭法
作为一个时空穿梭者,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人不读书的人,生涯在他自己的24小时时间和切身所到之处。当我们读书时,你立即解脱了时空的约束,你可以走进一万年以前,也可以走进500年之后,可以与孔子对话,也可以与奥巴马谈心。正如色列著名作家奥兹所言:“如果你只是游客,你会站在旧城的某条街上,仰望一座老宅,你看见有个女人,正从窗户里注视着你。然后你便走开了。读一本本国小说时,你便能逼真地得到邀请,进入别人的内室,进入他们的儿童房,书房,进入卧室”。实在实质上是穿越时空的束缚,进入比宇宙更浩瀚的精神世界——是读书让我们取得了心灵的自在。
18、触类旁通法
读一本书,悟出更多的情理,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二心只读圣贤书”,远远不够,不去思考,不去利用,就是读死书。”教育空叶圣陶讲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就是这个意思。我发现守财奴有两种:一种是守着钱财不会用,另一种守着知识不会用。读书过万卷,长期存档,无异于垃圾文件,只会让你的大脑速度减慢。
如何把书读活?“我思故我在,我用故我能”。“我思”的第一个层次,是要与作者交换,与作者擦出火花,第二个层次是要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与世人擦出火花;学而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用”的第一个档次,是实践领导自己的实际,让本人受益。第二个层次,是在用中发明新问题,找到新方式,发明出新理论,超出我们的前人。
书、藏书、教书、写书、评书、荐书,咱们将养成天下最好的个人爱好,结交天下最好的良师益友,我们将因无尽的智慧而得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