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习方法指导策略

逍遥右脑  2015-05-19 08:56

“学习策略”这一概念是布鲁纳1956年提出“认知策略”后出现的,目前尚无公认定义。如杜菲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丹塞路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知识的获得、贮存及信息使用的一系列过程及步骤。”梅耶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心加工的活动,包括记忆术、做笔记、在书上评注、画线等活动。”我国有学者综述国外的种种定义后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这个定义把握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强调策略的运用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它实际上把学习略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为内隐的,包括元认知、认知策略;另一部分为外显的,即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全面的。这里有必要对元认知、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的关系作些区分。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指主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理解、定向、监控,即主体对要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学,学习受何种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间的关系的自我意识和体验;所谓认知策略是指调节和修改学习过程的内部活动。显然,元认知、认知策略、学习策略这三个概念有重叠。但一般认为,认知策略的发展受元认知发展的制约。
也就是说,元认知处于三者的最顶端,而学习策略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含其它两者,而又受它们制约。因此,我们把学习策略分为两部分,一为调控部分,包括元认知、认知策略;二为学习方法、包括记忆、阅读、复习、寻求社会帮助等具体方法。另外,我们还应对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作些区分。学习技能是有目的的自动化活动,而学习策略则总保留有某些意识成分,含有意识的参与和选择的意味。因此,可从意识水平角度加以区分。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是在课内进行的。因而课堂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首要的因素之一。课堂学习中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的效率、学习的周期和学生的自我控制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具体因素。学习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主要是脑力劳动。要使课堂学习达到最佳效果,必须根据脑力活动的特点,遵循脑力活动的规律,恰当安排教学内容。1.在一天的学科安排中,第一课应安排中等疲劳值的学科如常识、生地等;第二课应安排最难的学科如数学;最后安排最容易的学科。2.从一堂课来看,学生在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里,思维活动是呈曲线型发展的。以中学生为例:在接受新知识的前五分钟,思维缓慢,五分钟到十五分钟之间,思维活跃,达到高峰。这时学生的认识、记忆和理解力最强。十五分钟到二十五分钟思维活动逐渐减退;二十五分钟后又降至低潮。根据这些情况,教师上课时的最初五分钟一般不宜安排枯燥难懂的教学内容,而宜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设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知识的轨道,或温习旧课,导入新课。应把课堂上五至二十五分钟这段时间视为“黄金时间”集中而有层次地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二十五分钟后,一般不宜再讲重要知识,而应进行课堂练习、阅读、讨论等,使学生回味所学,巩固和加深理解,进而独立完成作业。实验证明这种做法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的内容安排。处理好学生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教你如何在学习的道路上飞奔
下一篇:怎样提高学习效率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课堂学习方法指导策略】相关文章
【课堂学习方法指导策略】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