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5-03-28 13:26
毕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高考分数:总分655,数学132,英语是128,文科综合是257
现在就读学校:北京大学
阎天de故事
"幸运之神,只眷顾那些有所准备的人,不会有免费的午餐,学友们。"
阎天听到自己"中榜"后显得很平静,他早就知道,"幸运之神,只眷顾那些有所准备的人。"
阎天的父亲是位研究历史的学者,母亲也曾研究历史,后来去博物馆工作,都没离开过人文科学这圈子,从小阎天就对文科有强烈的兴趣,并随时可得到指导。这也决定了他走上文科的道路。他是因为喜欢才爱好,因为爱好才追求。
阎天的每个笔记本扉页上,都无一例外地写着"稳中求胜",这四个字,这是他的学习态度。小时侯,他领略新鲜事物很快,但不扎实,明白一点,就觉得很透彻了。没必要那么仔细。小学期间他每次考试,总是弄出一些不该错的错误,他后悔当时怎么不仔细一点。经过几次失败,他吸取了教训。稳当扎实,才能得到真实的胜利。阎天至今仍记得在羊坊店第四小班主任牛玉琴老师对他的教诲,"稳中求胜"。
三年来,阎天一直是北师大二附中文科实验班的第一名。阎天的高三班主任祖平老师非常欣赏他。在老师眼里,他非常勤奋好学,但并不是那种读死书、死学习的书呆子。他活跃,对很多事物有自己的想法。祖平老师很为他的成功骄傲,她形容阎天是超越学习,具有创造思维的人。
状元支招
【时间巧安排,复习发条自己上】
只要时间分配合理,高三是不应该这么苦的。听取老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在时间的分配上也要讲求技巧,如果临到考试了某一科还是很弱,那就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到可以有较大提高的科目上,这是考试的要求。
我曾经花费了百分之八九十的时间去复习文科综合,但是到第复习后却发现,原来本来不该出问题的学科,比如数学、语文等成绩下降了。我意识到对高考要站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高度来认识,高三的时候,时间分配上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综比较新颖,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怎么用最少的时间把语文、数学等骨干学科的水平维持或提高。我按照高考分数的分布算出复习时间的比例,文综占据高考百分之四十的分数,但是显然它不能仅仅占据百分之四十的时间,因为它是新东西,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但是也不能太多了,所以就定下个百分之五十。我在高三第二个学期的时候,学会了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时间,获益匪浅。
【绕过"大综合"的陷阱,找准文综复习重心】
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文科大综合,就应该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几科的知识融合到一起。把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是一个方向,但是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如果一味地追求各科的融合,往往会忽略了每一科的特色,忽视了对各科基础知识的掌握,这样一来就很难做到真正的融合。
关于大综合的问题,我曾经走过一些弯路,一开始我觉得应该打通,去作一些难的题目,搞了两三个月,发现东西太多,这个样子去应考,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高三第一学期文综总体复习阶段,我分析了一些历年的高考题,发现如果认为它是一个很地道的综合的话,你可能会把复习的精力放到如何去打通各门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如果搞清楚它是一个拼盘的话,会把注意点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各科内部本身的联系上,这个实际上是高考考试的重点。比如历史,复习的重心就应该落实到教材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上。
常有同学在考试时发现自己准备的东西、复习的东西不考,考的东西似曾相识,但是却做不好。这是因为复习的内容重心偏了,不可能很精确地达到出题者的要求。如果盲目追求"大综合"跨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去注重知识的细节,容易造成基础知识不牢。
学习一般从课本开始,然后才可能离开课本触摸更深的知识,但是最后还是要回归课本。一段时间复习历史的时候,我曾经抛开课本去看一些大学的教材,或者一些的研究论文,后来很吃亏,幸好我及时调整了复习的思路,在基础知识上投入更多精力,才为高考时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尤其在第一轮总复习的时候,应该非常重视基础知识,到第二轮复习时强调打通学科内部的联系,也要建立在对学科知识准确把握的坚实基础上,那时更要注意回归课本,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抠"课本。
【学会轻松记忆,做个勤奋的"懒学生"】
我一直要求自己作一个勤奋的学生,同时也要学会作一个会偷懒的学生;作一个苦学但不傻学的人。文综复习没有太多的窍门,比如要想把历史学好一定要尽量的精背,必须要有很扎实的记忆基础,才有可能去创造。所谓的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如果什么都不去背的话,手头没有材料,拿什么去加工?
但是背记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随着年级增高,课本知识量越来越大,背记的难度也就随之而增加。背记是一个精炼选择的过程,背记第一个要点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第二个要点是要在一个有选择的基础上去背,像那些比较重要的核心的,能建立起相关的联系的。过度细节的东西在高考中已经不多见了,背记的时候应该心里有一个同心圆,内环是知识的最核心部分;第二环是与它相关联的也比较重要的部分,比如说考试时候经常会出,但是书上没有写的东西;最外环是想要扩展的东西。
记忆的方法之一是要讲求体系,分析一个历史事件要有一个大致的方法,比如说鸦片战争,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它发生的背景,然后在背景中有原因、有条件,原因中有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条件中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第二是经过,再后是事件的意义、性质、作用、影响、经验教训、局限性,它有一个固定的套路,分析一个具体事件都可以按照这样的套路去走。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不断上升的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和封建主义的封闭保守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战争,条件包括英国的工业革命、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危机等,这些知识书本上都有,但是你必须把它组织起来,学会综合运用。每一个历史事件大致都可以用上面的公式套进去,掌握了鸦片战争的分析方法,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等也就能举一反三、迎刃而解。
在记忆人物的时候要与具体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用几句话把人物的事迹串连起来。人物和事件不要脱离开。
在记忆历史年代的时候要注意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先后顺序意味着连带关系。比如太平天国运动和二次鸦片战争,时间交错在一起,这就容易考到。
名师点金
李晓风
历史特级教师。人大附中历史学教研组组长、北京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学科带头人。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
【占领复习制高点】
什么是历史复习的制高点?这个制高点就是主干知识。对于历史来说没有重难点,只有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来自于教材,因此,占领教材主干知识这个制高点,才能俯视控制全局,打赢高考这场硬仗。
由于历史学科特殊性,分布在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记忆,为了有的放矢,复习中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到教材上,在教材上投入的精力至少要占70%,努力地学习和背诵,重点在基础知识。熟悉教材,掌握了教材上的一个个知识点,学会了融会贯通,就是打好了基础。临近考试前,有了丰厚的基础知识作垫底,再拿出30%的时间和精力,找些历史模拟试卷试一试手,作一些必要的参考。
一些学生也花费了时间去背书本,但是在做题时候却总是出错,如果是作选择题,常常看着几个给出的答案犯愁,这个也像是对的,那个也像是对的,犹豫踌躇之间往往只好抓阄似的胡乱猜一个答案。出现这种情况,我的诊断是:基础知识没有把握好!基础知识烂熟于心,面对答案模棱两可的机会就会自然减少。
复习历史知识没有太多的诀窍和捷径,记忆需要靠下苦功夫和坚强的毅力。从上面阎天同学所谈到的复习经历来看,他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与他的好学勤奋分不开。我提倡的办法是按照《考试说明》所列的知识细目,对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叙述,具体作法是针对某个条目,把涉及这个专题的相关内容全部复述一遍,就基本上能达到考试的要求。
至于临近考试时,应该进行专题复习还是拉通书本复习,这个需要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灵活掌握,占第一位的还是落实知识点,在知识点落实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专题复习。但是,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度,我觉得现在的教学中所提出的某些专题一般来说针对性不强,在考试中实际上所起的作用并不是非常突出。
【历史答题有讲究】
常有同学问我究竟怎样才能回答好历史问答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家都明白在考试中答好问答题非常重要,但是要真正做好问答题却并不容易。其实,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问答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于驾驭。
首先,问答题要求有扎实的知识作基础,如果没有基础知识这个前提,仅仅靠答题技巧是不能做好问答题的。腹中空空,没有积累,拿什么回答问题!如果具备了基础知识这个前提,接下来应该注意两个步骤,第一是把题目做比较细致的分解,也就是认真审题,在这个阶段要把审题具体到题目的根本,搞清楚这个题目的含义,然后做一个简单的提纲,不要在心中无数的情况下作漫无目标的解答。其次,在知识点和语言的运用上,应该注意解答问题的面要宽泛一些,不要在具体点上过多纠缠,一般来说点到为止,而且要注意尽量使用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语言。
另外要想做好材料解析题,光靠背书是不行的,首先必须读懂材料,然后分析材料。如果觉得材料题不太好把握,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多作一些材料题,以熟悉体型,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答材料解析题的时候,要注意看题目要求,不要照搬教材,要通过材料,迅速激活记忆中的知识点,准确地回答题目。
【2014高考应该保持稳定】
回看2003年的高考历史考题,从样式上讲,与以前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从考分上分析,今年(2003年)历史学科高考分数并不高,比往年要低些。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上半年发生的"非典"可以算是原因之一。
关于2014年的历史高考,能否有什么变化,我认为2014年的高考大概还要参照2003年的考试题目,内容上、形式上不会有什么大变化。高考进行了这么多年,考试有连贯性、持续性,所以历史考题的变化不可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