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无不可

逍遥右脑  2015-03-11 13:23



  孔子看见麟而悲叹它的困窘,感慨天下没有了解它的人,他的弟子子贡在旁边,觉得奇异,就询问原因。孔子回答说:“不恼恨天,也不责备人,躬身求学而后才干上达,懂得我的人岂非只有这个天吗?不下降自己的抱负,不辱没自己的身材,伯夷、叔齐不就是这样的人吗?就说柳下惠鲁少连,降低志向凌辱本身,伯夷、叔齐归隐后,行动清白,放弃权位。我就与他们不同,我是无可无不可。”这就是人们说孔子的造诣所以大的方面,在于他这个“无可无不可”的心量。?

  孟子答复公孙丑讯问伯夷、伊尹、孔子时,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一样。不是他们认可的君主不服侍,不是他们认可的庶民不使唤,天下太平就做官,天下混乱就隐退,伯夷就是这样的人。什么样的君主都伺候,什么样的百姓也使唤,天下升平也仕进,天下凌乱同样做官,伊尹就是这样的人。可以做官就做官,能够辞退就解雇,可以长期做就长期做,说立刻辞去就马上辞去,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而孔子不是伯夷、伊尹能赶得上的,孔子对人们来说是赶不上的人,就是他的无可无不可。?

  能做到这点,就要看他的襟怀,尤其还要看他的器量,毫不是唯唯喏喏,不置可否的无可无不可。有良多的引导人物,老是好刚愎自用,独断独行,按照自己的打算走着自己的套路,凭着自己奇特禀赋,时常牵着历史的运气随着本人的套路走,可是到头来,都归于失败了。即便能偶然胜利,也有一半成绩夭折在他前程发展中的摇篮里。例如希特勒、墨索里尼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固然也抱着那种“有可有不可”的立场,而不“无可无不可”的襟怀胸襟。?

  在我国的历史上,楚霸王项羽可以说是代表前一类的人物,汉高祖刘邦可以说是代表后一类的人物。试想项羽假如能听进范增的劝言,不是那样执拗己见、好大自恃、刚愎自用,成败之数,即使在鸿门宴上杀掉汉王,天下也不可逆转。刘邦看待所有事件,虽决定在自己,却能广博地听取民众的意见,尤其是萧何、张良的看法,简直是百依百从。当萧何想拜韩信为大将时,刘邦本意认为不可,经萧何力言劝告又无不可。当淮阴侯韩信想封王时,刘邦怒不可遏,本意以为不可,得到张良的示意后,又无不可。这种对人豁达的胸怀与对事绝不拘泥的态度,就是他大有成就的方面。

  前史记录说,马援归于右陇,隗嚣问到东方的事,马援说:“皇上才明勇略,无人所及,并且能开心见诚,无所瞒哄,开朗又多大节,与高祖大略雷同。博览经学,文辩政事,前世无人可比。”隗嚣说:“你说高祖怎么样?”马援说:“光武帝赶不上高祖!高祖无可无不可。当初皇上爱好官事,动节度,又喜欢饮酒。”他所说的赶不上,就在于无可无不可,可能这样,才显得他的浩瀚渊博,才显得他的平易宽简,才显得他的太虚无际、无朕而无人可及。?

  尧、舜、禹、汤、文、武,虽然是历代的圣君,可对待一切事物,都是以这种态度来处置,所以能聚集很多贤人哲士、好汉英雄的智力睿力勇力作为一己之力,集合许多圣明精深的见解为一己之看法,这样的人天然比一人孤用自恃强过百倍,做作在天下难以寻出对手来。?

  齐景公素来喜爱的狗逝世了,他想以人礼来掩埋,伤感,用内外的棺椁装敛它,晏子晓得了这件事,立刻来劝谏,并说这是一些渺小的事,陈理力谏,景公就丢开了本来的决议,而用趋疱治狗的方式,以会朝属,景公也曾以爱好嬖妾的起因,常常依照她的主意去做事。有一次,嬖妾因最欢乐翟王的儿子羡以十六匹马重驾的高超技巧,恳求给驾车的人以丰富待遇,景公已经许可了,后来终因晏子的劝谏,而罢去了翟王的儿子羡,又疏远了嬖妾。?

  又例如楚庄王的爱马患病而死,庄王想用大夫的礼节来埋葬它,使群臣感到为难。又因劝谏的人许多,庄王下命令说,有再以马劝谏的人定死罪,庄王的情意坚定是可想而知的,后来终于以淳于髡的劝谏而放弃了原来的主意,这就是他无可无不可的胸怀,听取了善言,所以能称霸。?

  同时代的魏王,决定起建中天台,并且下令说:“敢于劝谏的人定死罪。”以此用来表现他心中的意志动摇,势在必行。最后终于以许绾愿与他切磋天台的建造,以先要解决问题的讽谏,而废弃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以事后悔破临事痴
下一篇:永不埋没的特质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无可无不可】相关文章
【无可无不可】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