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特级教师谈复习策略--文科综合

逍遥右脑  2015-01-26 20:30

(一)“综合科目”测试简介

“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这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防止中学过早地分科、偏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中学生是有个性的,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可以有文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文科综合;也可以有理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理科综合;还可以有不分文理科的综合和专科层次的综合。

同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较,“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各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测试目标

(1)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2)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测试内容

测试内容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哲学、政治等学科。

(1)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则、定律、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自然现象;较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

(4)能认识数据、公式、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发现相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区别;能把握不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5)根据图表、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或能图示相关概念。

(6)能阅读、理解、选择、使用适当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解释相关问题。

(7)能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

(8)能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9)能根据事实做出科学的和有效的判断、归纳、推理。

(10)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1)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二)文科综合科目试题的特点

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其中“文科综合”包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含物理、化学、生物。

“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六个科目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育部综合科目能力测试目标及测试内容和“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综合考试“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命题要把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表明新的考试模式对高三文科生的能力要求,并不是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按一定比例形成简单的“拼盘”,而是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适应确保高校选拔出真正优秀的人才和促进中学加强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近年国家教育考试命题中心推出的《普通高校招收综合能力测试题》大多采用“文理综合”形式,文科综合科目的命题模式也初见端倪。现以1999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第8题为例:

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综合分析我国沿海地区近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此题的选点是“自然”和“社会”的角度,解答题目的提示语是“综合分析”。“自然”角度一般是指地理角度,“社会”角度则通常是政治角度和历史角度。这道题的参考答案有9个要点:①自然环境优越(地势低缓,气候条件好,河网密布,沿海等),对经济活动承受力强;(地理)②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大;(地理)③交通、通讯发达,国内外联系便捷;(地理)④这里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和近代科学技术集中的地区。近代以来,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企业集中;(历史)⑤近代以来,沿海地区文化、教育较发达,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集中。人们有较强的经营理念和经济活动能力。(历史)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有利于全国、尤其是沿海地区发展的国际环境。(历史、政治)⑦国家从改革开放的全局出发,制定了有利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政策。(历史、政治)⑧沿海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比较早,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比较快。(政治)⑨利用劳动力优势和侨乡的优势,抓住了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机遇。(历史、政治)

从上题的命题模式和参考答案编制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科综合试题具有下列明显的特点:

1.从试题形式看,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

21世纪的世界将是一个日益相对缩小的世界,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领域内的有效合作能力,综合素质的高低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人的决策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面对这种新的挑战,综合能力的培养绝对不可缺少,而具有“导向”作用的高考推出综合测试题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新的社会要求。

综合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所涉及的考查内容将突破历史的范畴,涉及政治、地理两大科目(或范围更广)。二是试题的设问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容纳、相互渗透、相互交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设置综合科目命题形式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呼唤。文科综合科目的试题设计命制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沟通和兼容。强调各学科之间的自然的渗透和“联姻”,但又不是简单的“拼凑”。如上例中,学生只有综合应用政史地等多学科知识才能对这个现实问题做出全面的、动态的、科学的阐释。

文科综合科目试题均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开放性是指试题的设问将可能“彻底”开放,“不限定”成文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如1998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卷第7题,试题有关“森林”的大段材料共120147字,要求学生阅读后将材料的主要内容做一个不超过200字的摘要。该题没有指出从哪几个方面去归纳、概括,即“不限定”范围,这是与普通高考“有限定”成文型材料解析题的明显不同。此类题要求学生必须善于捕捉、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此外,文科综合的试题,其评分也均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注重思维的创新与求异。如1998年、1999年保送生测试题涉及文科综合的题问部分,在评分说明中均有“酌情评分”、“酌情给分”的补充规定,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多维性、学科的交叉性和学生答题的创新性的多种可能因素。开放性乃至创新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文科学科均具备明显的开放性特征,以开放性导引出创新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今后文科各学科教学的迫切任务。

2.从试题结构看,具有交叉性

高考文科综合科目试题的设计命制强调各学科之间自然的渗透和“联姻”,是水到渠成的结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

文科中的政史地之间本身存在着迁移,历史是时间,地理是空间,政治是意识,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整体框架。其中较为普遍的是政治学科中的哲学常识所阐述的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历史学科、地理学科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支撑;历史地理作为具体学科则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基础和印证。如原因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内因和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必然性和偶然性、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认识与实践、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的作用等等,三门学科中的相互交叉相互迁移随处可见。特别是三大产业问题、三次科技革命问题、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三个学科都曾从本学科角度交叉地阐述。如上题中,其设计命制将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的知识全方位地交叉在一道试题中,学生在审题、答题时也必须将三科知识高度综合起来通盘考虑。此类题型题干和题问的设计命制可以是政史地三科联袂交叉,也可以就其某一题问侧重于某一学科或两个学科,形成政史交叉、史地交叉、政地交叉等不同模式。

【例】 (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第37题)认读图1-1-1中所示的地理区域,回答下列问题:

(1)该区域最具有世界意义的自然资源是 。该区域的气候特点是

,原因在于这里常年受 控制。所以, 资源是当地生活和发展生产的限制性资源。

(2)根据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的决议,由什么民族在该区域的什么地方建立什么国家?在该地建国的原因是什么?

(3)美国为什么插手该地区事务?如何插手?

精析 本题是地理、历史和政治的综合题,以中东地区的地图为切入点,将地理、历史、政治三科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解此题要有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再结合历史和政治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而根据图示所处的纬度、经度及地理特征,联想到地理学科中的有关知识,得出图示是一幅中东地区的地图这一结论,则成为解题的关键。只要抓住关键,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第(1)问涉及到中东地区的地理特征。第(2)问和第(3)问都是由地理知识引出来的,分别涉及历史和政治知识。

答案 (1)石油;高温少雨(或炎热干燥);副热带高压(或下沉气流);水(淡水)

(2)①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以色列国。

②巴勒斯坦地区是犹太人(希伯莱人)的祖居地;历史上,尤其在二战中,犹太人受尽迫害,希望建立自己的国家;犹太民族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如答出文化、宗教原因也给分);世界大国的支持。

(3)为什么插手?

①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②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的经济利益(石油)。

如何插手?

支持以色列,在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维持力量平衡。

3.从考查内容来看,具有现实性和社会性

文科综合科目试题的设计命制强化了对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查。现实是明天的历史,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为了研究和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粮食问题、安全问题等,就需要各学科协同,所以综合型材料解析题必将选择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来设题。此外,文科综合试题往往渗透了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情感因素,这是当前重视素质教育的产物,体现了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例】 (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第38题)巴拿马运河是具有世界战略意义的运河,开凿始于192014年,1914年8月15日首次通航,全长约81.3公里,宽152—32014米,一般货轮和舰只可以通过,但巨型客轮、货轮和油轮不能通过。

20世纪初,美国攫取了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权和运河区的永久租让权,将它变成巴拿马的“国中之国”,实行殖民统治。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和谈判,1977年巴美两国签订了托里霍斯—卡特条约。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收回运河主权,美国撤回所有军队。

完成下列要求:

(1)图1-1-3是图1-1-2中A区域的放大图。在图2中用“‖”符号画出巴拿马运河的位置。

(2)回答:该运河的最大受益国是 。它对国际贸易的重大作用为 。

(3)联系上述材料,说明巴拿马政府在什么含义上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

精析 本题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涉及政治、地理两科知识,有较强的综合性。解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并分析图示,从而掌握题目意图。然后根据每一问的特点,联系地理、政治两科知识分别从不同角度作答。

答案 (1)见图1-1-4

(2)美国

沟通了大西洋(加勒比海)与太平洋

极大地缩短了它们之间的航程

(3)①巴拿马运河的收回,体现着巴拿马主权中独立权的运用,它是巴拿马在有关主权问题上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对外事务,摆脱美国控制和干涉的结果。

②巴拿马运河的收回,表明巴拿马主权中应有的管辖权的恢复,它实现了巴拿马对属于其领域范围内的运河的管辖权。

4.从考查力度来看,侧重于综合学科能力的运用

文科综合科目试题的设计命制更多地从政史地三个学科主体知识交叉点聚焦点的层面上切入,一刀下去,截取一个横断截面,从截面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运用各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深入设计问题,侧重检测学生的各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将学科的书本知识应用到题目所提供的新情境中。并强化了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素质以基础知识为本的理念。这正是综合科目试题考查的宗旨与核心所在。

(三)文科综合的复习策略

由上述特征可知,文科综合试题代表当今高考命题的最佳水准和改革方向,可促使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习惯于以某学科为中心开展教学的形式,改变那种依靠教师突出强化、题海战术、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而侧重于学科的渗透、知识的迁移、能力的综合运用,注重于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素质训练。

1.树立主体意识,发挥积极能动的主体精神,全方位掌握多学科基本知识技能。

综合科目体现在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运用。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并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更不是靠教师“包揽一切”所能培养出来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一个人生存所必需的热能,不能靠外界的直接灌输,而是要靠自身摄取多种食物,并通过人体机能的转化而来的。因此,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要靠学生的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动手实验的一系列自主性活动和内化过程才能实现。综合科目考试主要考查多学科综合能力的运用,如果满足于偏狭的知识概念,浮泛于知识拼盘的表层,不注重自身的吸收转化,就不可能完成试题内化的过程。因此,要树立主体意识,发挥积极能动性的主体精神,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敢于求疑、质疑,学会思维,领悟科学方法,从而达到培养综合能力的目的。

教育部在有关试行“综合科目”考试的通知中指出:“综合科目”考试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教育基础上的综合能力考试。这说明,中学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综合能力测试的基础。设置“综合科目”,不是不要打好本学科的基础,而是不要停留在这一阶段上,是要把单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为多学科能力。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功,才有可能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不可以为综合考试强调考查综合能力,就可以忽视基础知识,而应该更加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2.改变观念,探索学科间的联系,寻找交叉点和聚焦点。

综合科目绝非相关学科的简单拼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虽然早就有“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的说法,但真正运用政史地三大学科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试题却很少见。这主要是受旧观念的束缚,把政史地三科割裂开来,这种观念必须改变。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间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所以探究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学科之间的“聚焦点”就显得非常重要。文科综合试题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强调体现人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因此,环境和资源,经济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的发展,人口发展,区域发展,人际交流、民族交流和国际交流,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世界格局,可持续发展,时政热点,这十个方面成为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和聚焦点。

文科综合试题通过现实问题,有机地进行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同时有效地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2: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3: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4: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据材料回答:

(1)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在上述材料中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3说明了什么?

(3)刘安的思想与管仲和荀子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4)从以上材料中可得出怎样的认识?

本例题虽然取材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四段古文材料,但对学生来说基本没有文字障碍,对材料的理解并不困难。解答该题首先是要探究四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凭学生已有的知识归纳出四则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是没有问题的。第二步就是把四则材料与政史地三科联系起来,寻找与三科知识的聚焦点,学生在已分析出“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材料与“三科”之间的聚焦点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第三步就是把聚焦点再发散开来,从历史、政治、地理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

参考答案 ①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②秦王朝重视利用法律手段保护树木、水道、植被、鸟兽虫鱼等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田律》可以说是我国较早的环境保护法令之一,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③提出了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大农业思想。④中国古代有关环保的思想和法令,有许多积极因素值得继承,古人的环保实践,有不少值得效法之处。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关注时代热点问题,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培养具有时代意识的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

当前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是当今高考的主旋律。因此,在学习中要及时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更要重视人类、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掌握一定综合知识并形成自身的智能结构的同时,联系时代特征,多角度地去分析、研究问题,是解答文科综合题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例2】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江苏卷)第40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近代(1840-1949年)解决土地问题的代表性主张或纲领有哪几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3)读图1-1-5,说明我国土地利用构成的特征。

(4)读图1-1-6,说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5)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

精析 该题从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入手,要求从历史、地理、政治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回答,是现实性和社会性很强的一道题。

答案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如答《兴国土地法》、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亦可)。

(2)实质: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

(3)耕地比重较小,森林比重较小,草地比重较大。

(4)农业产值比重偏高,牧业、林业、渔业产值比重偏低。

(5)①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我国可耕地少、人口多。②要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一靠改革,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世界旅游组织每年都提出“世界旅游日”的口号,从1980年至1998年的口号是:

1980年 旅游为保存文化遗产、为和平及相互了解作贡献。

1981年 旅游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1982年 旅游的骄傲:做文明的主人、文明的客人。

1983年 旅游和度假是所有人的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1984年 旅游为国际谅解、和平与合作服务。

1985年 开展青年旅游,文化和历史遗产为和平与友谊服务。

1986年 旅游——世界和平的促进力量。

1987年 旅游促进发展。

1988年 旅游:教育所有人。

1989年 旅游者自由往来,创造团结的世界。

1990年 认识旅游事业,发展旅游事业。

1991年 交通、信息和教育。

1992年 旅游是促进社会经济一体化和增进各国人民了解的途径。

1993年 争取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永久和谐。

1994年 高质量的员工,高质量的旅游。

1995年 世界旅游组织——为世界旅游服务20年。

1996年 旅游业——宽容与和平的因素。

1997年 旅游业——21世纪创造就业与保护环境的引导产业。

1998年 政策与企业的伙伴关系:旅游开发与促销的关系。

摘自苏文才《世界旅游日口号与旅游业的发展》

你读了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就你的认识写一篇限200字以内的小论文。

该题以世界旅游日口号为素材,使人耳目一新。解答该题的关键在于必须立体分析,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找准“切入点”,“切入点”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以1980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6年的口号为“切入点”,就会得出“旅游活动有利于改善国际文化,维护世界和平”的结论。如以1993年、1994年、1997年的口号为“切入点”,就会得出“旅游业可促进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如以1987年、1992年、1997年、1998年的口号为“切入点”,就会得出“旅游业是一项社会规模的经济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的结论。此题虽然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但是学生只要能抓住一个方面阐述就足够了。

参考答案 旅游活动有利于增进国际往来,扩大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加速社会进步。

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业是一项对生态环境依存程度很高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促进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是一项社会规模的经济产业,发展旅游业能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有利于货币回笼,稳定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复习中必须注重立体分析能力的培养,对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面进行描述分析或是改变设问角度,将题目雕琢出新意,而不能满足于就题论题。

【例4】 给《中国环境报》编辑部写一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

借助这道以书信形式的“环境题”,旨在让同学们把观察或社会调查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含数据、图表等),运用所学知识(包括化学、语文、数学、生物、历史、地理、物理以及哲学、法律和经济学等学科)对环境污染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和系统的分析,使同学们具备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也可提出相应的对策,培养创新精神,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5.综合相关学科互通的知识系统,运用点线结合的方法,依其交叉渗透点,归纳整理综合知识网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智能结构。

文科综合题的交叉渗透性,不仅仅表现在相通方面,还有相互支撑,相互印证的互为作用。政治学科中的政治、经济常识与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史有关知识交互印证,政治中所阐述的有关政策及所倡导的价值观、人生观,又可以从中国古代史中去追寻其历史渊源,地理中的有关知识又可为相关的政治内容,提供雄辩的依据。因此,掌握丰富的基本知识是解决文科综合题的前提,而将知识形成交叉渗透的网络,并能灵活运用则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

【例5】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政治、历史、地理的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东汉明帝时,派王景负责治理黄河,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的土地又成了良田。唐朝,劳动人民在黄河流域地区开凿灌溉渠,修筑堤堰,疏通旧道。1351年,元世祖征发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材料2:近年来,我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需水量直线上升,而水资源原本贫乏,加上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浪费严重,使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一些沿海城市的水资源相当紧张。目前已有200多个城市出现供水不足的情况。

材料3:目前开发水资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难于筹集资金,工程规模难于控制,水资源工程建设不能进行,节约用水难以开展,地下水继续超采,污水得不到处理,管理费用不足,管理人员不能专心致力于管理、改善已建工程等。

(1)材料1给我们以什么哲学启示?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水利工程?(任举四例)

(2)为解决材料2中的问题,我国修建哪些水利工程来改善水资源分布不均?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3)怎样才能解决材料3中的问题?

第(1)题,通过历史知识得出哲学启示,再答出历史知识;第(2)题,从地理知识与哲学知识的角度来解答;第(3)题,从地理材料中得出经济常识的结论,从经济学的角度解答。

参考答案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的破坏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

(2)跨流域调水工程。即:“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工程,还有正在计划中的引长江水至黄河流域的南水北调工程。

人们只有正确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

(3)开发利用水资源应按经济规律办事。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投资和管理费用,其产品也是商品。因此,把开发利用水资源纳入商品经济范畴,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才可能实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高三语文考前复习应试方略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知名特级教师谈复习策略--文科综合】相关文章
【知名特级教师谈复习策略--文科综合】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