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5-08 23:06
精泛结合的原则:我们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时,有精读、泛读(intensive and extensive reading)。精听的材料要做到不仅能听清、听懂,还要能模仿、跟读,直到能够背诵。泛听的材料要宽泛,并自己致力于一个随时可以接触的听力环境的营造。
重复持续的原则:这个原则恐怕所有的人都明白。小孩是在不断重复地听大人说相同的话,或者重复不断地对大人进行不厌其烦的问答中掌握语言的。成人也只有不断地重复刺激耳朵,才能形成"听感"(Feeling)。我们知道,我们每天学到的新东西,实际上都是贮存在我们大脑的临时记忆里的。临时记忆的东西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有的甚至只能保留几秒钟,最长的难以超过三天。假如你对贮存在临时记忆里的东西不进行再利用(recycling),把它们从临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大脑就会把它们自动清除掉(大脑也很聪明,它可知道“有所留,有所不留”),而要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最有效的办法只有重复,重复地刺激大脑。所以,一定要有重复不断地、不厌其烦地听一段材料、看一部电影、模仿一个演讲的精神。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持续尤其显得重要。我们说的持续有两重意思。一是每次的听力练习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段,这是指的单次的练习时间,比如每次30分钟;二是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上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如一年、二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英语学习成为习惯,直到彻底掌握,或者能够运用为止。这个道理,有点像树木的成长过程。大树在树苗的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给它浇水,让它吸收和成长,而终于有一天,你不用给它浇水,它也可以通过大自然吸取它需要的养分了,到这个阶段它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了。
模仿出声的原则:模仿是英语学习的必要手段。但以前大多数人没有很好的环境或者没有掌握模仿的要领。模仿的关键是感觉。可以将精听的材料作为模仿的对象。也可以将名人的演讲材料、标准发音的广播讲话、新闻片段等作为模仿的材料。模仿时要尽量感觉说话者的语气、语调、用词,可能的话,对模仿对象的背景材料做一些了解,以加深对模仿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模仿一定要出声,模仿是要花一定时间的。不要怕麻烦,当你真正认真地选择一些听力材料进行模仿,并模仿到逼真程度的时候,你的听力和发音的基础就基本奠定了,这对你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听力快速提高的一大原则。
分级量化的原则:很多人会说,听力学习的方法是很好,但我怎么也听不懂,这主要就是因为对所听的材料没有进行筛选,也就是没有分级。小孩的听力材料是不用分级的,这是由他们的生理能力决定的。小孩具有天生的超级吸收能力,所以给他听什么,他都能吸收。而大人则不同,大人的生理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英语是一门高频率的声音语言,而汉语则以"象"、"形"为特色。两种语言的不同,给中国人的语言学习制造了一定的障碍,突破这个障碍的唯一方法就只有多听,我称之为"熏听"。但多听也不是盲目的瞎听,而是要分级,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易到难,逐步过度到听懂各种程度的语音资料。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哲理性名言:"Jump and get an apple"(跳一跳,摘到一个苹果)--每次作一个小小的努力,就有一点小小的收获。如果苹果太高,再拼命跳也无法摘到,只是浪费体力。你不能期望一次采摘就满载而归。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学习内容主体应在学习者的经验范围之内,新知识只能从"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即在原有知识的边沿上逐渐扩大外延。手臂所及表示你原有的知识领域,扩展部分就是"跳一跳"够得着的地方。原来我们在大学听英语的时候,盲目地玩酷,捧着一台收音机拼命听当时觉得特别深奥的BBC、VOA标准英语,表面上是在听,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就是离自己的水平太远,够不着。后来改为先听懂VOA的慢速英语,不仅不觉得难了,标准英语自然也慢慢就听懂了。其实这个理论和阅读从简易读物开始是一样的。将容易的部分夯扎实了,然后再逐步扩大战果,反而学得进,学得快。所以,听力资料的原则一定要分级,从易到难,逐步过渡,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