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11-18 14:07
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夸奖,就一定会有人毁谤。这就像气象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未免烈日炎炎。这情理兴许人人都懂,但真正像齐白石先生那样微微一笑,确实很不轻易。
别人褒奖,做作欢乐,高帽子谁不乐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明,天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名满天下,步入仕途。官拜七品县令,赴任之前,作为人情世故,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尹文端见学生登门,天然非常愉快,就问他: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见老师垂询,便老诚实实地答复:学生也没有预备什么,就筹备了一百顶高帽子。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兴奋,说你年事微微,怎么能搞这一套,仍是要讲求勤政求实呀!袁枚说:现在,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你白叟家这样不爱好戴高帽子的人,真是百里挑一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感到他没有白培育袁枚。袁枚不愧为佳人,对世事洞明如镜,人不知鬼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而自认为很高超的尹文端,已经戴上了学生奉上的高帽子,又怎么能不眉飞色舞呢?
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一般人呢。一个人,如果然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无论他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漠然,对不拘一格的称颂一笑了之,不会让这些空幻的货色,影响本人的人生立场。做到这一步,人生境界才算到达了必定高度。
再进一步,假如可能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了。有一段时代,释迦牟尼常常受到一个人的跟漫骂。对此,他并不恶语相向,也没与这个人开展唇枪舌剑的奋斗。他平心静气,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释迦牟尼才着问他:“我的,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收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考虑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释迦牟尼又问:“那么谩骂又属于谁呢?”这个人闻听此言,组词,一时语塞。从此,他再也不敢谩骂释迦牟尼了。只是他始终想不清楚,释迦牟尼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气宇与。
面对从天而降的诽谤和指责,释迦牟尼不为所动,表示出了少有的沉着与苏醒。他不理会,也不还击,不给对方可乘之机,而是以他慈善广大的襟怀,让责备无处落脚,将谩骂化解于无形。让对方终极自愧不如,败下阵来,而且,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面对无聊的毁谤与咒骂,不搭理,就是最有力的回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