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4-10 15:39
宗教音乐被信徒看得极为神圣,各大宗教的活动都会用音乐渲染某种情感氛围——基督、天主教信徒用受难曲、弥撒曲等营造对主的崇敬,佛教则用诵经的方式与佛祖沟通或者是获得内心的宁静。宗教音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特别的语句重复形成的咏唱或诵读,另外一种是用具有韵律特点的语言写成的叙事歌曲,这些歌曲往往是信徒们表达喜悦、惊喜、痛苦、内疚、希望等强烈感情的常用方式,已然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习惯。
欧洲的教会音乐以一种叫做“圣咏”的音乐形式为主,一直影响着整个欧洲的音乐表现形式。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信徒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确定节奏,反复颂唱,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东方宗教以佛教为例,也有类似的诵经仪式,用不同的声调节奏反复颂唱,比如“南无阿弥陀佛”。
反复颂唱这样单节奏的音乐,信徒们会处于浅催眠状态。单调而没有特定意义的声音从人的嘴里发出时,大脑感到空白,意识中的评判减弱,声音不可阻挡地进入人的潜意识。歌曲的节奏、音调将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迅速地调动起来,情绪对音乐有非常强烈的感觉,身体也体验到相应的感觉——这样歌曲与人的情感形成了相互的认同。再经过不断地重复,大脑也会不断地确认这样的认同。长年累月不断地被催眠后,音乐一旦响起人就会立即进入状态而有所体验,同时,一旦有这种体验时人也会不自觉地想起音乐的节奏,形成类似于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除了“圣咏”之外,人们还将圣经里的内容加以语言上的改编,配以相应的曲调,用清唱的方式结合咏叹、合唱形成歌剧,在教堂或者一些礼堂内进行表演。许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是创作清唱剧的高手,比如乔治?亨德尔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剧创作的巅峰之作,而约瑟夫?海顿的《创世纪》和浪漫时期费利克斯?门德尔松的《以利亚》,则是古典时期清唱剧的精品。
这些有具体事件、情节的宗教音乐,大都是将宗教故事中的经典形象、情节进行不同风格的描述。作为信徒,人们对这些故事已经非常的熟悉,之所以愿意重复地观看欣赏并乐此不疲,就是因为音乐的催眠作用。
清唱剧类似歌剧,但没有演员的肢体动作,纯粹用音乐颂唱来表现。人们在观赏的时候眼睛不会被台上的画面引导,但声音进入耳朵时,清唱剧中所描述的画面会立即在大脑中清晰地播放,就仿佛在大脑中放电影一样。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人们不仅把清唱剧中的画面清晰地在大脑中表现出来,而且会加入自己当时的情绪感受,从音乐里得到认同或是某种鼓励,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整合身心达到平衡。
视野拓展:藏宗密语究竟是什么?
古老而神秘的藏文化对生命与世界有着独特的诠释。西藏高僧往往通过修习一定的功法,使自身处于自控、自觉的状态,身心与天地合一,达到自由的境界,而他们的身体则会产生不可思议的能量与变化。在他们修行的过程中,大量地应用了藏密功法、密宗咒语等,这些看似简单的音节或者肢体动作却与人的身体有着某种不可思议的关系。许多人觉得这是故弄玄虚的巫术,也曾经有媒体煞有介事地出来破除迷信,事实上这里所谓的“藏宗密语”,不过是一套结合了自然界声音以及动物活动规律而形成的发音方法,其中就包含许多催眠的要素。
藏宗密语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真言”。“真言”是宗教的一种说法,实际上就是对大自然中声音的模仿,比如最常见的三个字“唵”、“阿”、“吽”。这三个字是印度梵文声母的总纲,“唵”被用来表达宇宙原始生命能量的根本音,“阿”被用来表达宇宙开辟万物生命生发的根本音,“吽”被用来表达万物生命潜藏生发的根本音。在梵文中,这三个字母的发音之所以有这么重要的作用,是因为这三个发音的组合与最广博的宇宙联系在一起,意在对无限长时间和无限大光明的呼唤。
藏宗高僧将此三音作为日常的功课来训练,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让自己达到催眠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高僧大脑中的画面辽阔而深远,能使他们的心胸无比开阔,不为琐事烦恼,内心就可以归于平静祥和的状态;同时这三个字的发音气从丹田出,在发音的时候自然会伴有“腹式呼吸”——懂得养生的朋友都知道这种呼吸法对于人的意义,所以颂念的过程也是调节身体的过程。
“藏宗密语”看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只是在科学蒙昧的远古时代,人们只能用想象的方式来应用一些智慧。事实上,我们真正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民间文化中科学的部分提取出来,应用到新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