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4-10 15:04
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一个概念“催眠感受性”,这源自对被催眠者普遍调查后的一个概率性结论。这个结论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被催眠,催眠的难易程度因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不同。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医师和心理学家认同“每个人都可以被催眠”这一看法,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每一天每一个人其实都在经历催眠。
有时人会自己进入催眠状态。比如发呆,大脑里一片空白,当突然惊醒时自己也觉得奇怪——“我刚才在想什么来着?”这就是一种催眠状态,许多人会在发呆的时候冒出特别精彩的点子或者灵感;再比如人在专心阅读或欣赏电视节目时,往往会忘了周围的一切,再回过神来的时候,觉得时间突然变快了,或像是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旅程,内心有种特别充实与舒服的感觉,但实际上我们非常清楚自己不过是在看电视而已,这也是一种催眠,之所以有充实的感觉,是因为书或节目让你经历了平日里不会有的丰富的情感体验。
有时人是被他人催眠。一种情况是某些人提供给我们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缩小、限制我们的思考空间来达到某种目的,比如在餐厅吃饭,服务员会问:“请问您要几瓶啤酒?”如果没有这样的问话我们可能选择白酒、饮料等等,但是服务员的目的是推销啤酒,所以一开始就把我们的思维缩小到“啤酒”的概念上,这就是一种催眠;另外一种情况是某些信息的不断重复,让我们的思考变得单一或者成为一种惯性,比如广告,我们会习惯去买一些在生活中重复率比较高的广告中宣传的产品,甚至把这些品牌作为该类产品的代名词,如“汰渍”代称洗衣粉,“XO”代称洋酒等等。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被催眠。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与感受,这些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催眠体验,都可以作为催眠的切入点(即动力点)将人们导入催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