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4-09 15:07
催眠与暗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没有暗示就没有催眠;催眠术之所以能够大显神通,究其本质,是由于人类普遍具有接受暗示的特征或曰本能。然而,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正如地球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人类社会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也正是这种差异,使得我们对人的探究,以及普遍规律在具体人身上的应用变得相对困难。在催眠活动中,情况也是如此。尽管人们普遍具有受暗示性,并且对人类构成暗示的刺激物也是多种多样,但受暗示性的程度却有着不小的量的差异。在催眠施术时,若对这种量的差异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千篇一律的态度与方法对待所有的受术者,成功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即使是成功了,也属于偶然的巧合,而不是必然的结果。为对各人这种量的差异有较为明确的把握,知晓具体受术者的受暗示性的程度,以确定行之有效的催眠方式与方法,在施术之前,实有必要对受术者进行受暗示性的测查。测查方法如次:
(一)摆钟测验
准备一枝橡皮头铅笔、一个摆钟。摆钟最好是用透明而且带有小孔的玻璃球或塑料球制成。球上连着细线。在铅笔的橡皮头上按上一根大头针或小钉子,把摆钟的线头缚在大头针或小钉子上。然后,在一张大白纸上画一个圆圈,圆圈的直径约6~8寸。在圆圈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水平线标上A、B;垂直线标上C、D;圆心标上X(如图5-1)。
要求受试者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铅笔,使摆钟对准圆心X。受试者采取直立姿势,两脚并拢,两肘紧靠身体两侧,全身尽量放松。然后,要求受试者的眼睛由A至B往返移动,而头部保持不动。不一会儿,受试者就会感到处于圆心的摆钟在A、B之间往复运动。过几分钟后,再叫受试者的眼睛在C至D之间往返移动,头部保持不动。顷刻之间,摆钟就似乎在C、D之间来回摆动。最后,让受试者的眼睛改为圆周运动。这样一来,受试者就有可能感到摆钟的运动方向是沿着A→C→B→D进行圆周运动。
如不能感受到摆钟运动的受试者,就是受暗示性较差的人;明显感受到摆钟运动的人,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感受到摆钟运动、但又不很明显者,属受暗示性一般的人。
(二)前倾、后倒测验
要求受试者直立,两腿并拢,双手下垂。催眠师站在他(她)的正前方或正后方,告诉受试者,你可以尽管放心地向前倒或往后倒,不会跌倒的,因为有我在,可以扶着你。然后,先轻轻地扶着他(她)的头部作试验性的前倾或后倒。接着再要求受试者自行前倾或后倒。
后倒测验还有一变式,即让受试者背对着墙壁,站在离墙约10公分的地方,两脚并拢、眼睛闭起来。此后,催眠师发出指令,要求受试者迅速地往后倒。有时受试者身体往后倒时,头会撞到墙上,为了避免头部受伤害,有必要在墙壁与头部高度一致的地方,吊上一软垫。
如果受试者毫无顾忌地往前倾或向后倒,为高度受暗示性者;如果受试者慢慢地往前倾或向后倒,为中度受暗示性者;如果受试者不敢向前倾或后倒,或者在前倾、后倒前脚步首先移动,为低度受暗示性者。
(三)放下手臂测验
令受术者端坐于椅子上,右手向前伸直,注意力集中于手掌心。然后,告诉受试者,现在右手的手掌变得非常沉重,愈来愈重,手掌心有发麻的感觉……再令受术者左手向前伸直,给予同样的指令……
手掌有沉重感并体验到手掌发麻的受试者,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反之,则是受暗示性较低的人。
(四)合掌测验
要求受试者直立,两手侧平举,手掌呈对立方向。再令受试者双目凝视正前方。接着,告诉受试者,你的两只手正分别向左、右方向移动,两手的手掌渐渐地要合起来了,很自然地要合起来了,好像有磁铁在相互吸引一般。
若受试者果真能按催眠师要求的那样,双手的手掌能合到一起,则为高度受暗示性者;如果连手掌相合的意向都很难看出,则为受暗示较低的人。
(五)手臂摆动测验
令受试者直立,两手自然下垂。然后,催眠师握住受试者的一只手,告诉他(她):现在我将你的手臂上下摆动。你不要用力,由我来摆动,一切听其自然。将注意事项告诉完毕后,催眠师便摆动其手,反复若干次。在摆动过程中,催眠师逐渐减少用力程度。若是受暗示性高的人,便可能自觉不自觉地自行摆动起来。而受暗示性低的人则是催眠师用力小,手臂就摆动幅度小;反之亦然。
(六)躯体摇摆测验
要求受试者双脚并拢,躯体直立,微闭双眼。催眠师站在受试者的前面或后面,双手放在他(她)的臂部,作左右摆动。如果受试者无抵抗且经几次摆动后出现躯体自行摆动的倾向,为受暗示性较强者;若无抵抗,即顺从催眠师摆动,但没有出现身体自行摇晃的倾向,为受暗示性一般的人;若既无躯体自行摆动,又有反抗倾向的人,则属于受暗示性较差的人。
(七)圈套式提问测验
准备若干反映日常生活情景的图片或照片。告诉受试者:这是用来测验你的注意能力的。只给你20秒钟左右的时间,看完以后要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要仔细察看。
在受试者看完之后,把图片或照片拿到一边或翻过来,同时进行一系列带有诱导性的关于图片或照片内容的提问。提问以10则左右为宜,其中大部分是真实问题,夹杂着两三个实际在图片或照片中没有的事项。
例如:图片或照片中桌子上摆放的是翻开的笔记本,却问道:
“桌子上的书是什么书?”
再如:图片或照片中花瓶里插的是孔雀的羽毛,却问道:
“花瓶中插的蔷薇花是几枝?”
数次皆中“圈套”的受试者为受暗示性较高的人;反之,则是受暗示性较低或者是受暗示性一般的人。
(八)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
笔者经常采用《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来作为检查受试者暗示性水平高低的手段。因为,在我们看来,先前所介绍的诸种受暗示性测查手段更偏重于动作方面,而《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较之其他测查手段,更能反映出受试者本身所固有的受暗示性的程度。换言之,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测验是对受试者心理上受暗示性程度的较为直接的测查。并且,它所揭示出的受试者的受暗示性程度不是那种印象式的反映,而是数量化了的反映,因而其准确程度也优于先前介绍的若干种受暗示性测查方法。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是由美国伊利诺伊州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的卡特尔教授所创立的。这“十六种人格因素”的独特性、代表性及其意义,均经因素分析统计法、系统观察法及科学实验法的验证而慎重确实。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可得到对受测者某一方面人格的清晰而缜密的认识,更可以对受测者的整个人格系统有一个综合的了解。《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被当今的心理学家们认为是一种最好的人格量表。
《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中的十六因素是: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每一因素都有两极状态,如乐群性:乐群外向——缄默孤独。每一因素又分为10个档次记分,最后便构成一条包括十六个因素的曲线,由此可窥见受测者人格状况的基本轮廓。
我们发现,凡是乐群性、兴奋性、敏感性得分高者,都是受暗示性较高的人,比较容易把他们导入催眠状态。而那些以怀疑性、紧张性为最为鲜明人格特征的人,则很难使之进入催眠状态。譬如,怀疑性与恃强性都很高的人,往往要采用反向暗示才能奏效。而紧张性高的人,往往杂念丛生,心情很难平静。那么首先要使之消除杂念,心平气和下来,才有可能将其导入催眠状态。总之,通过《卡特尔十六人格因素量表》的测验,我们不仅可以对受测者的受暗示性的程度有一个清晰、准确的把握,而且还能对他们的特点与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可以弄清受试者受暗示性程度不够高的内在原因。这样,催眠师就可做到胸中有数,在施术时便可应付自如。自然,运用这一量表检查受试者的受暗示性也有缺陷,那就是比较费时。另外,对量表曲线的解释也需要相当的水平。
(九)框棒测验与镶嵌图形测验
这两项测验原是心理学家们用来研究人的“认知方式”的。主要是测定一个人是属于场独立性者还是场依存性者。场独立性者属于不太容易受暗示的人,而场依存性者则属于受暗示较强的人。可将这两种测验引进作为检查受试者受暗示性程度的客观指标。
框棒测验是由威特金创设的。具体做法是:令受试者在高度注视的条件下,将呈现在面前的位于一个方框中的直线调整到垂直的方位。实验结果发现,当框架偏斜时,它对于中间直线的方位判断有同化作用,而这个效应的大小因人而异。威特金由此指出:凡视觉中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均属具有场依存性的特征;凡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均属具有场独立性的特征。我们认为,前者就是受暗示性较强的人,后者就是受暗示性较弱的人。
镶嵌图形测验是要求受试者在比较复杂的图形中用铅笔勾画出镶嵌在其中指定的简单图形(见图5-2)。
场依存性者对这些任务往往感到困难,主要原因是环境刺激对他们的干扰太大,这就表明他们的受暗示性程度较高。场独立性者却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表明他们受暗示性程度比较低。
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催眠师对每个受术者都要进行这一系列的受暗示性测查。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全部介绍所有的测查受术者受暗示性程度的方法。催眠师可以根据受术者的不同情况以及自身的偏好及熟练程度选用一种或数种测查方法。总之,只要达到真实客观地揭示出受术者的受暗示性程度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