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9-19 16:17
【摘要】回望高三复习历程,小编不得不说其中的第一轮复习极其重要,它将涵盖所有的知识点,是我们对所学知识查缺补漏的最好机会,也可以说是全面复习的唯一机会,下面是“高考英语作文一轮复习:议论文应当怎样写”欢迎大家参考!
任务完成度
标准:这主要是看一篇文章是否回答了任务中提到的所有问题并达成了所有的要求;另外,它还包括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完整。
今年这篇文章的要求可以被细化成以下几点:(1)交代写信目的;(2)做出场所选择;(3)讲理由多角度;(4)对比两个场所;(5)撰写正式信件。如果这5点中有遗漏,应该被视为没有彻底完成任务。
观点的论述
标准:观点应该有效地展开,并且颇具见地; 作者应该展现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且需要使用恰当的理由、例子或其他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就今年的话题而言,首先不能为了支持某个场所而彻底批判另一个场所,因为两个场所各有利弊,文中应该展现权衡利弊的过程。场所的便利与否因人而异,即对本小区的居民方便不代表对其他地方来的参观者方便。另外,美的体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是只要绘画作品美轮美奂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体验中还包括了观赏的情境。当然,盈利角度是个实际问题,也可以加入讨论。
连贯与衔接
标准:衔接手段应该运用自如,行文连贯;思维应该有连续性,不应该有唐突的跳跃;熟练地运用分段。
作文要求比较两个场所,因此牵涉的观点较多,应该运用一些必要的连接词,但是不必每句话都用,这样反而画蛇添足,读上去断断续续,文章无法流淌起来。文中既有支持的观点也有反对的观点,如何使他们有逻辑地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像马赛克似的斑驳凌乱,需要技巧也需要计划:要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也要突出重点。
词汇的运用
标准:自然地使用丰富的、准确的、地道的、恰当的词汇;娴熟地运用一些并不十分常见的词汇。
词汇的运用需要自然,更高的境界则不着痕迹。它应该是内容的帮手,而不应该抢了内容的风头。当然,精准的和诗情画意般的词汇往往能够打动读者,因为写作不等同于写备忘录或开购物单——内容充实而用词乏味。可以说,写作者如果没有了词汇,等于被切断双膝,将寸步难行。今年的作文题很容易写得干巴巴,而由于这篇文章要探讨的是绘画展出地点,那是否可以应景地使用一些具有画面感的词汇呢?另外,我想在此破除一些关于词汇运用的迷思(myth)。
Myth1:词汇变化越多越好,词用得越大越好。
过于刻意地替换词汇显得矫揉造作。亨利·富勒(Henry Fowler)把这种情况称为elegant variation.比如某人第一次用了banana,第二次不想再用此词,便写为elongated yellow fruit,这真让人啼笑皆非。
Myth2:英语是外语,很难地道使用。
这个问题有两个层面。首先,这样想的人本身对自己的语言学习目标设定的比较低。另外,他们的学习和使用方法有误:在阅读、收听英语时,应该时时留意和中文表述方式不同的用法,而在运用时应该使用自己熟悉的英语表达,不该把中文硬生生地翻成英语。
Myth3:应该全文使用朴实无华的小词。
和那些词不惊人死不休的人相比,绝对的小词使用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写作者不应该只基于词的长短和自己所估计的词频来判断是否使用某一个词,因为说到底,我们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除非是饱读诗书者,否则其实很难判断一个词的使用频率,更不能使用假想的标准来“封杀”一些词,这样做是愚昧的。我们可以借助字典,比如原版的同义词词典(thesaurus)来验证我们的猜测。
语法和句型
标准:没有明显的语法、用法、大小写、标点符号等的错误;灵活并准确地使用多种句型结构; 句型的变换是有意义的。
没有语法错误似乎与使用较复杂的结构和句型是一对矛盾。建议同学们在平时训练中经常挑战自己,尝试使用更多的表达,而不要因为害怕犯错只用自己熟悉的、过于简单化的表达。相反,在考试中却应该使用自己熟悉的表达,而不应该铤而走险,甚至自己创造表达。句型的变换是需要的,否则文字读来机械呆板、索然无味。但是,如果为了变化而变化,就和过于刻意地替换词汇一样,矫揉造作,让读者觉得这个写作者要么就是幼稚的初学者,要么就是浮夸的、自以为是的家伙。
总结:以上就是“高考英语作文一轮复习:议论文应当怎样写”的全部内容,请大家认真阅读,巩固学过的知识,小编祝愿同学们在努力的复习后取得优秀的成绩!
相关精彩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