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9-19 16:13
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观察下列图片,图一到图三的变化反映出的信息最准确的是( ) 图一 骨耜 图二 石犁 图三 铁锄A. 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B. 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C. 工具改良是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 D. 生产工具的改进经历了三个阶段2.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有( )①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②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③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④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社会公有制生活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4.唐代名句“夺得千峰翠色来”描绘的是( ) A.我国古代精湛的青铜器铸造技术 B.著名的“唐三彩”C.丝织业的一种绿色丝绸产品 D.唐代越窑青瓷的美丽色彩5.“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这段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形态( )A.工场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6.一位听书人,身穿暖和的棉布衣服,手里把玩着粉彩蝴蝶鼻烟壶,吃着鲜嫩的熟玉米,津津有味地倾听评书《三国演义》。请推断该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7. 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A.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C.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茶叶生丝鸦片战争前5000(年平均值)5000(年平均值)1846年7010132201850年8919230401854年1412262896A.B.C. D.A、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C、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康有为维新派宣传推动15. 1912年初,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它在《旨趣书》中写道:“往者,忧世之士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艰,而无效也。”“产业革命,今也其时矣”!“无效”的原因是( )A.科技落后的制约 B.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 B.官僚资本的垄断 D.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16.右图可以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其X处可以用下列哪句诗比喻最为恰当A.千呼万唤始出来?B.小荷才露尖尖角?C.忽如一夜春风来?D.无可奈何花落去—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23. 20世纪80年代初,某外国公司意欲到政策条件比较优越的深圳投资,因为深圳是(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民族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24.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细节是( )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25. 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表明( )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 ②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③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 ④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注意:在答题卡上作答】26、阅读下列材料(共18分)材料一 观察下列图片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说明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中,主要的耕作方式是什么?(2分)(2)材料二?3)材料三?(4)、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第Ⅱ卷二、材料题。(共3个大题,共50分)26、(18分)(1)(2)(3)(4)(5)27、(14分)(1)(2)(3)28、(10分)(1)(2)(3)29、(8分)答案:题号答案CBCDBDADC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BABDBACAC题号2122232425答案ACABB26、(1)铁犁牛耕(2分)(2)3)。(4)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⑴人民公社严重束缚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⑵变化:1979年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大丰收,粮食产量、人均口粮、人均分配收入都大幅提高,还了贷款,交售了粮食。(2分)原因:实行“包干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2分)⑶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全面展开,揭开了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4分)29.(8分)“略”(言之有理即可)。 【思路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运用史料多角度多侧面辩证思考、论证、评析史学观点的能力。答案一: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答案三:若认为“冲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 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希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的朝廷” ,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应模式有 其合理性。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壮大发展;政 治上, 反封建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第13页 共13页学优高考网!!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场 座位号 装 订 线云南省腾冲四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