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趋异三法

逍遥右脑  2010-03-30 20:12

应试作文趋异三法
在高考中,要想取得高分必然要避免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的雷同情形。那么,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写出一篇相对新颖的文章呢?本文结合自己读高中时的切身体验来谈一下应试作文中趋异的三种方法。
(一)题目——避俗趋雅
高中的一节作文课我印象颇深,那天语文老师要读十篇同学们考场上写的文章,但他没有直接拿起试卷读,而是把十个题目先写在黑板上,然后又问我们想先听哪一篇。我们说第十篇,老师就读第十篇。读完又问我们想听哪一篇,我们说第九篇,老师就读了第九篇,一直这样到全部读完。其实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活跃了课堂气氛,因为当时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第二,虽然老师一个字也没提,但已向大家说明了其实作文的题目也很重要。的确,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不但可以吸引人,而且可以为文章增色升辉,使文章锦上添花。
记得那次是以“微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而老师首先读的那篇文章的题目是《因为你,美丽被还原》,这是直接出自一首歌词。第二篇是《微笑冬季不结冰》,是从一首歌《爱情冬季不结冰》“偷梁换柱”得来的。由此可见,歌词的确是一个选取作文题目的好渠道。
平时听歌时多留心便会得到许多不俗的题目。比如,写回忆性的文章时可以用《打开时间的锁》《打开记忆的结》《飞过一片时间海》;写在逆境中深怀希望是可以用《春会来,花会开》《只不过多了个冬季》《踏破冬的沉默》;写以“寂寞”为话题的文章时可以用《隐居在沙漠里》《寂寞的解药》《回忆里寂寞的香气》;写与朋友的离别时可以用《伞下不再有你》;写一个感人至深的雨中发生的故事可以用《雨绵绵,情依依》;写渴望平凡平静的生活可以用《静静的生命慢慢的河》;写人的个性时可以用《拒绝融化的冰》,别人都融化了,他却不融化,这就是一种个性。
如果在平时不留心很难在考场上突发奇想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如果听过刘德华的歌,你在写父母爱的方式不同时就可以用《从来爱是没有结构》做题目。又比如,当你写一个对你帮助很大的人,可以用成龙演唱的歌《是你给我一片天》做题目,同时也可以以“题记”的形式引用一些歌词,如“就算 整个世界都开始下雪/走近你的身旁/便可以看见春天”,当然也可以同样用“生命中有你/一切都变的可以/让所有流星/都随时相遇”。上面所写种种都可以为作文增添一份亮色。
其实,有些题目基本上是万用的,比如《因为你,美丽被还原》,“你”指的内容就多了,可以是“微笑、诚信、善良、坚强、亲情、爱心……”。因此储备一些作文题目还是很有用的,因为好多题目的适用面很广。不止是歌词,获取作文材料的方式是很多的,包括同学所发的一些短信,有些句子是很美的,如:“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因此,能否写好文章也要看你对生活是否留心了。
作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人靠衣装”,“文靠题装”,好的题目自然可以为自己的文章增添一分亮色。我们在这里仅仅列举一个从歌词中获取题目的方式,其实也是想提醒大家:作文来自生活的角角落落,而不仅仅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注意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自然能写出不俗的文章。
(二)材料——避熟就生
材料是作者为了某种写作目的的需要所搜集、积累以及在文章中表现主题的一系列事实现象和理论依据。其内容包括人、事、物、景、数据诸方面。
当然,学生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就是事实现象。这样就要求 写文章时所引用的材料要做到“避熟就生”。“避熟就生”就是尽量不要用那些已经人尽皆知的、用烂了的材料,而是去用相对新颖的一些材料。像“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屡败屡战”就属于被扬弃的材料之列,因为被用的次数太多了。又比如,在遇到“立志”这样的话题时,如果你脑子里有两则材料。一则是周恩来的,一则是毛泽东的。那么你就应该选择毛泽东的,因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被选进了课本是人人皆知的。而毛泽东“孤儿立志别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句则相对新颖。再比如,面对一个“诚实”的话题,如果你有一则是列宁的材料,一则是彭德怀的材料。自然不要去用列宁的故事,因为那个他打碎姑姑家花瓶又道歉的故事也是课本上出现的。而彭得怀教育侄女的话“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知道的人就相对比较少。
那么材料的积累从何处来,自然要靠自己平时的阅读来积累,杜甫的作文观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且有些材料也不是“一用”的,而是“多用”的。笔者曾在《河南科技报》发表一篇《静静的生命慢慢的河》,其中一段如下:
“慢慢的河慢出旅途的惬意,静静的生命静出旅途的知足。人常言“知足常乐”,知足的人懂得珍惜自己的拥有,也永远相信自己的幸福,他们让自己平凡的生命充满了温馨和甜蜜。知足便没有羡慕,没有羡慕便没有嫉妒。邵燕祥有一首《妒忌》的小诗:“一棵树看着一棵树/恨不能把自己变成刀斧/一棵草看着一棵草/甚至盼望着烈火延烧。”有时候嫉妒的力量不仅焚尽了别人的幸福,也毁坏了自己的幸福。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喝彩。请记住:世界并不只有你和我,战胜了我并不等于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
在写这篇对平静平凡生命的向往时用到了这首《妒忌》的小诗,在写以“妒忌”为话题的文章时当然直接用进去会更好。在这里提到材料的多用性,也是为了说明积累材料的重要。只有平时读得多了看得多了,材料才会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材料多了,才能在材料的选择上做到“避熟就生”。
(三)立意——避同求异
记得曾讲过《病梅馆记》一课,在介绍作者“龚自珍”时,我问过学生这样一句话:“‘龚自珍’是‘段驯’的儿子,大家对这句话有没有异议?”同学们大声喊着:“有!怎么一个姓‘龚’,一个姓‘段’?”听到这句话,我的目的就达到了。我给了他们答案:“我只说了‘龚自珍’是‘段驯’的儿子,我可没说‘段驯’是龚自珍的父亲。因为‘段驯’是‘龚自珍’的母亲,他们没有必要姓一个‘姓’吧。其实,段驯就是清代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女儿。”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我知道会有这个后果的,他们头脑中一定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这就是他们的思维定势造成的。
所谓“思维定势”,指主体在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下,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趋向和影响,乃至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那么,要想在立意上做到“避同求异”就必须打破这种思维定势。
比如,当面对“面具”的话题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批评人戴着面具的虚伪。这时你就可以从反面出发,写人戴着面具的无奈,甚至是生活中一些善意的欺骗。对因无奈而戴上面具的人表示理解,对因需要善意欺骗而戴上面具的人表示赞美。毕竟,谁都想真实地活着,戴着面具只是无奈的或善意的选择。如果你听过刘德华的歌,还可以用《难道甜蜜较容易伪装?》做题目。无独有偶,笔者读高中时一次测试,作文题目要求从“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和“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两个话题中选一个。当时绝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因为他们受到了罗丹那句“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影响。同学们认为看不到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就是因为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从学生们作文的趋同度就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影响力了,而这句话也的确直接出现在了许多同学的文章中。我当时选择了“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并以《遥远的诱惑》为题写下了这篇文章,后发于《学语文》。虽然我写的那篇文章除了形式上整齐之外并无太大的特色,但在当时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了“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时,此文也算称的上反弹琵琶的佳作了。其实,写这篇文章正是受了汪国真那首诗《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的影响。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要想根除并非易事,而通过读一些哲理短诗来培养作文中趋异思维的方法也的确值得一提。比如木斧的《豆腐》这样写道:
以为你的性格是软弱:
一根丝线可以宰割你!
两个拇指可以捏碎你!
三分钱便可以买回你!
待到下如汤锅去接受煎熬:
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你!
最耐得住高温磨炼的是你!
最有旺盛生命力的是你!
读晚这首诗以后,你再看到豆腐时将不在是简简单单的豆腐,它会在你的头脑中化为含义丰富的意象。再比如这首哲理诗《伞》:
当你向别人
敞开心扉的时候
别人却在想
如何抓住你的把柄
读完这首小诗后,伞在你的头脑中将不再仅仅是一个遮阳避雨的简单工具。其实,多读一些哲理诗是有很大好处的,它的直接作文是可以作为材料用到文章中去,间接作用是可以用来培养自己的趋异思维。
当然,写出“避俗趋雅”的题目,并不仅仅只有从歌词中选这一种方法;在立意上做到“避同求异”,也并不单单仅能从哲理诗中得到启示。在这里,我仅仅是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选取一点来谈罢了。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平时多读多写多观察生活。日积月累,自然就能轻轻松松写出好的文章,而不像一位十一岁的小学生所说的:“作文就是憋一憋,憋一憋就出来了。”
附文章《遥远的诱惑》
汪国真说过,远方对于我们是一个遥远的诱惑,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也许远方的景色不尽如人意,那也是一个美丽的错,到远方去吧,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远方是一个遥远的诱惑。难道不是么?有谁不向往着远方。君不见多少莘莘学子掩卷沉思、埋头苦读,他们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实现自己远方的梦想。“万水千山独行,找我登天路径,实现我一生的抱负,摘取梦中满天星。”每一个有志向的人都应该积极响应汪国真的号召:走向远方!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远方是一个遥远的诱惑。“安土重迁”的观念也许已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家草窝”的俗语,也许早已浸入我们的血液。然而,男儿志四方,女儿当自强,为什么不选择走出去?别样的天地定会带给你别样的人生。走向远方,迈着坚实的脚步走向远方!
也许你见过普普通通的杨树林,却没见过叶如丹的枫林;
也许你见过蜿蜒盘旋的小溪,却没见过波澜浩瀚的大海;
也许你见过娇艳欲滴的月季,却没见过如火如荼的茶花;
也许你见过美丽鲜艳的头巾,却没有见过洁白无暇的哈达。
朋友,为了你心中的梦想,怀揣着一颗跳动的心脏走向远方。远方有你梦幻中的楼兰新娘,远方有你魂牵梦萦的万里长城。我相信,在遥远的地方,你会踏寻魏晋风骨、越过秦砖汉瓦,你在寻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同时也会看到虎门遗址,你会了解到我们正是由于闭关自守才会落后。有一首歌唱道:“落后就要被挨揍,永世不能见日头”。走吧,走向远方,这也正是现代文明的呼唤。
也许远方的景色不尽如人意,那也是个美丽的错。真的,在那漂雨的黄昏、无人的街头,一个游子形单影只地伴着自己的身影前进,那该是一种何等心酸的感觉。也许这个时候你会想到家的温暖,你会有对家的呼唤,你在这时才会懂得熟悉的地方也有景色,可这一切的认知都要在走向远方以后。没有漂泊的人是不会懂得回家的含义的,这同“失去后才懂得拥有”何尝不是同一个道理。基于此,更应该走向远方,去造就一个美丽的错,这难道不也是人生的一道风景线?
有一个句子,很美:
一个人踏着樱花寂寞地走过多少小桥?
不走向远方有怎会有这样雅的诗句?
叶落归根,这是很自然的法则,就像再坚硬的泥土也注定要风化一样。我很清楚,你终归要回归故里,但那是衣锦还乡,而不是灰头灰脑,自己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的逃离。
朋友,我相信你是一个有志青年,那么就请你记住:
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远方是一个遥远的诱惑。
因为,只有这样有一天你才会觉得“海阔凭鱼越,天高任鸟飞”,只有这样你才能将取之于天然的生命还之于本真的人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升格技巧大全
下一篇:怎样写议论文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应试趋异三法】相关文章
【应试趋异三法】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