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3-30 17:30
在周刊举行的《2008高考金手指》首发式暨高考公益讲座上,原黄浦区教研员、市十中学副校长任其斌就语文作文的提高进行了相关的指导。现在已经是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在短时间里语文作文能否取得明显的进步?任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告诉高三考生,只要找对了路子,多做针对性的训练,语文作文分数的潜在上升空间是可以挖掘的。那么,可以从哪几个方面提高呢?
下笔前想清楚文章的思路
目前,许多考生在语文作文上有写作思路不清,主题不明这一问题,从而导致花去大量时间构思作文,造成考试中时间上的紧张。
对此,任其斌老师指出,有一部分没有阅卷经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强调要把中心放在每一段的前面,突出主题。这种意识是必须的,但往往束缚了学生作文,导致学生生搬硬套,写出来的作文没有内涵。每写一篇作文之前,从中心、结构和内容上都要想清楚,而不是生硬地去追求某种形式。以“最美丽的是……”这一题目为例,某考生选择以“最美丽的是在前进道路上永不停息”为话题,那么针对这一话题有三个词:“求知,求真,求新”,只要想清楚了这三个词,那么整篇文章就大致形成思路了,从这三个方面去展开,加上经过雕琢的开头和结尾,语言多下功夫,一篇优秀作文便产生了。所以,作文前对写作思路的整理是成功作文的第一步。
日常作文训练多请老师修改
同时,任其斌老师不断强调“好作文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目前,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往往直接打上一个分数,写上一段简短的评语或是一个“阅”字,学生拿到经过批改的作文后往往只对自己的作文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不足在何处。其实,批改作文是一件很细致的活,不是在一两分钟内能够完成的,具体到开头、结尾如何写,语言的斟酌,都需要深入的探讨。
举个例子,某位考生一篇作文初评下来是50分,那么该考生就应该向老师请教,这篇作文不错在哪里,不足在什么地方,不错的保持,不足的地方应该如何修改。请教之后,对同一篇作文进行修改,再拿去批,作文的分数就可能打到52分,同时再对作文的不足之处分析修改,如此反复,直至该篇作文被打到一类卷水平了,那么本篇作文的修改即可告一段落。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对作文规律的把握将会在无形中提高,这样的作文是一篇抵十篇的。如果一名考生能有四篇类似的作文,那么基本上在高考语文作文上就不用操心了。实际上,作文是可以准备的,而且这很有必要,在平时准备了若干篇这样的作文,在高考中或多或少都可以拿来用一下,因为作文的规律是互通的,无论考场内外。所以,考生需要把平时当成高考,认真对待每一篇习作。
文体不限,避免诗歌
近年来,在外地一些省市的高考出现了满分诗歌作文,同时,上海考卷中语文作文要求中也去掉了“除诗歌外”四个字,这引起了一部分考生的关注,并在习作中有意尝试诗歌这一文体。甚至有专家提倡给诗歌作文更大空间,激发考生的个性写作。对此,任其斌老师表示这是万万不可取的,因为这个想法忽略了很重要的一条要求:字数800字以上。如果纯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诗歌,对考生的文化造诣有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喜欢与擅长写诗歌的同学如何在作文中发挥这一个性和特长呢?答案就是将诗歌写入到文章中去,以诗串文,这样既满足了字数要求,同时又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作文的特色和创新性,因而能够脱颖而出。
说到文体不限,任其斌老师强调不要为了文体本身而去追求某种文体。一般来讲,记叙文在高考打分中,最低分不会很低,但要产生高分也难,议论文则是容易出高分作文,但同时也是低分作文的温床,上下波动幅度很大。老师指出,在文体这个问题上,关键在于熟能生巧,老中出新。考生应该判断出自己擅长什么文体,在高三下学期大胆取舍,针对某种文体进行集中个性化写作。
在素材的挖掘上下功夫
有考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苦于没有适合的素材,只能通过左拼右凑,勉强达到字数要求。其实,不管作文题目怎么变,关键在于素材运用能力的提高。怎么提高?对同一素材进行不断的翻新、发散。
如“必须跨过这道坎”这一命题中,有考生用到中日关系这一素材,从描写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一事说起,议论必须跨过“中日关系”这道坎这一话题,立意高,同时语言表达出色,观点正确,因而在07年阅卷中被评为一类卷。同样的,这一素材也可以被运用到06年命题中,“我想握住你的手”,有考生写“我想握起小泉的手”,同样讨论了中日关系这一话题。
再比如,众所周知的王羲之练字这一典故,运用时可以来表现勤奋、毅力、专注、创新等多个话题。作文的素材确实需要一定量的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在素材的挖掘上下功夫。10个素材,通过发散可以联想到50个,甚至60个话题,考生在平时加强这方面的发散训练,多下功夫挖掘现有素材,那么在作文中素材不足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