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0-03-30 17:08
点睛明旨法又叫“画龙点睛法”,龙有龙眼,戏有戏眼,文有文眼,画龙要点睛,撰文也要点睛。作文时,在关键地方,或一针见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用一两句话点明主旨,这就叫做“点睛明旨法”。从作用看,一是向读者阐释了开篇背景描写的深刻含意;二是点破题目,明确主旨;三是留下深长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写事物的特点。有点睛,文章便生动精警,不点睛,便呆板平滞。从句式上看,点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议论句式。如《过秦论》的最后一句:“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者前四段叙史实,末段发议论。这样写,能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避免了议论的空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不过,点睛句也可以是叙述、对话,甚至是描写等。
从位置上看,点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于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由此写出了内心苦闷和出游的原因,引出他来到荷塘排遣烦恼。再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也是这样开篇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一个“清”,一个“静”便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厚抒情的基调。它也可以置于文中,如莫泊桑的《项链》,在写主人公玛蒂尔德为赔项链而十年苦斗、备尝艰辛时,作者描述了玛蒂尔德的向往并进行了评论:“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点睛之笔,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确定性。它还可以置于文末,即“卒章显志”,如上面的《过秦论》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时点睛,并无一定之规。关键在于你能否把“点睛”处写深写透,使重点突出,主题突出,人物性格活灵活现。
例文1
老学究是搞社会科学的,研究了大半辈子社会的他,事业有成,学术界人人尊敬;家庭幸福,四个儿子各有所长。
老大,政府机关工作,长得慈眉善目,白白胖胖。人如其貌,为人圆滑的他,在机关里慢慢攀升,前程无量。
老二,报社记者,瘦瘦高高,一副“酒瓶底”的眼镜,小眼聚光,极为锐利。此人可是时事评论专栏的一支“名笔”,因其笔法锐利、思想深刻,在报社有“小鲁”之雅称。
老三,工人,长相普通,个头普通,属于摆在人堆中绝对找不出来的那一种。
老四,商人,长相精明,为人极灵活,鬼点子也多,在生意场上打滚,凭着小聪明也赚了不少。
老学究每每向外人提起这四个儿子,总不知该如何评说,只能说各有其特点。独自一人时,他总爱琢磨,老大太过圆滑,要是有老二的深刻、尖锐就好了;老二要能圆滑点,肯定能升级快点,总不能总是小记者!老三太老实、平庸,有老幺的精明就不至于一辈子平庸;老幺太滑,平稳点肯定会更成功。
一次家庭会议上,老学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四个儿子,建议他们兼份职,完善完善自己。儿子们也觉得父亲的话有理,便试着做起了兼职。
老大到老二的报社做见习记者,虽然能融洽处理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但终因其性格的圆滑,无法写出令人称赞的佳作来而离职。
老二到老大工作的机关干小文员,虽然思想有见解,但终因过于尖锐,让领导无法接受而辞职。
老三借老四的资金作本,做了点小生意,虽然为人老实,有些熟客,但竞争激烈的商场将平庸的他淘汰,最终血本无归。
老四进了工厂,早九晚五,按程序操作单调的工作。最终他还是干起了老本行。
看着四个儿子干着与各自性格相悖的职业,最终以失败告终,老学究感慨万千:
不同性格的人适应不同需要的行业。
圆滑或许显得世故,但在关系复杂的某些政府部门,它却能发挥巨大的调和作用。
尖锐或许太伤人,但在某些地方却需要它的锋芒。
普通显得平庸,但生活中,大多数人是基石。
见机行事,有点小聪明,或许给人不踏实的感觉,但它却适应竞争激烈,变化万千的行业。
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本文主要通过一家人不同的生活道理来烘托主题,在结构上明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以叙事为主,言简意明;后半部分以议论为主,切中要害。特别是在结尾处,作者卒章显志,一语破的“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例文2
当我经过漫长的人生跋涉来到这个渡口的时候,我可以不无自豪地说:“我这一生是成功的!”是啊,我肩上七个背囊,装满了“健康”、“美貌”、“机敏”、“诚信”、“才学”、“金钱”、“荣誉”。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渡口只有一只小船,一位须眉皆白的老艄公正坐在船头悠然地看天看云看飞鸟,一副江湖隐士的派头。
我走上前去,深深一揖:“劳烦老丈,摆渡过江多少钱?”他打量了我一下,目光停留在我装着“诚信”的背囊上,然后露出笑意来:“一口价,三个铜钱,包你安全到岸!”“好,好!”我忙不迭地一口答应了,跳上船去。渡船开出去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超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这……”我看看自己的背囊,哪一个不是我辛劳所得?一时沉吟不决。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我听他言语之中似乎暗藏玄机,于是咬咬牙,把“诚信”抛进水里,艄公见我此举,愣一愣,面上似有失望之色。
俄顷,风小了。我大喜过望,也不心疼那“诚信”了,忙催艄公:“老丈,趁着浪小,快快摇船吧。”岂料那艄公瞥了我一眼,竟索性停了橹,径自在船首坐下。我急了:“老丈,您这是……”老翁又抬头去看天看云看飞鸟,慢悠悠地说:
“要我摇船也可以,不过现在船价涨了,要用你那一袋‘金钱’来充当船费。”
“你……”我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四顾水天茫茫,何处是岸?只得气急败坏地将“金钱”扔给他。船,总算又吱吱呀呀地行进了。行了不多久,艄公又坐下了。他望了我一眼,愁眉苦脸道:“哎哟,老人家身子骨不好,没力气摇船了――除非你把‘健康’送给我。”他懒洋洋地站起来,走到我身边:“喂!年轻人,你好人做到底,连同那几个背囊,一同给我老头儿吧!”“你……”我再也按捺不住,冲他大声嚷起来:“初上船时,你说三个铜钱包我到岸。可如今你却贪得无厌,一再勒索。你,你怎如此不讲诚信?”“哈哈,哈哈哈,”他大笑起来,“‘诚信’?你不早将‘诚信’抛入水中了吗?与你这等没有诚信的人还讲什么诚信?快将背囊拿来,现在我可比你健壮得多了!”“啊?”我一时噎住,只得乖乖将背囊给了他。他掂掂背囊,冷笑数声:“你呀,就乖乖留在这船上吧,我可先走一步喽!”扑通一声,艄公带着背囊,钻入水中不见踪影了。我呆坐船上,想起被我抛弃的诚信,追悔莫及,不禁落下泪来。
突然,有人湿淋淋地爬上船来,定睛一看,竟是那艄公,他将一个背囊抛到我身边,大声道:“年轻人,我给你把‘诚信’捞回来了。记住,不论什么时候,也不能抛弃‘诚信’!”我惊喜交加:“你是……”他朗声大笑:“我就是‘诚信’,诚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摆渡人啊!”
这篇作文情节跌宕,引人入胜。文中大量出现的对话描写,简洁有力,生动活泼;塑造的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艺术感染力。尤其是结尾的设计,更是别具匠心,那句“诚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摆渡人啊!”更是一语中的,卒章显志,启人深思。
例文3
感情这东西就像无边落叶,或许它会成为一个绝妙的视角,在你眼前展开一幅完美的图画;或许它会蒙蔽你的视线,给你造成终身遗憾。
记得小时候,总喜欢把一片片花瓣、叶片夹在书中,一翻书,或红,或白,或棕,或圆,或尖,五彩斑谰,形态各异,煞是好看。一天,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邻家阿姐手中讨到一片香山红枫叶,通体火红,似火中燃烧的凤凰,我高兴极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学校,等同学们陆续都到了的时候,我才装作漫不经心的样子翻出那片红枫叶,仔细把玩。这时恰好,同桌的梅一扭头,咦了一声,“真美,那么好看的枫叶!”不一会儿,我周围就围得水泄不通,同学们都想一饱眼福。是啊,火红的叶面上那根根隆起的红叶脉恰似象牙般洁白,谁都想伸手摸一摸那骨感的叶片,体验美的享受。可这时,一只脏乎乎的小手伸过来,还没有等它触到叶片,同学便异口同声地说:“别碰,弄坏了!”那只手便触电般地缩了回去,我恶狠狠地瞪了它的主人――我后桌的小兰。
等我们做完操回来,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我翻遍了所有的书,还是没有找到半点火红的影子。
我沮丧至极,满腔怒火灼烧得我烦躁不已,可那片枫叶又像个幽灵似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潜意识中,我总觉得它还存在。突然,我听到小兰在我身后呼啦啦地翻书,我神经质地转过头去,乱翻一下,结果一无所获,看着我愤恨的眼神,小兰那双本来就略带几分忧郁的眼神更加黯淡了,晶莹的泪珠在眼眶里打着转。
“哼”一丝冷气从我鼻腔中挤出,班里静得出奇,只剩下小兰如游丝般的啜泣……
终于挨到了放学,我向家狂奔,一进门,便把书包扔到桌上,书便蝴蝶般纷纷下落在地上。那不是那片枫叶吗?我目瞪口呆……
不经意间,我伤害了一颗原本纯真的心,我再也没有胆量承认我的错误,只任那片红枫叶躺在记忆深处,不断地警示我的一言一行。是的,曾经一时的感情用事,刺伤了一颗无辜的灵魂,毁掉了我们之间的友情,但那片红枫叶也成了我一生的坐标,让我懂得不要让落叶蒙蔽了眼睛,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偏见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放在了文末。在构思上,以红叶为线索,通过一片红叶的失而复得,写出了自己的懊悔之情,并由此领悟到“不要让落叶蒙蔽了眼睛,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偏见代替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对人物细节的描写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例文4
情感,就似丝丝彩绒。感情上的亲疏远近,使条条丝绒织成一个疏密不一的网。
感情之网很漂亮,但却往往让理性附于网中。就这样,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常常干预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
人,不乏感情,人的感情当然亦有亲疏远近之别。事物,却是客观的,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然而,人们却爱用自己的情感强加于无心之物,形成自己的主观的意识。外国有一谚语:“一朝情谊淡,样样不顺眼。”当人的感情变得疏远的时候,不少人便会觉得那人或拘一无是处。反之,若感情亲密,便总会给予赞许与热忱。
在富人的眼中,儿子是内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亲密的,儿子的劝告使之觉得儿子的聪明。而老人,却是外人,他便怀疑老人偷东西。可见,富人正是用“感情的亲疏来制约自己对事物的认识”。
寓言中如此,现实亦然。很多人,正是根据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眼光来认识事物,判断事物,评价事物。只许“亲人”放火,不许“外人”点灯,偏听或偏信于与自己亲近的人,而忽略了疏远的人,并因而制约了自己的认识。当然,亦有人反其道而行,“亲疏远密”。
然而,用自己的主观感情去干预对事物的认知都是极不明智的,我们更应用理智战胜情感。
昙花一现,不因人之眷恋而永存;蝉声沙沙亦不因人的厌倦而骤然从身边消失。
天上的明星,依然在夜空中闪耀;地上的长河,仍旧在大地上流淌。
事物客现地存在着,我们并不能以感情的亲疏去改变事物的原貌。由感情亲疏而臆断的人往往走上错误的认知之路。
古之贤君,用人唯贤,不以感情的亲疏选拔人才,终成大志。刘备三顾茅庐,曹操赤足迎士。他们都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人,对待事物,因而获得正确认知。古之庸人,用人唯亲,常以感情上的亲疏来用人,结果,为君者令国家倾颓,为学者孤陋寡闻,为民者遇钝无知。
时至今天,先进的科技与文明,更应使我们充满理性,用理智去战胜情感。感情的亲疏,人皆有之,但感情的亲疏不应阻碍对事物的认知。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我们应当拨开感情亲疏带来的片片浮云,登上顶峰,用理智、长远的眼光去认知事物,让理智战胜情感,冲破感情之网。
这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散文,议论文讲究论点、证据和论证。本文更强调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因而在论点的设计上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在手法上采用了典型的“卒章显志”法:“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让理智战胜情感”,作者拨浮云,开迷雾,谈出了自己对理智与情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