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

逍遥右脑  2014-07-24 09:46

  聪明人容易落入的陷阱
  
  文/方奕晗
  
  中心提醒
  
  不管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门路大抵都是一样的:从最开端的新颖、不适应,到后来的熟习、提升,再到平台期的疲倦、退缩跟煎熬,只有经由长期积聚,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晋升。那些念叨着“不外如斯”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余人迎来了职业疲倦,而过于强悍的心使他们更轻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进的,正是我们自己。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缓慢地一步步靠近最终目标。
  
  职场上,没有人不爱好聪明的人。
  
  理由不言而喻:脑子好,上手快,只要大致吩咐几句动作要领,交代的工作就能基础完成,简直不会出现大的偏差。
  
  和同样站在起跑线上的其他竞争者比拟,反应快的人无疑更容易在最开始阶段盘踞先机。但职业生活拼的不是起跑速度——它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开始时的有利地位诚然主要,但笑到最后的,却很可能另有他人。
  
  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头脑聪明,反应快,这是共事们对刘艺的一致评估。
  
  当年求职口试,小组讨论环节的主题是模仿一个营销方案。实在大家都提前有所筹备的,但拿到义务单的时候,仍是有些发懵。刘艺第一个反映过来,率先发言,几句话就把方案的目的、现有的资源、面临的艰苦、可能的机遇等梳理了一遍,为后面的探讨定下基调。她的话并未几,也不让人印象特殊深入的闪光点,但恰是由于迅速、适当的第一反响,让她在这一环节脱颖而出。
  
  首先发言的人其实面临着很大的危险,容易给人留下过于强势的第一印象。而且一旦思路呈现偏差,就很可能成为“炮灰”,或者罗唆把后面的讨论引入歧途——前未几看到一则趣闻,英国“北部马拉松”竞赛中,因为当先者跑错了路线,导致5000名参赛者中只有1人实现了全程。
  
  刘艺的高超之处在于,她没有扎在设定情境里阐述详细的设计方案,而是第一时光站出来辅助团队搭建了很好的讨论框架。对一个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样的反应能力和大局观是很难得的。凭着这股聪明劲儿,她顺利地拿到了入职告诉书。
  
  刘艺是个学习才能很强的姑娘。她不是那种需要人手把手指导的“办公室婴儿”,组长安排的工作,无论是打印讲演还是做会议记载,她只须要一个范本和几个问题,就能做到不失水准——她的最大上风就是,擅于发明每一项工作的要点是什么,应当侧重把精神放在何处。
  
  在统一年进入公司的新人中,刘艺很快怀才不遇。在那批人里,她第一个进组跟名目,第一个被组长带出去见客户,在别人还在干“脏活儿”的时候,她已经能够尝试着独破做计划了。
  
  聪明人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总结方法,而这其实更是一种经过后天养成的思维习惯,而非禀赋:把混乱的过程变成简练清晰的操作步骤,在诸多线头中拎出骨干和枝节,认清重点、分好档次,在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将总结出的方法内化,并且依据实际情形不断调剂精力和时间配比,尽可能使其变得更简单。
  
  这个过程说起来不免空洞,但它却实着实在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中。糊信封、印文档、回复邮件、整顿手刺……在做这些看似简单单调的小事时,试着解脱思维定势,想想有没有更合适的道路、更优化的配置,可以事半功倍。
  
  先于别人找到卓有成效的方法,你就会成为反应最快的那一个。
  
  聪明不是的必备品质
  
  那天朋友忽然抛过来一个问题:一个头脑聪明但不怎么尽力的人,一个反应稍慢但足够用功的人,二选一,你更偏向与谁协作?
  
  这是她面临的事实取舍。
  
  聪明的那个,交回来的活儿程度不差,但你明白地知道,他明明可以做得更好。但他不。在他的价值系统中,这样的惯例工作轻松拿到80分足矣,为了那20分的提升空间破费更多时间、精力,得失相当。作为合作者,你知道他身上还有宏大的潜力,至于这潜力什么时候释放、毕竟能不能开释,却毫无掌握。
  
  用功的那个,对他的现状你并不满足。一个简略的调研,别人研讨3家,他恨不得找来10家挖数据。你眼看着他做无服务动,却拉也拉不回来。这人有时候木讷得巴不得让人踹上两脚,但那股耐劳劲儿却让你不忍心放弃。在他身上,你能看得到将来,虽然不那么完善,但清楚可见。
  
  假如是刚工作的那多少年,我确定绝不迟疑地抉择前者——聪明聪颖,一点即通,作为配合者,至少他能供给一种均匀水准之上的保险感。但年纪渐长,也陆续见过一些职场人士的着落,于是越来越感到,聪慧素来都不是胜利者的必备品德,反而是那些看上去有些愚笨的人,在职场上走得更远。
  
  同窗曾经带过一个女实习生,和其他年青人比起来,她的脑子真的算不上机动。但她特别用功,起早贪黑,每次在公司见到她,都是盯在电脑前,不是在收拾案牍,就是预备外围资料,或者切实闲了,就翻翻以往做过的成功案例。她干活并不快,许多时候还特别固执,只有是她认准的事情,谁说都没用。同学讲起这个“极品实习生”的时候,语气里充斥了无奈。但几年从前了,那天突然又聊起了这个当年的傻丫头,我发现她当初过得并不差,职业发展的每一步走得持重而动摇,在一条可以预感的路径上不断向前。而那些曾经在实习生界叱咤风波的少男?女,反倒在一次接一次的跳槽中,不翼而飞了。
  
  脑筋聪明的人往往容易落入这样一个陷阱,他们在做事时习惯性地一直优化解决方案——如何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花更少的时间、更少的精力到达同样的后果。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你要知道,人生哲理,那些节俭下来的时间和精力,绝少会被用在提升工作品质上。
  
  因为擅于总结方法,聪明的人在起跑阶段很容易取得领先,如潮的好评也会进一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认知:只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不必费太鼎力气就能完成得八九不离十。换句话说,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很多事情上得到80分,但很少拿到哪怕是一个100分。
  
  对他们来说,在一件事件上从80分提升到100分的进程,远不如换个处所再拿个80分来得划算。
  
  警惕脑子里的“不过如此”
  
  一档正在进行的选秀节目里,一个女孩的出场引发了评委间的争辩。
  
  固然没有接收过正规练习,但她唱得还不错,更重要的是,她看上去足够聪明,反应敏捷,一副志自得满的样子。于是有人力挺她升级,因为“她很聪明,有很大提升空间”;但也有人立即画了叉,“我厌恶她的不当真,自负得爆棚”。
  
  这偏偏是很多聪明人容易遇到的另一个陷阱。从业绩到口碑,职场上他们一路走来积累了太多的正面评价,自信心提升的同时,很容易发生一种“不过如此”的轻佻立场。
  
  一个友人,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审计。两年之后他跑来诉苦:这职业也太无聊了,就那么点儿货色算来算去的,还每天加班,其实真都没什么难的,不晓得他们怎么那么慢!不久之后,他转行去做销售。开辟市场阶段还见他意气风发,等业务量稳固了又来埋怨:“我每个月也就随意跑两天,事迹都能进前三,那些同事每天在客户那耗着还签不下单子,真服了他们。”
  
  后来他去做市场营销,觉得“团队其他人跟不上自己的思路”,转行做设计,发现“这行业在海内出发点真实 未审太低”。兜兜转转了将近10年,现在的他赋闲在家,以炒股为生。
  
  每次说起这个朋友,我们都会替他认为惋惜。明明是才干横溢的一个人,却因为专一力不足以及缺少对每个职业的根本尊敬,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聪明的另一个表示,就是擅于总结经验。
  
  谁都未免犯过错,但同样的毛病一再涌现,就是能力的问题了。如果你细心察看就会发现,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往往有这样的习惯:在每一次失误中寻找起因,不草率地将问题归罪于“马虎”,而是从方式上、流程上加以改良,杜绝相似错误的产生。
  
  同样是交膏火,越是擅于总结经验的人,播种越大。
  
  但事情也有另一面——过于依附既往教训,很可能会被约束住四肢,废弃尝试新机会和冲破现有格式的勇气。就像一个在赛场上重大骨折过的足球运发动,即使伤愈,下次再碰到同样的剧烈拼抢局面,他的本能反应多半是躲开,而不是像当初那样迎上去逝世磕。
  
  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工作,个人职业发展的路径大体都是一样的:从最开始的新鲜、不适应,到后来的熟悉、提升,再到平台期的倦怠、退缩和煎熬,只有经过长期积累,才会迎来接下来的又一次提升。那些念叨着“不过如此”的聪明人,往往是在快步冲上平台期之后,先于其别人迎来了职业倦怠,而过于强悍的自信念使他们更容易向外归因——他们更习惯说“这工作如何如何”,而不是反思一下“我到底是怎么了”。
  
  良多时候,妨碍咱们前进的,正是我们本人。反倒是那些对每件事都怀有敬畏心的、看上去有些笨拙的人,在迟缓地一步步濒临终极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我为什么要辞职
下一篇:现实职业选择和心中职业梦想冲突怎么办?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相关文章
【聪明人容易落入的职场陷阱】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