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7-21 11:26
成长,没你设想的那么急切
20多岁,你迷茫又焦急。你想要屋子你想要汽车,你想要旅行你想要享受生涯。
你那么年青却窥觑全部世界,你那么急躁却想要看透生活。
你不断督促自己赶紧成长,却沉不下心来宁静的读一篇文章;你一次次吹响前进的号角,却总是倒在离动身不远的处所。
成长,真有你想象的那样迫切?
一、别急,千万别急
上周在南京出差,深夜拖着疲乏去跟朋友会晤,泛论至清晨两点。回到酒店已近三点,同屋的共事竟还未睡,点根烟,对着65层下的旧都夜景发呆。他非健谈之人,光头,一副艺术家样子容貌,气质有天然的冷淡,之前来往无非公事,更无多话。不知道怎么提到了当今青年人的心态和抉择,竟就聊起来,再也收不住。
他18岁出来闯荡,没念过大学,今年38岁,是一本著名杂志的设计总监。如果这是一个老套的,我可能再无兴趣听下去。但他说,我不知道你们这代人是怎么想的,我反感几零后几零后的辨别和标签,我跟很多自己的同龄人聊不来。人是靠价值彼此认同的,而不是年龄。现在你们这代人看上去都挺急,房子、车子、票子,但就是你们同龄人,也不全是这么想的吧?我摇头。他继续道,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苦闷,真的,都是这么过来的。两年前我才有了自己的房子,今年儿子两岁了。我感到一切挺好。25岁时我在一家体系内单位工作,已有七八年工作经验,呆不下去了,要走。领导请我饮酒。他一口闷了一杯酒,跟我说,你还年轻,别想那么多,别着急,做该做的事。就这一句话,我受用至今。我年轻时爱玩、浮躁,总有各种引诱扑过来。我就记着老领导这句话,其余都不想,就做自己的事,一晃眼就到现在了。他继续道,你要说斗争什么的,我素来没有,就是一步步来。房子、车子这些东西,说真的,只要你不傻不笨,踏实做该做的事,到时间都会有的,不可能没有。别去想它。别去管别人怎么做,信任自己的判定。守得住,慢慢来。
他说,守得住,慢慢来。
一个月前,我刚来,抱回家十几本往期杂志。匆匆翻完,失望的陷进沙发里,给老师发短信:文章何时能写过四大编缉啊?差距不是一丁半点。他回,别急,你年轻。我说,我都24岁了,还看不到一点盼望。他回,才24岁。我们最年轻的也30出头了,别急。
才24岁。他连说两次,别急。
李笑来在《把时光当作友人》里写,我们老是对短期收益冀望过高,却对长期收益盼望过低。
他指英语,也说人生。
说来说去,还是急。
二、“有名要趁早”,害了多少人
有人说,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到那个人身边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但这句话或不仅关乎职业生涯,也关乎生活智慧。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造诣,跟年长却开明的先辈交换,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现在绊倒你的,不外是一颗螺丝钉;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
在18岁-23岁那段时间,我很没长进的爱翻阅名人履历。每知晓一个信服、羡慕嫉妒恨的人,便去搜查他的经历——几岁硕士毕业?何时修完的博士?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锋芒毕露?何时到达今日的成绩?
年纪,年龄,春秋,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急。一句“闻名要趁早”,害了不知多少人。我反感成功学,因为不言而喻,不是每个人尽力都能成功,但我确信自己是荣幸儿中的一个。我狼子野心、精神抖擞;我谦虚谨慎,对自己在形状和才干上的上风得意忘形;我思考一切严正的话题,阅读跟这个世界神秘有关的书籍,向着古往今来浩瀚的文化致敬;我等待人们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在媒体上念叨我的名字;我憧憬申明、金钱、美丽姑娘的长发,我重复浏览许知远《那些哀伤的年轻人》,为另一个同样自豪的灵魂而心潮磅礴。
可我才20岁。
所有的名人书籍、讲座都告诉我,一个人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力做成事件。时至本日,无数同龄人的文章、微博里,在大受追捧的出版物里,还充满着类似观点,甚至已成为带有反成功学象征、带有自然“准确性”的话语,大受“有独立思考才能”的思维青年认同。
然而,你问一个刚离别机械单调的高中生活,对世界和生活的意识刚起步的年轻人,他想要什么?他想要优良的成就、同学间的名誉、英俊的女朋友,他还想要毕业后找到令人称羡的工作,尽快赚钱、成名、成功。
有人会问,这有问题吗?诚然,这也是“我想要什么”,但却只是模式化的流水出产线,试图把所有年轻人都打磨成一样的面貌。“想要什么”不应只关乎俗世的职业、功名,它应该切合更深档次的命题、人自身的挣扎和摸索,即——我是谁?
你是谁?想拿遍大学里所有的奖学金,想过上物资丰裕的生活,想取得一个高薪的职位,想在北京四环内领有一套自己的房子……Noooo……你是谁?
为什么那个乐意在一切可能的物体上涂涂画画的家伙,去做了一名公司人员,只因大家都说,自在画家的生活没有稳定保障?
为什么那个立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姑娘,进入了国企,只因父母语重心长的劝,记者收入不如国企高?
你是谁?我是说,剥离掉所有外界赋予你的定位和桎梏,隔分开所有父母长辈试图左右你、干预你的声音,忘掉全体民众传媒、明星绅士以及出版物曾经输出给你的价值断定,你又是谁?你躯壳之内那个砰砰乱跳、嗡嗡作响的他、她、它,是谁?
世事多舛,你来何干?
20岁出头的年纪,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仅不是劫难,反而可能是一件幸事。
但你一定朦胧知道自己是谁,对什么事感兴趣吧?如果连这都不知道,就真的是灾害了。
知道对什么事感兴趣,就一点点做起来吧。无论多少声音试图扭转你,说你热爱、着迷的这件事情,没钱途、没前程、没发展、没出息,都请悠悠的对他(她)说:Fuckoff,thisismyownlife.
不为什么,由于酷爱。千金难买热爱。
我曾把几年来写过的一些文章发给丹青老师看。他很愉快,回信说,文辞再沉寂一些就更好了,但就这么渐渐写起来吧。他没有说,你要在笔头工夫上多努力,他日成为有名的记者、作家。我懂他的意思:你喜欢这件事,就缓缓做吧。
去哪里,不主要。
三、为什么要让人生“画地为牢”
朋友问我,当前想做一个杰出的记者吗?我说,不知道。他惊讶,你不是混传媒圈吗?我亦诧异,为什么要在20岁出头的年纪给自己的人生下一个定义呢?定义即枷锁,即画地为牢。岂非这个年事,不应当是尽一切可能舒展自己的触角,去触摸不同的、多元的事物,感知并察看丰盛、储藏无穷可能性的世界么?
下了定义,即关上了可能性的大门。你怎知日后不会遇到更令自己好奇、亢奋的事情?你才20多岁,20多岁,20多岁。我为什么不能去做职业旅内行?为什么不能去做NGO?为什么不能在码了几年字后,忽然迷上了摄影?为什么不?
阅读名人传记,好处是能藉由他者在人生症结时刻的决定,参照自己的生活;而负面后果却可能更致命——“从小立志做一名……”。
若你回首梳理自己的人生履历,花些心理,会看到一条仿佛清楚的轨迹和路线,进而“豁然开朗”:我恰是循着这样的路一步步走来的,本来我从一开始就是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啊。如果你写过申请学校的PS,可能有相似休会。但,这也许是诈骗性极强的“假象”——回望过去履历未免会总结、归类,拎出一条主线来并不艰苦。很可能,你从一开始并不是想成为这样的人,甚至并不知道自己要走怎么的路,只是模模糊糊的,循着兴趣走过来了。
是的,是兴致,而不是计划——“从小破志做一名……”。
若日后我莫名其妙成了一名电游玩家,我在个人传记里也可以蜜意回想“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职业电子游戏玩家”,因为我4岁开始玩电子游戏,至今仍不辍,算得上发热友。
莫忘了,冯唐年轻时是个诗人、文艺青年,后来修了妇科博士,再后来做了征询公司,现在又做了实业。
莫忘了,老罗直到27岁之前,还认为自己终生跟“老师”和“英语”这两个词绝缘。
我一直对“规划”二字持有防备,所谓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忽悠者众。
人生是靠感知的,如何规划呢?职业生活是靠机会和探索的,如何设计呢?而规划如何成功,更是无稽之谈。图画老师28岁登上去美国的飞机时,如何规划自己此生要成为对公共领域发言的学者名流呢?他只是喜欢画画,就画,一笔笔的画;秦晖老师15岁下乡插队时,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待乡村了,如何“立志成为中国思想界的标杆”呢?他只是喜欢阅读,就读,一本本的读。
如果我四五十岁时有机遇受邀到年轻人中去开个讲座,一定要叫做“我的人生无规划”;如果我混得灰头土脸,在世俗意思上是个无人问津的卢瑟呢?那我就跟自己的孙子吹吹牛逼讲讲“无规划之人生”中好玩儿的故事呗。
四、谁也无权告诉你该怎么活
如果你时常加入中国大陆的思惟人文类沙龙,哦不,或就是广泛的名人讲座。在提问环节你多少乎很难错过一个问题,“XX老师您好,请问您对当代年轻人有什么见解和倡议?”
据一些报告者众口一词埋怨,这简直是最令他们恶感、厌倦的问题。或者连发问者本人都很难意识到,这个笨拙的问题暗藏着一个不易觉察的心理成因:请告知咱们如何才干像你一样胜利、出人头地。
不然呢?如某位学者所言,一个年轻人恳请一个老东西教自己如何面对新鲜世界。荒谬吗?丹青老师说,爱干嘛就去干嘛,关我什么事?你们好不容易生在一个可以自由挑选的时期,却还想让别人领导你该怎么活。
认真连自己喜欢做什么,该如何活都不知道么?想赢怕输罢了。该做些什么、走什么样的路,难道不是循着内心的声音一步步摸索、试错出来的吗?走岔了,就退回来;走得急,就缓一些。时不断停下来想想,望一望,揣摩琢磨,再继承走。
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怎么可能有条层峦叠嶂叫做“成功”的路供你走呢?未几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同理,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合适什么呢?
正如丹青老师给贾樟柯的书写序,“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青年人的取舍就如整个国家急功近利的写照,“先污染后管理”,先成功后成长,先找工作再找兴趣,先出人头地再寻找自我。某位中的朋友抱怨,自己在工作岗位上迷失了迷惑了。不知自己到底适合这份工作吗?
我问,你到底喜欢做什么?他嚅喏半天,说不上来。
有的明白表现,我不喜欢自己的工作。那么我该去报个拉丁舞班吗,去报个吉他班吗?
从事并非自己志趣的职业问题并不大,业余时间发展偏好就是了。但我后来才觉悟,比“不能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灾难性一百倍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黄律曾有条状况写道,“现在想想中国父母从小到大灌注的要始终读读读放松把书读完最好读到博士而后去工作切实是害逝世人,这样看起来是沉得下去的表现,实在越到后面就读得越浮躁。美国人这儿gap一年那儿gap一年,反倒更轻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原来就是个积淀的进程,急促地往学位阶梯上爬干什么!”
这让我想起听来的一个故事。一个澳大利亚人,大学毕业后在半岛电视台做了三年记者,游历了欧洲,后跑去念了一个哲学一个经济学的硕士学位,又到非洲做了两年义工,等他跟我一个师姐成为名叫“人权”的硕士名目同窗时,已经33岁了。我不解,他读完硕士为什么不持续读博士呢?“他在生活中发现一个新的兴趣点才跑来念一两年书,但这些兴趣的水平都没到博士那么深刻,而博士研讨的方向很可能是毕生的志业”,师姐道。那他毕业后都35岁了,做什么呢?“他好像还没断定”。
这好像是一个不靠谱的背面典范。正如一些老同学对我的印象。他们一边说,爱慕你丰硕多彩的生活,听完我近期盘算又同情的啧啧叹道,那你留学回来都多大了?27岁。还读PHD吗?不知道。那你何时结婚?谁知道呢,30岁?也说不定念书的时候就闪婚了。你也太不靠谱了吧,我都副科了……那你留学回来能找一个多牛逼的工作?我说,出国未必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目前想从事的职业不出国留学也能做的。啊?那出国意义何在?
个人经历、视线和自我完美。看看更大的世界,在自己身上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这话我终究没说出口。
五、你要的是快乐还是“成为大人物”
有没有想过,自己这辈子终究只是个平庸的君子物,所有的妄想都没能实现?这是网络传播很广的一篇帖子。
我在南墙群里问大家。马老师说,不会的,说瞎话大家都是了不起的人,依照自己节奏一步步来,不会差的。
亦有友人问我。假如你毕竟只是个平淡的人,那些牛逼的幻想都没实现,世界也没转变涓滴,会快活吗?
我问,饥寒不愁吗?他说,那确定,没这么惨啦。只是说,蛮一般的,可能只是一枚平平的记者编纂,在单位无甚出彩之处,月薪最高也就一万高低,交房供,养儿育女,开辆普通车。不苦楚,但也没什么光荣,的生活。
家里空间是否足够让我挂幕布开投影仪踢实况?可以。
还喜欢足球,喜欢阅读,喜欢年轻时喜欢的一切东西?是的。
时而三五挚友,烤串啤酒,把酒言欢;时而周六周日,球场相见?是的。
快乐。
他看着我的眼睛。快乐。我点拍板。
未几前去东北旅行,道路感想最深的莫过于向导、乘务员、售货员的差异。你会容易的发明,性情将人与人彻底差别开来。
我们遇到过热忱健谈、跟大家打成一片的导游,也碰到过黑着脸像客人欠她钱一样,没问两句就不耐心的导游;遇到过如一切常见的公务职员般恶狠狠的乘务员,也遇到过衣着制服坐车厢里跟乘客扯淡逗乐的乘务员。
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你会如何看待你的客人?考虑到这是日后再也不会打交道的“一锤子交易”,何况也很少有人真正有闲心去投诉你恶劣的服务态度。
斟酌到,你完善的服务立场很可能无奈给你带来任何本质性的好处,除了客人的一声感激,一张笑容。所在单位无法留神到你的“精良表现”,你表示好不会被升迁,表现差也很难被解雇——在中国,那个对客人态度恶劣屡遭投诉的可能反而讨引导爱好,比你升迁更快。你懂的。
总而言之,你的服务态度无法对你的事实生活带来任何可见的好处,你此生都会是一名普通的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你会如何做?
是的,或许你毕生都只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态度仍然会带来生活品质的云泥之别。你热爱生活和工作,真挚的感知、懂得、善待别人,或许未曾给你的生活带来任何有形的回报和改观,却软化了你与心坎、世界的边界。你一直接受到来自他者的正面回馈(感谢、笑容、善意),再不断开释出正面能量,构成良性轮回。
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记得那个导游、那名乘务员、那名售货员的热情、开朗和笑脸。想起来都是暖意。
他们或许此生都是导游、乘务员、售货员,也很难有何升迁,但从他们的工作态度里,我读出了真正的快乐。
做一件喜欢的事难道不是做这件事最好的回报吗?正如写作是写作的回报,画画是画画的酬劳。
六、成长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
我曾经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成为更好的人”。
这句不疾不徐却又溢满动摇的话,曾无数次给我力气。
现在,我却感到这句话充斥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提高论声调,在铺天盖地的励志话语中,我偏偏爱上了“毁志”。我更喜欢用“感知”这个词。或许我们并不能发明生活、规划人生,或许,体味、阅历、感知、理解,这才是成长的密匙?
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战书天,漫无目标的,童年、成长、家庭琐事,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今天没有读维特根斯坦的传记,没有跟近最新的博客,没有刷新微博,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愣,算不算旷废生命?
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抵触,一方面,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十八岁开始苍老”,二十岁开始念旧,只管仍在青春,“你爱谈天我爱笑”的时间竟成了一代人的群体乡愁;另一方面,我们拼命的想要向前奔驰,想要稳定、无虑的生活,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焦急着,想要即时像三四十岁的人那样,车房不缺,事业成功。
你,你,你,
真的享受年轻吗?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
你,你,你,
真的热爱冒险和流浪吗?为什么将幻想纳给稳固和房产证做投名状?
你,你,你,
真的珍爱可能性吗?为何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生活的终结”?
生活更美妙的可能性,莫非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默默感知的一每天,而在于未来的巨大勾勒?
结婚的,添子的,升副科级的,做小经理的,博士毕业的,买房买车的,走得好快。我曾经焦虑过,后来发现,那不是我的节奏。我是慢吞吞的一头牛。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兜大圈子,如果方向对了,就不怕慢。
一步步,一寸寸,一点点,一每天,慢慢来。
我不知道自己终极要去哪,还在一边晃悠一边观望,走一步停一下,摸摸这个碰碰那个,试图去感知、视察、理解这个世界。新颖好奇着呢。但我确定,我只会走自己想走的林荫道;我肯定,我会像哈维尔说的那样,服从自己的内心,活在实在里。
2011年可能是有生以来最不顺利的一年,屡遭挫败,规划搁浅。回头望望它,再踮起脚尖往2012年瞅一瞅,我还是想慢悠悠的说,我们都要死良久,活那么急干嘛,慢慢来。
所有的成长和巨大,“犹如中药和老火汤,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刻熬出来的。”
人生不怕走得慢,就怕走错路
刚来美国时,总听到中国人说美国勤散,能够举出很多例子来。美国人每年必定会外出度假,至少也要到海滨,在沙滩上躺躺。
中国人想干事,干起来确切废寝忘食。吃起苦来,也是举世无双,我常听到美国人说,中餐馆的人,工作真辛劳,一周上六天班,开餐馆的人甚至一天上七天班。美国餐馆,把一天的班分成午班与晚班两个班,个别服务员只上五个半天班。
可是,你真得与那些开餐馆的去聊一聊,他们都会告诉你,钱一但赚够,就再也不开餐馆了。
因为累,而生厌,生厌的货色,一是不能久长,二是不能有翻新,成为一流。所以,中餐在美国事几乎快餐的代名词,而不是高级的标记。
美国人看来懒惰,又会吃苦,可是美国仍是超强,而中国人劳忙碌碌,可中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度,奇妙就在与此。
而且,国人固然走的快,却常常走错路。美国人走的慢,却常常走对路。
走得快时,如果犯毛病,丧失就大了。五十年代,大炼钢铁之际,每家都把铁锅砸了去炼钢铁,其中有一年,钢铁产量几乎赶英超美了,可是,这样竭泽而鱼似的炼钢,后继乏力,后来灾害相继而至。
慢得利益是,有足够时间评估成果,有过错就停下来。中国当初的经济高速增长,举国欢庆,可是,这不是没有隐忧,对环境的损坏也是惊人。环境传染有影响到人的健康,使医疗支出成倍增加,这侵蚀着人们生活品德。
中国人,盖房子很快,可是,不重视维修颐养,一幢房子,住了二十几年就破旧不堪,要推倒重来了。美国人对自己的房子,每年都花精神维修,有些五十年的房子,还象新的一样。
苦干不如巧干,巧干都有打算,都善于应用现有资源,而不是每次都市简略的重整旗鼓。
贵在坚持不懈。中国人知道这个情理,可是,在实际中做不到。
中国的学生,有些小学开端学中学内容,中学开始学大学内容,有些大学还有少年班,这些人的学习真是够快的。可是,为什么在诺贝尔的排行榜上,他们却迟迟无名?
要害就是,良多人跑得快,可是,却经常该变方向,不恒心。许多大学生,一走出校门就不在学习了。而美国倡导的是毕生学习。
再看经济学家。中国学生数学比美国学生强,而得诺贝尔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却比中国多得多,考虑到古代经济学用到很精深的数学常识,这匪夷所思。
可是,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这也是情理之中。美国的一些迷信家,包括经济学家,却有很强的竞业精力。一辈子从事一个领域的研究,衣带渐宽终不悔。最后,月中折桂,并非偶尔。
在技巧范畴,中国人用经营餐馆的方法来经营软件,很多程序员累得都想转行。很多教训的积聚就空费了。殊为惋惜。
所以,我想说,人生,只有方向对头,就不怕走的慢。慢一点,兴许成功回来的晚一点,但更能保障成功的品质;慢一点,也许不会那么早达到终点,但亦不会因太累或太浮躁而中途而废。你说呢?
最好的成长,就是过好当下每一刻
威廉·奥斯乐是一位名医,他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因烦恼和忧虑而生病的人,他们总因为过于懊恼以前和忧愁未来,长期郁郁不乐,损坏了健康。为了更彻底的医疗好这些人的病,他给他们开了一个简单却有效的方子:“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意思是说:我们活在今天,就只要做好今天的事就好了,毋庸担心明天或后天的事;我们活在此刻,就要好好珍惜此刻的时光,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的,不复返的。
他说:“无限珍惜此刻和今天,还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去担忧呢?每天只要活到就寝的时间就够了,往往不知抗拒烦恼的人总是英年早逝。”确实如斯,每天都处于忧虑中,身材就像一根绳索般,拉来拉去,早晚会拉断。
……
过一天算一天,更多关注眼下的时光和日子,当我们把日子分成一小段一小段,所有的事都会变得容易的多。如果我们只活在每一个片刻,就没有时间懊悔,没有时间担忧,而只专一在眼前。聪明的人一次只咀嚼生命的一小片断,因为这样才不会被噎到。
每一个当下都是举世无双的,它不是过去的连续,也不是一个接着一个线性的未来。时间是由无数个“当下”串联在一起的,每一霎时、每一个当下都将是永恒。
所以,当我们吃的时候,要全然地吃,无论在吃什么:当我们玩乐的时候,要全然地玩乐,不论在玩什么;当我们爱上对方的时候,要全然地去爱,不计较从前,不合计将来,全然地投入。
就像《飘》的女主角郝思嘉一样,在烦恼的时刻总是对自己说,“现在我不要想这些,等明天再说,究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昨天已过,明天尚未到来,想那么多干嘛,过好此刻才最真实,否则,此刻即将消散的时光,要上哪里找去?
我有个小亲戚,在读小学的时候,他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心疼他,小家伙无法消除自己的难过,天天茶不思饭不想,也没有心思学习,终日沉迷在疼痛之中。四周的人都说他是个懂情感的好孩子,他的父母却很着急,因为,一天两天的伤悲是畸形,一周两周的伤悲也可以理解,但大半年都过去了,他还时时呜咽,不肯好好吃饭和学习,重大影响了他的成长。
爸爸妈妈不晓得如何抚慰他。正好一次我来到他们家,看到此情况,决议要跟小男孩聊聊天。
“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呢?”我问他。
“因为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他答复,哲理名言。
“那你还知道什么永远不会回来了吗?”我问。
“嗯——不知道。还有什么永远不会回来呢?”他答不上来,反诘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过去了就永远不会回来了。就像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以后我们也无法再回到昨天补充什么了;就像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如果在他这么小的童年时不高兴的游玩,不紧紧打好学习基本,就再也无法回去从新来一回了;就像今天的太阳行将落下去,如果我们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就再也找不回原来的了。”
他真是一个聪慧的孩子,以后,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地平线以下,就知道一无邪的过完了,虽然来日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他理解不再为过去的事情而沉沦,而是好好学习和生活,掌握住现在的每一个瞬间。
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是特别时刻,每一个刹那都是唯一的。因为,过去了就无法再回头。
人生,当下都是真,缘去即成幻。所以,我愿与所有的读者朋友共勉:面前的每一刻,都要认真地活;每一件事,都要当真地做;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地对待,因为“缘去即成幻”,别让自己徒留“为时已晚”的遗恨。逝者不可追,来者犹可待,最可贵、最须要爱护的等于当下——性命的意义就是由这每一个独一的霎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