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7-12 11:01
1.给下面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释义,给加点的字注音:
(1)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3)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4)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答:
2.下面是从课文中选出的重要语句,请你说说为了明白它们的意义,应当怎样品读?
(1)第1段:“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答:
(2)第2段:“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
答:
(3)第7段:“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
答:
(4)最后一段:“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答:
3.请根据上下文,说明下面句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1)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2)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3)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
答:
4.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形式,特别讲究针对性。它要求演讲者根据听众的特点设置讲演内容,回答听众关心的问题。试根据课文内容,揣摩作者的听众是一群怎样的美国人,他们对中国诗歌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答:
5.晚唐词人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道:“梳流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州。”许多评论者认为“肠断白?州”为画蛇添足之句,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也说:“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 柳宗元《渔翁》一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关于这末两句,苏东坡以为“虽不必亦可”。南宋严羽、明胡应麟、清王士?、沈德潜也认为此二句删好。
请你根据课文中论述的中国诗的特征,说说前人为什么对这两首诗会提出上述看法?
答:
6.钱钟书在《读〈拉奥孔〉》一文中说:“莱辛认为,画家应挑选全部‘动作’里‘最耐寻味和想象’的那个‘片刻’,千万别画故事‘顶点’的情景。一达顶点,事情的演展到了尽头,不能再生发了,而所选的那个‘片刻’,仿佛妇女怀孕,它包含了从前种种,蕴蓄了以后种种。”请根据钱钟书的上述提示赏析下面两首诗,任选取一首,写一段二三百字的鉴赏文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①夜光杯:白玉制成的酒杯。②催:这里指劝人饮酒的意思。
闺①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②上翠楼③。
忽见陌头④杨柳⑤色,悔教夫婿觅封侯⑥。
注:①闺:妇女所居内室。②凝妆:严妆。③翠楼:楼阁美称。④陌头:路口。⑤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⑥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答: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起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的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1)第一段中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根据文意解释:“易尽”和“无垠”的含义。
答:
(2)根据文意,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A.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B.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连接着确切。
答:
(3)中国诗歌“富于暗示”,有哪几种具体表现形式?根据文意作简要回答。
答:
(4)文中引用莎士比亚《第十二夜》和拜伦《哀希腊》里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
(5)下列对文章的评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爱伦主张诗愈短愈妙,最长的诗阅读不能超过半小时。作者认为他的观点是错误的。
B.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能更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C.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D.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E.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蕴深远。
答:
解析与答案
1.答案:(1)“一蹴”本是“踩一下、踏一下”,这里应是“跳一下”的意思。蹴,cù。(2)屡次见到,不再新鲜。数,shuò;鲜,xiān。(3)píncù,皱眉皱额。(4)回肠荡气: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吞言咽理:形容心情激动而说不出话语和道理的情形。咽,yè,吞咽。
2.解析:这是一道学习方法的测试题,阅读的实践告诉我们,阅读的第一步是注意力的指向,不是文本中的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也不是句子中的第一个字都值得推敲,阅读时能不能把注意力指向应当注意的目标,是衡量阅读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是决定阅读效率的关键。第二步是在阅读目标确定之后,要明白怎样才算是把这个句子或词语的意义弄懂了,要采用什么方法才能把它们弄懂。这是阅读时要经常思考的问题,把这个问题弄明了,阅读的能力就会提高。
答案:(1)解读这个句子,第一要明白“尽职”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第二要明白为什么“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根据下文“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下的观点”,得知“尽职”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对本国诗居高临下地进行分析,进而全面地认识本国诗的特征。为什么不能“尽职”呢?文中说是因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这是说,他只能进行纵向的比较,得出不同时期的本国诗的诗人或流派的特征,而不能把本国诗和外国诗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得出本国诗与外国诗不同的特征。
(2)解读这个句子要能根据上下文确定代词“这个现象”的意义。确定代词的意义一般从上文思考,但这个代词如果只从上文考虑,可以理解是“早熟”,或“早衰”,也可理解成“早熟的代价是早衰”,意义难以确定,所以必须根据下文阐述的意思,才能确定“这种现象”指的是“早熟”。
(3)解读这个句子要联系上下文确定“内容”“作风”这两个抽象性词语的具体意义。解读的方法是必须先明白这个句子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文论述“内容相同”,下文论述“作风相同”,因此就很容易明白,“内容”的含义是中西诗歌中都有“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的田园诗。“作风”既指“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也指“纯粹的抒情诗”这种诗体。
(4)解读这个句子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句中用了比喻、通感、反复等修辞手法,要分析它们在句中的特殊意义和表达效果。作者把研读中国诗的感受比喻成在中国小住可以增加对本国的爱恋,又比喻为离家远征可以更好地体会家乡的甜蜜,通过这样的比喻可以使读者具体、形象地感受到研读他国诗歌的意义。对家乡、对本国文化的爱恋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感受,而“甜蜜”是一种味觉上的感受,在这里作者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心理上的感受形象化具体化,作者又将“甜蜜”反复使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果。
3.解析:比喻说理是本文主要的表达方法之一,它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阅读时要认真理解比喻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一个比喻含有喻体和本体,题目要求说明比喻的意义,就是要求指出比喻的本体。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之分,明喻、暗喻的喻体和本体同时出现,因此较易理解,但借喻常常不直接说明本休,要根据前后文分析,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自然也成了阅读的重点。
答案:(1)“鞋子形成了脚”比喻“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脚也形成了鞋子”比喻“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这里用鞋子与脚的互相依从的关系比喻诗体与诗心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2)这里有两个比喻,第一个是将中国诗人比喻为微雕艺术家,实际上是将中国诗比喻成樱桃核或二寸象牙的微型雕塑,说明其小而巧的特征。第二个比喻是用“眉眼颦蹙”可以看远,比喻“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一个非常深奥的道理用一个浅显的比喻说得明明白白。(3)用的是明喻,强调了共性比个性更重要。(4)用的是借喻,其中有着丰富的含义。“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比喻中西文化的互相通融,但是“你们叫它‘北京狗’”,不承认它是“西洋狗”;“我们叫它‘西洋狗‘”,不承认它是“北京狗”,这是比喻那些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观点。“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这是说应该用中西文化交融的观念批判那些把中西文化割裂开来的人。(5)是一个复杂比喻,也就是说比喻里面套了比喻。从大的方面来看,作者引用西腊哲学家的说法,把人生比喻为一次旅行,从家里(大自然)出发,然后外出(人生),最后又回到家中(大自然),以此比喻研究外国文化也是一次旅行,从本国文化出发,研究他国文化,最后又回到研究本国文化。这样,就形象地说明了研究他国文化对研究本国文化的意义。从小的方面来看,作者用“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来比喻,说明旅行的目的是回家,是为了找到归宿,用以说明研究他国文化的目的,还是要落脚于本国文化。
4.解析:毛泽东说过:“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这里说明了演讲、写文章之前必须先要明白听众(读者)是什么人,他们的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本题则是一种逆向思维,要求通过这篇演讲,回过头去揣测听众是什么人,他们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通过这种练习,我们既可以提高分析概括能力,也可以更好地掌握演讲这种文体的特征。
答案:从作者的演讲内容来看,这批听众的主体是一般的有文化的美国人,他们有一定的鉴赏诗歌的经验,了解本国诗及其他西洋诗,对中国诗有所接触,有一定兴趣。他们之中或许会有人认为中国诗很神秘,不可理解;或许会有人持西方文化本位的态度,傲视(轻视)中国诗歌。 基于这样的定位,作者首先考虑本次演讲的主题当是中国诗歌的特征及其与世界诗歌的联系,既要批判将中国文化视为本位文化的盲目心态,又要批判将西洋文化视为本位文化的傲慢心态,以促成中西文化的交流。具体要讲的问题是:怎样研究中国诗歌,中国诗歌有怎样的特征,中国诗歌和西洋诗歌有没有相通相融之处,外国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诗歌。总之,要明确写文章做演说心中要有听众和读者的道理。
5.解析:这是一道学以致用的练习题,要求利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诗歌鉴赏。课文中讲到中国诗的特征有四,显然篇幅、风格、内容等都不讨论之列,思考点只能定在“暗示”这一表现手法上。题目中也有“画蛇添足”,“过于落实,似泛说较好”等语句作了暗示。
答案:评论者认为“肠断白?州”为画蛇添足之句,因为脉脉斜晖和悠悠江水,象征着女主人公的不尽情思,无穷怨望,给读者思维无限留下发散的空间,具有丰富的暗示性。“肠断白?州”虽写出了女主人公更难排遣的断肠情怀,失望趋于绝望的伤痛,但过于直白,画面布局得拥挤,没有给读者留下虚空的独处空间。
苏东坡对柳宗元《渔翁》一诗极是赞赏,认为此诗“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二句,使诗以“?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结,不仅“余情不尽”(《唐诗别裁》),而且“奇趣”更显。
所以,评论者对《望江南》《渔翁》结句的批评与钱钟书的观点“一种怀孕的静默”是契合的。中国诗家们在有限的字数里寻找无限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删去后更使“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6.解析:
《凉州词》
在战火纷飞的边塞,一场盛大的宴会开始了。戍边的战士们,用来自域外的夜光杯、斟满同样是来自域外的葡萄酒,听着是胡地的琵琶弹奏着胡地情调的乐曲,互相举杯劝酒,开怀痛饮。一个个喝得酩酊大醉,卧倒在沙场之上。看到这个场景,请你也莫要取笑啊,自古以来,上得战场的战士有几个人能够安全地回来?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宴会?是出征之前的壮行酒?还是得胜之后的庆功宴?他们面对的将是怎样凶恶的敌人?他们曾经经历过怎样的血与火的考验?作者统统省去不说,只是截取“饮酒”这个最有“生发想象的片刻”进行描写,表现这些天天与死神打交道的将士们是如何地享受着生的欢乐和喜悦。
《闺怨》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本来无忧无虑,凝妆登楼,观赏春色,孰料反引起了一怀惆怅。
品味全诗,可知女主人公感情的爆发点是“忽见陌头杨柳色”的片刻。此刻蕴蓄着丰富的含量:春晨,女主人公凝妆打扮,款步登楼,本是漫不经心的瞩望,却忽有所遇,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触电似的勾起她许多感受和联想──有春风荡漾的柳丝,她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有折柳赠别,她联想起阔别已久的远方夫婿;有娇美的柳色,她联想起大好春光无人共赏,更反添憾恨缕缕……这一切都是在“忽见”的片刻闪电般地掠过心头,聚积成一股强大的冲击力量,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发出前所未想的,而此刻却变得异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正是巧妙地抓住了主人公内在心理的微妙变化这一富于“包孕”的片刻,出色地完成了全诗的主题“闺怨”。
答案:略。
7.(1)解析:本题是对文章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答题时要注意这个句子对上文有归结的作用,要从“不过”以后的语句中去领会它们的含意。
答案:短小的篇幅 ; 悠远的意味
(2)解析:本题是对句子含意的理解,A句是一个比喻,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它的比喻义。B句孤立看很费解,但文中说得明白:“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抓住了这句话,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A.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B.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天然而成的境界。
(3)解析:本题属归纳内容要点,答题时先要抓住文中“有时候”、“有时”等词语,正确划分层次,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层意。
答案:①静默不言,欲说还休。②故说“不知”,不了了之。③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4)解析:这是对文中引语的理解,引用公爵的话,从表面看好像是讽刺中国诗里问的太多,给人一种陈旧生厌的感觉;引用拜伦的话,从表面看,好像是说,中国诗不管人们有没有生厌的感觉,它还是问个不停。读到这里,作者好像是对中国诗的这一表现手法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但是读到下文:“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这时,你会明白,原来上述引文对于下文有反衬的作用。
答案:引用莎士比亚和拜伦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衬托,这种结尾发问的表达方式在中国诗歌里虽然很多,但是每一次都能令你“回肠荡气”,没有任何使人生厌的感觉。
(5)解析:本题为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A中作者并没有否定其观点之意,B中并不是说明诗歌创作的艰辛,而是富于暗示的美。
答案: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