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

逍遥右脑  2010-03-21 00:52

在过去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固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引导他们进行科学训练,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使学生被动地进入了写作的知识、方法、技巧的学习,却未能主动地走出,学得不“透脱”,用得也不灵活。中学作文教学陷入尴尬的困境。
但是在现在的中学作文教学上,似乎又大有视个性化教学为圭臬之势,这似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因此,我想说:我们在重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实行个性化教学的同时,也应该重视一些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并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训练。
一、 现实呼唤个性化教学
过去的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生作文基本上是应试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教师为应试而进行机械、模式化地训练,学生缺少独立思考,更无法展示自己的个性、表达内心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200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作了如下的要求: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于是,个性化教学成了中学作文教学的热点话题,成了无数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目标。关于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象雨后春笋一样出现。
文章的个性,是一篇文章所独有的特色。往往文章的个性越鲜明,越受读者欢迎。
然而,缺少个性,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不敢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怕阅卷老师不喜欢;二、对生活确实缺乏自己的感受,只有人云亦云。事实上,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都不一样,他们以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存在,他们对世界的观察、思考也不尽相同。如果中学语文教师,能够欣赏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养成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习惯,就能很好地治疗学生作文缺乏个性的通病。
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要把“如果”变为现实。它要求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探索作文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运用网络提供的有效信息等丰富学生的表象,学生达到个性化的生活体验、个性化的素材积累、个性化的习作构思,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评价,学生个个愿写、会写、乐写,写出一篇篇个性化的习作。
现实呼唤个性化教学,中学作文教学到了该把个性化教学提上教学日程的时候。
二、应该学点写作技巧
我们在提倡作文的个性化教学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写作的知识、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写作时,才不至于瞎摸乱闯,重蹈失败的覆辙。
有人认为“文无定法”。但是大量写作实践证明:文无定法亦有法,“大体须有”,“定体则无”。说 “文无定法”,是因为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一篇好的文章,总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东西,不是象做桌子板凳一样,照师傅传授的模式依样画葫芦,就可以做出同样的成品来。鲁迅先生曾告诫初学写作者“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写文章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可以认识的,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也就是“有法”。比如,在说到作家取人为模特儿时,鲁迅先生就认为有两法,“一是专用一个人……。二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我是一向是取后一法的……。”可见,写作是“有法”的。著名作家朱自清曾有过这样的切身体会:“记得在中学校的时候,偶尔买到一部《姜园课蒙草》,一部彪蒙书室的《论说入门》,非常高兴。因为那两部书都指示写作的方法。那时的国文教师对我们的帮助很少,大家只茫然地读,茫然地写,有了指点方法的书,仿佛夜行有了电棒。”这说明,懂得一些写作知识,了解一些写作要求、方法和技巧,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说,可以减少一些盲目性,增强一些自觉性。
而且学点写作技巧也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的要求。2003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就有这样的要求:“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恰当运用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做到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养成多写多改、相互交流的习惯,提倡展示和评价各自的写作成果。”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其中, “观点
明确”,“思路清晰”,“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联想和想像”,“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推敲、锤炼语言”,语言“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多写多改”,“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些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和知识上的要求,是明白了理解了就能够学会的,它们实际上也是一些写作的方法和技能,蕴含很多微妙的写作技巧,是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
三、关键是掌握技巧
我这里要说的学点写作技巧,不仅是说学点有关写作技巧的理论知识,而且是说要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并化为切实的写作能力。因为,如果单纯乞灵于纯知识性的写作知识或写作技法,不去实践,不进行勤学苦练,要写出好的文章也是不可能的,那只能是“梦笔生花”的幻想。
鲁迅先生说得好:“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这固然是他的谦虚,但“多看和练习”,确实是值得记取的好经验。
“多看”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我们应该多观察,留心周围的人和事物,见多才能识广,而见识越丰富,认识也才会越深刻。有此基础,才能写出好文章来。有些人和事物光观察还不行,还得进一步去熟悉,去了解。古人不是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吗?所谓“行万里路”,所谓“躬行”,就是指要深入生活,熟悉人和事物,了解人和事物。事实上,只有当我们深入生活,熟悉并了解人和事物之后,才可不受面壁虚构之苦,也才能积累下丰富的可供写作的材料。
“多看”之二是说要多读书。多读书,既可开拓眼界,又可寻求借鉴,吸取他人之长。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至于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关系。鲁迅先生为了写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常常是“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索”,象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工人从沙里淘金那样,不辞辛苦,勤于采集,有时竟达到“废寝忘食,锐意穷索”的地步。
“练习”就是要经常提笔写。要不怕写,勤于写,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谢觉哉先生说:“只讲不写,将终于不会写,而我们的工作又需要写。那么,写罢!初写,一定写不好,不要怕丢丑,再来吧。”的确如此,越怕写,就越不愿意练习,写作水平就越难提高。从前有人问欧阳修,怎样才能写好文章?他曾明确回答:“无它术,唯勤书而多为之,自工。”多读与勤写都是需要的,但勤写尤为重要。“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功夫,其益相去远也。”因此,学习写文章一定要加强练习,切不可“因不佳而懈其心,懒于做也”。
四、不可惟技巧
《文心雕龙•神思》在讲到写作修养时曾提出四点要求:“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积学”和“酌理”,指出了丰富的知识要以正确的思想、观点来辨别和思考,这样才能在写作中表现真知灼见。“研阅”是指研索物情和阅历社会,只有深入观察、体验才能穷尽物象,甚至人间百态。当作者把积累的丰富生活经验与正确广博的学识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各种要表达的文思,构成意想。有了修养、阅历之外,最后一个条件是作者如何掌握文字文字技巧达到“驯致”的本领。
“驯致”含有逐渐习熟之意。只有由熟而巧,才能找到妥帖适用的表达形式,以曲尽物象和人情。可见,好的文章,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点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与知识积累,离开了这些基础,为技巧而技巧,将走进形式主义的歧途,因而缺少了文学的鲜活的形象。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因此写作技巧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变化,应作大胆的创新。前人的写作经验只能给我们某种借鉴,既然是借鉴,就不能照搬。在运用这些写作经验时,我们应从生活出发,千万不能把某种技巧当作框框,作茧自缚,舍本逐末。
对于文化遗产,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里,作了深刻而精辟的分析,一言以蔽之,叫做“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毛泽东同志也有相似的论断,叫做“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同样,对待过去的中学作文教学理念,不能简单地全盘抛弃;对待时新的中学教学理念,也不能简单地全盘吸收。我们既要努力研究和实践个性化作文教学,使它们真正能够“物有所用”,“物有所值”;也应该引导学生学点写作技巧,并加以科学的训练,力图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和技巧,并化为他们的写作能力灵活地运用,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们在大力推行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写作技巧的训练
和培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话题写作技巧
下一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个性化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相关文章
【个性化不排斥学生学点写作技巧】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