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不是拜伦_诗歌鉴赏

逍遥右脑  2014-06-26 13:57

不,我不是拜伦

[俄国]莱蒙托夫

不,我不是拜伦,我是另一个人,

虽被选中,却还默默无闻,

像他一样被世界放逐,

却怀有俄罗斯的灵魂。

我更早开始,也将更早结束,

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一堆破碎的希望沉在心底,

就像沉在海底深处。

海洋啊,阴郁,沉默,

谁能把你的?密猜度?

谁能把我的思想说破?

我-或上帝-或竟无人能说!

(飞白译)

【赏析】

莱蒙托夫与普希金虽然基本上是同辈人,但他们的主要创作却体现了两种时代精神。高尔基称普希金是“隆冬中的一朵奇葩”,意指他出生于一个民族意识尚未觉醒、沙皇实行专制统治的黑暗时期,但在1825年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毕竟为这个时代带来了新的曙光。普希金满腔热情地成了十二月党人的歌手。而莱蒙托夫所处的30年代则是沙皇镇压了十二月党人之后的高压时期,在这个被称为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莱蒙托夫歌唱的是被这个时代强压进人们心底的歌声,是苦闷、彷徨、愤怒和反抗的心声。

这首诗是诗人的自画像,也是对这一代人的鉴定。在这一首诗里有着普希金诗中所缺乏的对生活的干预、对当代沙皇专制统治的蔑视和对风暴的期待,同时也抛却了普希金诗歌所具有的温和乐观、清新醇美,奏出另一种忧郁、悲愤的主旋律。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莱蒙托夫很自然地将自己和拜伦作比,诗人此刻的叛逆心理和所处的“放逐”情境的确与拜伦相似。但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曾在一夜间震撼欧洲,而莱蒙托夫的《诗人之死》却到处被查封,只能以手抄的形式在人民中秘密流传;拜伦毕竟能浪迹四方、奔赴希腊,为希腊民族解放斗争洒一腔热血,而莱蒙托夫在无情的高压下却只能保持沉默。莱蒙托夫有拜伦式的孤独的忧伤、孤傲的反抗,却不能像拜伦那样狂放,只能把破碎的希望、满腹的悲怆埋在心底,因而诗人在一开始就怨愤地喊出:“不,我不是拜伦,我是另一个人,/虽被选中,却还默默无闻,/像他一样被世界放逐,/却怀有俄罗斯的灵魂。”

一个“俄罗斯灵魂”在三十年代的遭遇,我们可以参照普希金、莱蒙托夫的生平和他们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皮却林来看,他们都早早地开始,又早早地结束,“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使一代有才华的青年变成了“多余人&rdquo,伤感爱情;,莱蒙托夫的诗作大都体现了“多余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多余人是指那些从贵族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优秀知识分子,他们在欧洲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对现存制度产生了不满和反抗,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们尚未能达到彻底背叛本阶级的思想高度,所以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郁闷迷茫,悲观厌世,或者惨遭迫害,年青夭折。

诗人笔下“海洋啊,阴郁,沉默”,正是对自己,对这一代多余人的深刻写照。在连续两个反问的逼迫下,诗人以无法回答作为回答,从而把大海无法猜度的秘密和“我”无法说破的思想并置在一起,有力地传达了那种时代的高压带给人的巨大阴影和人们心中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而“无人能说”的回答又以明显的虚无色彩流露了这沉默中的阴郁和迷茫。这用语言难以穷尽的苦闷就像泰戈尔在诗中所说的:“小的真理句句清朗,大的真理却有大的沉默。”(潘一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下一篇: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不,我不是拜伦_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不,我不是拜伦_诗歌鉴赏】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