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4-06-23 13:26
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实现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材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普通;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终极收回了5200余份有效问卷。经由统计,仅仅有121人以为自己非常幸福。
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的调查剖析。他发明,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重要起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71人,有的是一般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夫,有的是公司里的小人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接济金的流落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活惨淡的人,为什么也会领有如斯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屡次交换,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情迥异,但是有一点他们是雷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不太多的请求。他们平庸自守,安贫乐道,很能享受柴米油盐的寻常生活。
这样的调查结果让霍华德金森很受启示。于是,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文总结: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恬淡宁静的平凡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出色者。假如你是平常人,你能够通过修炼心坎、减少愿望来失掉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进而取得更高档次的幸福。
毕业后,霍华德金森留校任教。一晃20多年从前了,现在,金森也由当年英姿飒爽的青年景长为美国一位著名毕生教学。2009年6月,一个偶尔的机遇,他又翻出了当年的那篇毕业论文。他很好奇,当年那121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当初怎么样呢?他们的幸福感还像当年那么强烈吗?
他把那121人的接洽方法又找了出来,破费了三个月的时光,对他们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考察成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逝世以外,共收回69份调查表。这些年来,这69人的生活固然产生了很多变更:他们有的已经跻身胜利人士的行列;有的始终过着平常的日子;也有的人因为疾病跟意外,成语故事,生涯非常拮据。然而他们的选项都没变,仍旧感到本人“异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的选项却发生了宏大的变化:仅有9人事业一路顺风,依然保持当年的取舍——十分幸福;23人选择了“个别”;有16人由于事业受挫,或破产或提职,抉择了“苦楚”;另有2人挑选了“无比疼痛”。
两周后,霍华德金森以《幸福的密码》为题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论文中,霍华德金森具体叙述了这两次问卷调查的进程与结果。论文结尾,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持的幸福感,都不能长久,都会跟着物资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心灵的淡定安静,继而发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这篇文章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华盛顿邮报》一天之内六次加印!
在接收媒体采访时,霍华德金森一脸愧疚:“20多年前,我太过年青,曲解了‘幸福’的真正内涵。而且,我还把这种不准确的幸福观转达给了我的许多学生。在此,我真挚地向我的这些学生致歉,向‘幸福’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