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朋友(春节亲子专题)

逍遥右脑  2019-03-03 16:55

前言:平时与孩子们玩耍,家长们常不常会发现孩子喜欢自言自语,给看不见的朋友说话,其也叫做孩子们“意识”里地朋友,那么为什么孩子们会有这种意识呢?以下就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的了解下吧!

  镜头一:

  苗苗原来住在一个大院子里,能和好多小伙伴一起玩。可爸爸调职后,他们一家搬到了陌生的城市,住进了孤零零的高楼。苗苗还不够年龄上幼儿园,但由于爸爸妈妈忙于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只能请保姆在家照顾苗苗。保姆不爱说话,经常把玩具交给苗苗,就埋头自己干活了。

  看到苗苗抱着玩具娃娃,一脸孤独的样子,妈妈心里有些愧疚。她好不容易申请到假期,想留在家陪孩子玩,可刚拿起玩具小火车,就听见苗苗说:“我和莉莉说好了今天玩积木。”妈妈正在纳闷,又见苗苗对着旁边的小椅子招手:“快点来吧,我这次一定要搭得比你好,不过今天不要再把积木弄撒了啊。”“莉莉是谁啊?”妈妈忍不住问。“我的朋友啊,她今年也3岁,经常和我一起玩。”小保姆走过来悄悄地说:“阿姨,苗苗最近经常自言自语,好像在和看不见的人一起玩。她是不是,我们乡下说的,撞邪了?”

  视点分析: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因为工作忙碌而冷落孩子,使其处于相对孤独的状态。如果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熟识的小伙伴分离,会加剧孩子的孤独感,甚至会使他觉得难以忍受。对友谊极度渴望的孩子,就会用想像来臆造出“朋友”以陪伴自己、缓解孤独。3~6岁的孩子,还不能完全区分想像和现实,有时会把想像出来的当成自己已经拥有的,把渴望得到的当成现实存在的。早教网

  专家支招: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必惊慌失措,因为这只是孩子在这个特殊的年龄段进行自我满足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的孩子非常想要宠物,但得不到允许,就可能会臆想出一只看不见的小狗,煞有其事地要带着自己的“小狗”出去遛遛。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大多会学着分清幻想与现实,这种“看不见的朋友”自然就能消失。但孩子的臆造,往往反映出他内心最迫切的需要。如果是因为感到孤独,家长就应该抽些时间给予他更多的关怀,帮助孩子在新的环境找些真正的同龄小伙伴,渐渐代替他的虚拟朋友。

  镜头二:

  过完暑假欣欣就要上小学了,一放暑假爸爸妈妈便把她送到爷爷家。妈妈说爷爷曾经是教师,可以给欣欣打打基础,免得她上学后课程跟不上。爷爷很严厉,欣欣算错了加法,或是不小心打破了杯子,都会看见爷爷板起的面孔。妈妈每次来看欣欣,都会叮咛她:“要好好表现,千万不能惹爷爷生气啊。”欣欣总是小心翼翼地点头。

  星期六,妈妈来看欣欣,刚进门就听见爷爷严厉的声音:“你怎么又说谎,哪有什么蕾蕾!”欣欣低头看着手里的算术本,一脸委屈地嘟囔:“在本子上乱画的真的是蕾蕾。”奶奶小声对妈妈说:“不知道欣欣为什么最近老撒谎,爷爷一责问她哪错了,就说是蕾蕾做的,附近根本没有叫蕾蕾的孩子啊。刚才眼瞅着她做算术时又开始在本子上画画,爷爷一批评,她又推给蕾蕾了。”

  视点分析:

  孩子生活经验少,心理很稚嫩,在生活中犯错在所难免,如果家长要求过多、过高,会使孩子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害怕自己表现欠佳或是犯错误,并因此受到责罚,甚至会失去长辈对自己的爱。孩子容易把想像与现实相混淆,为了缓解家长过高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会用想像中的伙伴来替自己分担“罪责”,减轻罪恶感。因此,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孩子,在面对指责时也许就会把责任推诿给自己想像中的朋友,认为这样就不用再去面对责罚和随之而来的坏心情。

  专家支招:

  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对孩子的要求必须以适合其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为前提。家庭教育不应过于冰冷和严厉,要以爱和鼓励为主,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当孩子把责任推卸给“看不见的朋友”时,家长不要单纯地指责他说谎,而是要在修正教育方式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帮孩子改正错误。比如孩子把椅子碰翻后说是某个虚拟的朋友干的,家长可以语气平静地说:“在家里加足马力乱冲可不太好,那你帮朋友把椅子重新摆整齐吧。”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能让他明白错误所在和补救的方法。时间久了,孩子自然会建立起自己的责任感。

  镜头三:

  和大自己半岁的表姐比起来,明明不会跳舞、唱歌,也不会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每次去外公家聚会回来,爸爸就会对他说:“我怎么有个这么笨的儿子。”而妈妈给儿子定下目标:比表姐更出色。每天回家后,她就会说:“明明,去练一个小时钢琴,昨天的练习曲弹得太差了!”“明明,把昨天布置的唐诗给妈妈背一次。”明明在动画片前磨蹭了一会儿,妈妈就会过来揪着他的耳朵说:“怎么这么没出息,快给我过来!”

  慢慢地,明明在家里说话越来越少,总喜欢一个人躲进书房。妈妈有次听到房里有声音,以为明明在背古诗,从门缝里偷偷一看,发现儿子正对着空无一人的电脑椅在数落:“小东,你真的很笨!我给你说了好几次了都不懂,没出息!”第二天晚饭前,妈妈又看见明明在琴凳上自言自语:“好吧,既然你说我弹得特别好,我就再给你来一首。”妈妈有些害怕地对爸爸说:“儿子该不会脑子出毛病了吧?”

  视点分析:

  很多家长在物质上都尽量给予孩子极大的满足,却往往忽略其精神上的需要。对孩子而言,他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满足,也就是家长的认同和赏识。在很多时候,儿童世界就是想像的世界,对现实生活

  “无能为力”,又得不到家长帮助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从虚拟世界中寻求解决办法,用想像甚至幻想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果孩子在家里得到的总是否定和批评,或是家长干涉过多,使孩子完全没有发言权和选择的自由,他很可能就会自己塑造一个永远钦佩和欣赏他、永远服从他指挥的朋友。早期教育

  专家支招: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家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用其他孩子的长处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要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孩子。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是家长的附属品。家长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现实中被重视,而且能表现得很好,逐步建立真正的自信,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孩子就能慢慢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成功的感觉。

总结:有的时候小孩子们的幻想是一种病,家长们不可盲目的忽略,而有的情况仅仅是因为孩子们好奇心理,做为家长们要分清楚孩子们的处于那种症状,然后再对症下药,但原此篇文章对家长教育孩子有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小班学习故事:爸爸的领带
下一篇:玩具能促进宝宝发育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看不见的朋友(春节亲子专题)】相关文章
【看不见的朋友(春节亲子专题)】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