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2-21 21:46
受生存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和心理意识的影响,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极大的不同,并以惯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
中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有很大惰性和惯性,不鼓励人们探索未知领域。这与长期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有关,人们也形成了习惯思维模式。
五千年的文明曾让我们为之骄傲。历史上我们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明得以记载传播,指南针帮助西方航海家证实了地球是圆的,火药术使西方打开了通往殖民地的大门。但对我们自己,造纸术、印刷术掌握在封建统治阶级手里,读书成为有钱人的特有权利,火药只是丰富了年节欢庆的天空。我们的发明带给自己的东西比西方少得多。虽然我们还有圆周率、地动仪。但近代中国在科学技术上的衰落有目共睹。
我国的初中、高中课程设计比国外同年级要复杂深入得多,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得奖,但很多出国留学的中国优秀学生,往往连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实验也做不好,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更是太少了。这多少表明中国人在思维上缺乏突破性,惯于保守。
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恰恰与我们的保守、惰性相反,他们从小就培养孩子探索的热情,这种精神在西方大受鼓励。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比比皆是:一个人穿越沙漠的,一个人横渡海峡的,独自去征服深山老林的经历人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不把这些看作是头脑有病。正是这些个体对未知领域勇敢无畏的冒险组成了西方民族探索精神的动力。在西方思维里充满着跃动的火花和不断向外探寻的精神。
因此,西方教育关注人、强调人,特别注重个体独立精神。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人习惯于求同思维,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注重整体、强调社会和谐、忽略个体个性有关。所以,中国人做事喜欢“一窝蜂”。求同思维映射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使得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上相互比、学、赶、超。在这种思维方式带动下的行为后果是孩子丧失个性,缺乏特点。
一封信里写了这样的例子:
其实,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相当不错。学习踏实、做事认真、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是老师的好帮手。一年级是第一批入少先队的,直到现在每学期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四年级还被评选为班长,应该说这样的学生是很不错了吧。可是我太贪心了,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门门考一百分,样样事出人头地,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因此,孩子考试成绩达不到95分以上,我马上就会说:“你永远也不如某某。你完了,你是班长还考不到最好的成绩,还不如自己下台。”孩子毕竟大了,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了。“班长怎么了?班长就非要考第一啦?你从来就没有满足过,我再用心地去考,你还是拿我跟别人比。是的,我永远也比不了别人,在你的眼里,我还永远不如你呢!”孩子发泄了。
这封信里的孩子还知道与妈妈辩解,还能够针砭父母的心态,让大人从孩子的话中警醒些什么。又有多少孩子在比、学、赶、超里连这份争说的权利都没有,甚至也没了这份能力。
而西方人则习惯于求异思维,使得西方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思想观念,许多的思想流派。求异思维在西方教育领域的必然结果是强调创新。
中国人还注重眼前、现实、感性和直觉,而西方则注重未来、理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促使人们在家庭教育观念上产生很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