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类题研究系列:文化名著的“言”“象”“意”

逍遥右脑  2018-10-25 16:53

  作者: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魏晋哲学家王弼曾说过:“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由此可知,文化名著阅读的过程,就是“寻言观象”“由象索意”过程

  文化名著的考查,显然也要沿着“寻言观象”“由象索意”这条线来进行。“言”并非考查重心,不过是基础,关键是“象”,尤其是“意”。

  文化名著的考查,开始由“理解”步入深入,将理解与分析概括结合,与感悟、探究结合。

  就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来说,八份题只有浙江与北京两地涉及。

  先看浙江卷文化名著考查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此题赋分较之2019年,增加一分,为6分。两个题一是词语含义理解,一是材料主旨概括与分析。

  这两个题解答示例如下:

  “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

  “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从“言”来说,“梦见周公”这一词语涉及到句子语境的把握,更为重要对“象”的了解与思考,这里的“象”为历史人物孔子。孔子壮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时或见之。年老知道不行,遂无复此梦矣。由此可知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情感与态度。

  从“意”来说,可抓“(才)美”与“(德行)骄、吝惜”的鲜明对比,借助于这“言”语细节,便可把握其“象”即言论的主旨,也就是“意”,四个字可概括,“德”重于“才”。

  再看北京卷文化名著考查题:

  《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5分)

  此题赋5分,要求考生先概述再阐述,同样体现了由“言”到“象”到“意”的探究过程,

  “言”主要表现为孔子对三位弟子的回答。

  “象”涉及到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有儒家大师孔子。

  “意”为孔子的教育思想。

  此题参考答案如下:

  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分别是:

  ?孔子回答子路,听到合于义理的事,要向父亲兄长请教。

  ?孔子回答冉有,听到合于义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问,会有二种不同的回答。

  ?此则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文化名著阅读的过程,就是由“言”到“象”到“意”的过程,其考查涉及到理解、概括、分析、感悟、探究甚至评价。

  文化名著阅读考查理应成为高考考卷的必要组成部分,而考查的内容方式越来越值得加大研究,不要再作浅层设计,应当步入“深水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下一篇:《逍遥游》的教学重点与教学设想

逍遥右脑在线培训课程推荐

【2018年类题研究系列:文化名著的“言”“象”“意”】相关文章
【2018年类题研究系列:文化名著的“言”“象”“意”】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