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0-21 12:20
高一地理月考检测题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2、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A、濒临海洋B、人口稀少C、海拔较高,北面有更高山脉分布D、地势低平3、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4—5两题。4、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森林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5、土壤有机质含量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6、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7、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A.有序性和普遍性 B.复杂性和整体性 C.有序性和重复性 D.整体性和重复性8、一般说来,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差异表现最明显的地区是A.高纬度地区 B.赤道地区划 C.中纬度地区 D.两极地区9、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10、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11、下列属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自然因素的是 A.地形、气候 B.人口、资源 C.工农业发展水平 D.科学技术12、下列有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质时期的三次大冰期之间相隔3亿-4亿年B、中生代的冰期出现在侏罗纪,那时恐龙繁盛C、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D、踞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是石炭~二叠纪大冰期13、在人类历史早期,西亚两河流域曾经是林木繁茂、经济昌盛的古代文明中心。后来由于森林被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一事实说明A.自然资源可再生与非可再生的分类是绝对的 B.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森林资源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C.多数非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D.多数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为非可再生资源14、下列关于煤炭资源及其利用的说法,错误的是A.至20世纪初,世界能源进入了“煤炭时代”B.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C.18世纪中期以前,煤炭在人类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 D.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认识和利用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加强。据此回答15—16题。15、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A.气候资源 B.森林资源 C.太阳能资源 D.矿产资源16、内燃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17、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18、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河道19、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A.植树造林 B.蓄洪泄洪 C.围湖造田 D.修建水库20.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D.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读“塔里木盆地”图,在盆地的四周是由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冲积而成的冲积扇,绿洲就在冲积扇的中下部。这些地区人口集中,农牧业较为发达,交通便捷。据此回答21-23题。21、塔里木盆地城镇主要分布在A.山间低地 B.山谷地带C.盆地中部 D.山前冲积扇22、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A.网状分布 B.“之”字型分布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23、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2006年2月17日,在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最终酿成惨剧。二是由于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级以下的轻微地震。—25题。24、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最直接诱因是A.植被破坏 B.轻微地震 C.连续降雨 D.岩层破碎25、根据莱特岛的自然条件,人们要防治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 B.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C.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读下边三幅图,回答26~28题。26、20世纪60年代后A、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分数持续增加B、全球气温呈下降趋势C、全球大气中CO2体积分数增加了5倍D、我国气温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27、与三幅图示相吻合的结论是A、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寒冷期B、我国目前正处于冷暖交替过程中的温暖期C、近五千年来,我国气温波动数值在20C以内D、近三千年来,大气中的CO2的体积分数与气温变化无关28、近年来,与a、b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是A、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迅速B、海平面下降C、大气层频发强磁暴D、某些沿海地区可能会被海水淹没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29~30题。29.图①②③依次代表( ) A.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C.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30.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降水量 B.大气环流 C.热量 D.太阳辐射二 综合题(4小题,共40分)31、右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分)(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 ,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填字母,否则不得分)(4分)(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4分) 。33、(共10分)(一)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均变化”图,分析:(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______。(1分)(3)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4分)(二)简述地质时期和历史时期的全球气候变化特点。(4分)34.读亚洲部分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如果①和②表示两种自然带,则①是 带,②是 带,其大致分界线是 。(3分)(2) ④处气候类型为 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 ,其自然带是 带。(3分)(3)图中④→③→②→①自然带的更替,体现的是 变化规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为 。(4分)高一地理必修Ⅰ三、四单元综合检测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5CCACB 6-10BACCD 11-15ACDCD 16-20CDBCD 21-25DDCBA 26-30ABDCC二、综合题31、(10分)(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32(10分)(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②CO2①S循环腐殖质淋失吸收++++++++成土母质湖泊沙漠山脉聚落河流公路铁路河南省方城一高高一12月月考地理试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lxy@jiyifa.cn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