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0-15 10:52
内容预览:
囚绿记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
(二)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良好习惯。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特点,领会文章主题思想。
2.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的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文笔清新、构思严谨,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格。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囚绿记》。
2.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是抗日战争爆发的一年之后写的,作者回顾了一年前在北平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在写作本文时,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经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共同呼声。
3.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点名让学生给下列词语注音:
涸辙 婆娑 移徙 抑郁
烽烟 繁茂 攀缘
二、整体感知
1.给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讲解:《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孤岛”,是作者的代表之一。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深情怀念沦陷一年的北京住所窗前的“绿友”----常青藤。作者真挚而热烈地赞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3.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层次。全文共14段,开头引出回忆,最后一段结束回忆,照应开头,并抒发对“圆窗和绿友”的怀念。中间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问应该如何划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2-7)写爱绿;第二部分(第8-13)写囚绿。
4.讲解: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先写自己选择了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然后写享受房间的乐趣。
提问:文中为什么先要写房间“潮湿”“炎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选择这个房间的原因是因为可以看到窗外的绿色。从侧面描写绿,表达了作者对绿的迷恋和喜爱。
4.课文第5段直接写“我”对绿的赞美和热爱。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找出来体会它们的作用。
5.让学生熟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释放绿色,以及当时坐着的心情。
6.讲解:当作者囚住绿色之后,见它一天天枯萎,作者只好把它释放。虽然这不是他的主观愿望,但释放时“诚意的祝福”,告诉我们作者对绿色的爱虽然出于“自私”,但却又爱得深挚。
7.指导学生学习圈点批注:课文除运用托物抒情的手法外,还运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请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直接抒情的语句,圈点批注。
三、小结
1.作者在文中抒发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情。请大家仔细阅读品位。
2.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忽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几段文字。
二、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语言特点:陆蠡的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并讨论交流。
2.讲解:这篇散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文章没有故事,只是记叙了作家旅居北平故都,选定可以看到绿色房间和“囚绿”“放绿”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饱含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一己的感情和民族的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交流讨论。
明确作者满怀爱国激情,正是从忧虑祖国大好河山的沦亡,而联想起那被“幽囚”的常春藤。因此他写下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青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山河早日获得解放。
3.讨论课文主题。关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一种是,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另一种是,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讨论这两种说法,全班交流。
三、总结全文
小结:学习这篇课文,感受作者对绿的深深的热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再次诵读课文,认真体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