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0-09 13:38
在《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材料作文”题型中,经常会看到题目要求做到“立意深刻”。
所谓“深刻”,多指文章的见解、立意有深度,且角度切入比较独到。
可是究竟如何做到在考场上能够把材料作文写得深厚、深刻?深厚、深刻,源自什么?或者说,影响作文深厚深刻的要素有哪些?
具体来说,在作文写作中,深刻表现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能够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等等,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审题正确,切中核心;二是层层深入,富于理性思辩;三是材料丰厚,分析到位。
审题正确,切中核心
在考场上,深刻的论证源于正确的立意、鲜明的观点和独特的视角。离开了对作文命题材料的深度分析、深刻理解和独特表达,就谈不上议论表达的深厚、深刻。所以,审题时对作文材料的深度理解、准确把握非常关键。
材料作文之所以没有走向深厚、深刻,主要原因是审题阶段对材料的理解、领会就比较肤浅、平庸。作文起点肤浅平庸,展开论证时当然也就不能很顺利地走向议论的深刻了。一般地说,作文审题过程是咬文嚼字的过程,也是思想不断深入、不断成熟的过程。
例:给定材料“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焉。——《国语》”
解析:这个材料出自《国语》,论述的是“易”和“难”的转换关系。“难”与“易”是相对的,它们有着辩证关系。清代彭端淑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审题立意时,我们要抓住二者的转换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而展开论证,使议论走向深刻。
对于这道作文题目,我们可以这样立意:“易”后有“难”,或者“难”后有“易”。作文时,只要抓住“易”和“难”转换的条件、背景等要素加以分析,能够自圆其说,文章就能够走向深刻。但没有辩证分析与思考,只以“易”或“难”为关键词立意,则很难走向深刻。
层层深入,富于理性
作文的深刻性还表现在能够围绕中心论点设计出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在论证过程中能够富于理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写出观点令人信服的高质量的作文来。
所以,在事业单位考试作文评价中,阅卷老师十分欣赏考生写出的见解精辟、独到的作文。而要让作文见解精辟、独到,让作文走向深刻,就要抓住要害深入本质,展开论证;或者层层深入的揭示原因,说明结果,抑或清清楚楚地指出规律,给人以启发。而要让观点让人信服,就要在议论的展开上做好设计,使作文的论证思路层层深入,分析说理让人深信不疑。
例:给定材料“把简单的事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当然,很多情况下并非都是如此……”
解析:这个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一句话肯定,一句否定。第一句中的两个小分句,分别对“简单事情复杂化”和“复杂事情的简单化”界定,而第二句又对这个界定作了辩证、作了否定。这个材料在审题立意时,可以作多方面的思考。但论证时,要能够看到一件事情的两面,作辩证分析。例如“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是一种删繁就简的智慧”,这种价值取向是建立在把事情做成功的基础上的,但把简单的事情做复杂,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益求精的品质?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删繁就简的智慧?只有开展深入的思辨,作文才能走向深刻。
材料丰厚,分析到位
深刻深厚的作文,也表现为材料的丰厚、分析的透彻和说理的充分。《文心雕龙·事类》强调:“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考场作文要给人更加深厚深刻的印象,还要做到材料丰厚,分析到位。考生拥有的作文材料,如果不能做到“自其口出”,那么当“山木为良匠所度,经书为文士所择”时,就很难达到“木美而定于斧斤,事美而制于刀笔,研思之士,无惭匠石矣”的行文境界。这就要求考生多积累经典材料,从经典材料当中发掘深刻的意蕴。
例:考场作文“一边是六国的兵马多多、人才济济,一边是秦人胜利的从容、轻松。这就让人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拥有如此精英的六国,为什么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时却‘逡巡而不敢进’?为什么‘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解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引用了《六国论》丰厚的史料,引史论理,既丰富了作文的写作材料,又凸显了作者的写作功底。古人云:“夫姜桂因地,辛在本性;文章由学,能在天资。”要让思考深刻,就要“垫高”作文使用的材料。当材料丰厚时,分析才能到位、深刻。因此,要让作文走向深厚深刻,我们就要精心选取独特的作文材料,并在作文材料的分析中展示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这样,考场作文才能才能给人一种深刻丰厚的印象,从而得到高分。
真题演绎
(2019年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
/作答要求/
请结合全部给定材料,以“眼前利”与“身后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言流畅;1000字以内。
/审题正确,切中核心/
先审题,通过勾画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文章的主题(即议论对象、写作对象,务必准确)和写作角度等写作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请结合全部给定材料(审题关键点1:文章写作要依据上述全部给定材料),以“眼前利”与“身后名”为主题(审题关键点2:文章写作的主题就是“眼前利”与“身后名”这一组关系),自拟题目(审题关键点3:题目自拟,这个标题最好能够涵盖主题,突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审题关键点4:文体是议论文,因而必须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要求:观点鲜明(文章的主题是“眼前利”与“身后名”这一组关系,需要通过对全部给定材料的分析,确定一个鲜明的论点并展开论述),结构完整(按照议论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结构去谋篇布局,使论证的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议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论证说理,所以需要通过举例论证、理论论证等方式使内容充实),语言流畅(语言表达要干脆利落,不要拖泥带水),1000字左右(可以上下浮动100字,文章写作并不是字数越多越好)。
/层层深入,富于理性/
在明确了作答要求和逻辑关系之后,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立意基本上也就出来了。题目要求以“眼前利”和“身后名”为主题,属于关系型命题。我们首先弄清楚这一组关系,从本质上看这二者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二者都很重要,但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身后名”更为重要,因为注重“身后名”能够带来更多的“眼前利”。其次,既然“身后名”比“眼前利”更重要,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一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把命题者隐藏在给定材料中的观点论证清楚,进而谋篇布局,完成整篇文章的写作。
/材料丰厚,分析到位/
围绕“眼前利”和“身后名”有很多素材可以利用,来丰富文章。比如科学家袁隆平、屠呦呦、霍金等无不是为人类进步做贡献,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突破,抛弃了眼前的名利,却收获了身后名。再比如党员干部黄大年、黄大发、廖俊波等,无不是扎根一线、扎根基层,抛却物质享乐,收获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