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0-09 11:40
【导语】以下由逍遥右脑为您整理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知识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帮助。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中国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4、促使习俗风尚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5、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6、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7、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这种具有真、奇、活等特点的新型娱乐消遣方式很快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电影开始在城市中流行。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
8、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专题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强调“为了什么”)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原因:欧洲人对黄金和奢侈品的需求,《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掀起“寻金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控制商路造成的商业危机。
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传播天主教的狂热情绪。
条件:(强调“有了什么”)
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
天文地理知识的提高
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等
2、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1)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1488年
(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
(3)达伽马:直通印度1498年
(4)麦哲伦:环球航行1522年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
(1)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这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商业革命的涵义:
①贸易范围扩大,市场扩大(美洲、亚洲、欧洲、非洲市场联系在一起);
②商业中心转移: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商品种类增多;
④特权贸易公司(如东印度公司)建立,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价格革命的涵义:
①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②加速社会分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发展。
(2)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4)新航路的开辟,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地圆学说、文艺复兴运动、自然科学发展起来
(5)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原因:(1)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2)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3)对外贸易发达
(4)政治上:共和国的成立
(5)外因:西班牙的衰落
2、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荷战争(16世纪中期):导火线: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如纽约)
荷兰战败说明:商业资本不敌日益发展的工业资本。
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
法国战败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
三场战争的结果: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
(1)殖民掠夺方式:野蛮的掠夺、贩卖黑奴(三角贸易)、残酷的屠戮、不平等贸易
(2)殖民扩张的后果:
A..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B.对殖民地、办殖民地国家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蒸汽”的力量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海外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资金和市场
(2)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和资本
(3)手工工场积累了丰富的技术
(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政治保障(前提条件)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1)开始:部门: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使用
1771年,阿克莱特在德比设立第一座水力纺纱厂,表明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诞生和资本主义大工厂制的确立。
(2)工业革命成就主要表现在:
①纺织业:1771年,阿克莱特成立第一座水力纺织厂;
②动力:瓦特制成万能蒸汽机,工厂制得到推广。
③交通运输:蒸汽逐渐成为交通运输业的动力机器;
汽船(美国人富尔顿1807年发明)成为连接世界各地的主要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标志着陆上交通进入蒸汽动力时代。
5、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⑴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此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⑵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⑶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⑷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6、工业革命的扩张
(1)推动因素:
①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
②1798年,惠特尼使用标准化生产滑膛枪,推动了通用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
(2)影响:
①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
②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机械化生产的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
7、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经济思潮,
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内容:要求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8、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初步形成的时间:19世纪中期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原因:
A.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空前发展,为满足急剧扩大的生产和商品销售的需要,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C.工业革命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金的流动,引起交通运输业技术革命,先进的交通工具促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D.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体系的形成为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A.逐步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B.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
原则:自由主义的原则;
内容:保证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规定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
意义:使国际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附注:
1、所谓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
①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经济体系(即世界市场)
③殖民体系(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方法:与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比较)
第一,科学和技术的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轻工业,主要任务是在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部门中,用机器代替手工生产,实现了手工工场制度向工厂制的过渡。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重要的新机器和新生产方法主要是在英国发明的。
(3)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A.政治条件: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B.资本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C.市场条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各国通过革命或改革也进一步拓宽了国内市场。
D.技术条件: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②促使产业结构新的变化:
A钢铁工业大发展,导致重工业的比重上升
B大量新兴产业出现:汽车、石油、近代化学工业等
C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农业产生
③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垄断组织产生:
④对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A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走向一体化
◆垄断组织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它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进入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垄断组织是如何出现的?有何影响?
◆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
(1)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兴起的重化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资本的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也日益加强。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些在激烈的竞争中壮大起来的企业通过兼并或相互联合的方式,开始控制某一种或几种产品的产量、价格和市场,从而形成垄断,。
◆垄断组织出现的影响:
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而它的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
政治上,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
对外关系上,垄断组织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3、瓜分世界的狂潮(了解)
(1):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占领国外市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并引发了重新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其中,德、美、日等后起帝国主义国家欲望最为贪婪,扩张活动也最为疯狂。
(2)、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早期的建立美洲体系,立足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到后来的新殖民主义构想的提出,即谋求建立“太平洋商业帝国”。
(1)称霸美洲:门罗主义泛美同盟发动美西战争(20世纪初确立美洲霸主)
(2)谋求太平洋利益,要求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
4、资本主义一体化趋势(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含义:
(1)局部性的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
(2)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世界;
(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即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形成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1)交通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变得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更为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形成的标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过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世界一体化趋势的影响
(1)积极方面:它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①极大促进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
②推进了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③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消极方面:
①拉大了东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差距并导致亚非拉美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②列强之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最终引发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小结]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①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联系,世界市场雏形初现;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全球扩张,到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④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掀起了高潮。
【导语】逍遥右脑整理《高二地理知识点: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以及最全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导语】逍遥右脑整理《高二地理知识点: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3》,以及最全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6、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导语】逍遥右脑整理《高二地理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以及最全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1、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导语】逍遥右脑整理《高二地理知识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最全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导语】逍遥右脑整理《高二地理知识点: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二》,以及最全的高考备考资料,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文综、理综复习学习资料,复习讲义、听力材料、作文素材,历年真题试题下载及答案解析,完备的资料库为广大考生提供全面的备考参考。
②生态方面—促进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构成生命支持系统。
②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③危害:生物多样性破坏,食物链断裂,使生态平衡失调。
(2)森林资源破坏——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森林面积减少的原因:砍伐、开荒、开矿、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气污染
(3)湿地减少——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
①湿地的作用:经济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运、养殖、旅游、灌溉等
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蓄洪防旱、调节气候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②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②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风(暴雨、鼠害等)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导致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Ⅱ.生态恢复和建设: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风固沙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区: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植树种草,合理放牧,退耕还林还草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5)土壤次生盐渍化
①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②次生盐渍化的成因:人为方面:耕作技术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
自然方面: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的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④庞大的人口压力:
⑤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大、经济迅速发展和资源利用率低。
⑥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3、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①调整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业调整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②开展综合利用:以农畜产品为中心,发展饲料加工厂和食品加工厂。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理解留民营村农副产品综合循环利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