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0-03 18:16
16岁入浙大,28岁当厂长,30岁创立小霸王,34岁创立步步高,40岁拯救丁磊,如今又贵为VIVO和OPPO的幕后大佬...这人生是开挂了吗?
段永平毕业后被分配在北京电子管厂当了一名技术工程师,在当时,也算是拥有了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但这种毫无悬念的生活并不是他的追求,他后来回忆说当时似乎已经看到了退休后的自己,于是下决心离开。1989年3月,心怀鸿鹄之志的段永平在“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大潮中,破釜沉舟辞职南下来到广东寻找实现成为实业家梦想的机会。他到了中山市,见到了当时只有36岁的怡华集团总经理陈健仁。中山怡华集团是集旅游、贸易、工业、文化于一体的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山市仅次于当时名声赫赫的威力集团和中山国际酒店集团公司,实力名列中山市第三位。陈健仁总经理的崛起也颇具传奇色彩,集团公司的老员工告诉我,在怡华集团的支柱产业——京华酒店刚成立时,由于酒店原来的地址是一片稻田,位置不是很旺,客人很少,许多员工都灰心丧气,不知所措,只有陈健仁依然信心满怀,他要求酒店员工,不管有没有客人,一到傍晚就把所有客房的灯全部打开。他说,客人们看见了灯,就一定会有人来,我们让每一位来到我们酒店的客人都体验到宾至如归的感觉,生意就一定会兴隆的。后来正如陈健仁所料,京华酒店客似云来,怡华集团也借此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我听过几次陈健仁总经理的演讲,普通话讲得很标准,滔滔不绝,主次分明,而且很有派头,像一个政府官员。开拓型的陈健仁非常欣赏比他小几岁的段永平,称呼他为“阿段”,任命他为怡华集团属下的一间小厂——日华电子厂的厂长。日华电子厂当时他还招聘了一位叫占洪水的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怡华人称他为阿占),据说也很有才华,但与阿段不睦(怡华人说是一山难容二虎),陈健仁为了支持阿段的工作,不惜新成立一个印刷厂,将阿占调去任厂长。当时日华电子厂生产落伍的大型电子游戏机,亏损200万元,处于倒闭的边缘。阿段接手后,认为大型电子游戏机即将被消费者淘汰,而小型游戏机却很有市场前途,有人预测它的饱和容量是4000万台,而1990年中国内地市场总销量才300万台,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于是他决定转型生产家用电子游戏机。即将倒闭的日华电子厂被盘活了,高瞻远瞩的阿段下决心要创名牌产品,创立属于公司自己的品牌。而当时所有的游戏机厂都还处在什么品牌好卖就组装什么的初级阶段,很自然的,他们在一两年后就被后来者阿段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并被阿段牵着鼻子走。
阿段要创名牌产品,就请来一些朋友,取了一大堆名字。最后,阿段一锤定音:就叫“小霸王”!取了“小霸王”这个响亮的名字后,阿段用惊人的效率做好了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经销渠道、广告宣传等四项工程。质量才是产品的生命,“小霸王”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车间管理是非常正规与严格的,当时负责生产的是一位叫张雨南的副总,为人极端严厉,不允许生产部出任何差错,所有生产部部长都非常敬畏他,生产部主管更是一提到“张工”的名字就害怕得发抖。然而这样一位“铁面包公”式的高管,碰到的却是一位比他更注重生产与质量的严明上司,有一次某生产部发生小火灾,阿段立即根据问责制将张副总降级使用。由于学习机大多是用进口IC(集成电路)散件组装,某些品牌返厂维修率高达30%,而“小霸王”不管产量扩充到多大,都把返修率牢牢地控制在0.3%,这真是在阿段魔鬼般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下所创造的奇迹。
在阿段的要求下,“小霸王”像重视质量一样的注重售后服务,克服了初期资金并不充裕的困难,“小霸王”在全国建立了30多个售后服务中心。为了建立市场信誉,“小霸王”承诺“包修包换”原则,只要产品出了故障,不问原因,包修理包换新。至今我仍深深地记得,当年在“小霸王”山东济南办事处、河北石家庄办事处和甘肃兰州办事处的时候,“小霸王”的售后服务人员是多么真诚地对待每位消费者(不问理由,立即免费包修包换),而我们每位“小霸王人”是多么的自豪。“小霸王”商标是两个连在一起的拳击手套,一个代表质量,一个代表售后服务。意思是“小霸王”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是最棒的。现在看来,即便是在目前,“小霸王”的商标设计仍然令人赞赏不已。
同样,阿段像重视质量与售后服务一样重视销售。他一开始就按“全国一盘棋”的营销观念,取消全国总经销制,实行省级代理总经销制,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经销网络,要求省级代理在各个城市扶持经销商。他统一全国销售价,限价销售,规范市场。这些做法,使“小霸王”建立了良好的市场信誉,代理商和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得到了保障。他还高屋建瓴地增设了外销部,早早地把生意做到了俄罗斯等国。
“小霸王”名牌地位的奠定与阿段擅长产品宣传是紧密相连的,公司上下都说他是“打广告”的高手。1991年6月,“小霸王”的第一则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亮相,这是同类产品中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调查表明,中国人对电视广告的信任度是世界各国中最高的,国人对央视的广告尤为信任。“小霸王”的知名度很快开始打开了。“小霸王”走上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1991年,仅仅40万元的广告费就起到了启动市场的良好作用,订单迅速增加,产品销售畅旺;1992年,小霸王用200万元人民币广告费实现1个亿人民币的产值,纯利润超过800万元,比1991年翻了一番还多,这一年日华电子厂更名为“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1993年产值达到2亿,1994年产值4个亿,1995年产值达8亿元人民币……在多如牛毛的游戏机厂家中,“小霸王”果然称王称霸,一骑绝尘。从此,各式各样的“王”字,各种各样的“霸”,开始充斥了各种商品。
小霸王获得真正的腾飞是从1993年开始的。那时电脑热之欲出,但因其高昂的价格,令中国消费者爱恨交加。阿段挖掘出消费者的这种迫切需要,他花20万人民币购买了王永民教授的汉字输入法——“五笔字型”,然后,和他的技术人员增加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个电脑学习卡,把这些东西与小霸王游戏机连接起来,通过电视机做显示屏,就组成了一套电脑学习系统,一种叫“学习机”的新产品横空出世,产品型号定名为SB—218型。当时一台电脑的价格上万元,而一台学习机只卖二三百元,一时间汇款单从全国各地雪花般地打到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的账户上。这是1993年5月的事。小霸王学习机投放市场后,立即成为这个行业引领风骚的真正“霸王”,市场份额逼近80%。
阿段是非常重视他的技术人才的,当时公司开发部的四位骨干技术员廖志平、邹文高、黄一禾、赵强号称“四大天王”,可见地位之尊崇。后来又来了一位新晋李文造。公司当时上下流传着开发部的工资最高的消息,而“四大天王”的工资更是高不见顶,据说每人光年终奖金就有10万元人民币,这在90年代初已是“打工皇帝”的报酬。而阿段管理下的公司氛围很好,虽然公司上下都对此羡慕不已,却没有任何人嫉妒,因为所有员工都重视质量与技术。阿段后来出走的时候,与陈老总谈判时,提出只带三个人走,就是开发部“四大天王”其中三人。
重视广告的阿段在中央电视台一位朋友的提示下,为小霸王学习机制作了一辑非常成功的电视广告——“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小霸王出了学习机;你拍二,我拍二,学习游戏在一块儿;你拍三,我拍三,学习起来很简单;你拍四,我拍四,包你三天会打字;你拍五,我拍五,为了将来打基础。”短短的30秒里把小霸王学习机寓教于乐的特点囊括殆尽,而且旋律简单易记,具备了流行的特质,一时间传诵人口。
小霸王的更新换代也进行得很快,采用弹簧按键的286型取代了采用导电橡胶按键的218型。1994年2月,小霸王推出了游戏机学习机合二为一的学习机,真正实现了“学习游戏在一块儿”,从此,电脑学习机基本定型。恰逢468电脑登台亮相,阿段顺水推舟也把他的学习机型号定为SB—468型。SB—468增加了五笔字型打字游戏、三级字库、词组联想、浮点——BASIC并且配有打印机接口。
由于“拍手歌”广告成功,小霸王决定新的广告“换药不换汤”,即继续用拍手歌的形式,只是对歌词的内容进行改写。新广告歌词采用了集体智慧,群策群力之下,又一项重要成果诞生了:“你拍六,我拍六,小霸王出了486;你拍七,我拍七,新一代的学习机;你拍八,我拍八,电脑入门顶呱呱;你拍九,我拍九,21世纪在招手。”
当时有学者撰文认为“小霸王·拍手歌”在幼儿园、小学的流行反映了国内儿童歌曲创作的贫乏,在广告歌中长大的一代并非是幸福的一代。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小霸王·拍手歌”广告的极大成功。
尽管“小霸王·拍手歌”非常成功,但思维超前的阿段觉得到了该为企业找一位形像代言人的时候了。最初考虑用某当红男影星。该影星坦率的开门见山地提出税后180万元的广告片酬,使用期一年,只允许做电视广告,平面广告使用其形象另外收费。条件的苛刻,加上该影星正在闹绯闻令公司担心会对品牌产生不确定的危险,于是选择了另行寻觅。后来在集团广告公司李光斗的协助下,确定小霸王公司为成龙慈善基金会筹款,而成龙为小霸王公司义拍广告。成龙作为形像代言人,极大地提升了小霸王的知名度,中央电视台天天播放着“同是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小霸王”的良好祝愿,平面广告、POP招贴和产品包装全部换上了成龙极富感染力的微笑头像,消费者远远就可看到成龙的笑脸。成龙正义、俊朗的形象融入到小霸王的产品中,很多消费者情不自禁地把对成龙的热爱转化为对小霸王的热爱。
1994年,相关部门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询问中国人最熟悉的电脑品牌是哪个,结果出人意料,不是IBM,不是联想,而是小霸王。真令人有些哭笑不得,同时又情不自禁地为小霸王的成功而鼓掌。有人戏言当时小霸王如果进军PC市场的话,可能联想电脑没这么容易出头。在同一时期,各种荣誉纷至而来,段永平被评为“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随后是“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而有关机构对崭新的小霸王品牌无形资产的评估,竟达到令人瞠目结舌的5个亿!
我在一篇散文中说,世事总是盛极而衰。
1995年,小霸王达到了荣耀的顶峰,但,阿段想走了。
按照集团与小霸王事先协定的分配方案,阿段及下属的工资与奖金为小霸王纯利润的20%,通过这个利润分配方案,阿段已成了一个富翁。正如怡华集团的一位领导说:“段永平从一个穷书生成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千万富翁,集团公司没有对不起他。”而且,只要他继续干下去,他会越来越富。
但如果是这样的话,段永平就不是“阿段”了。
1995年8月28日,是“中山市小霸王电子工业公司”出现转折点的一天,是“中山怡华集团”发生“地震”的一天。这一天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阿段突然向怡华集团提出辞职。
原来,阿段一直渴望做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希望企业能够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发展壮大,直至把“小霸王”办成中国的松下,但在怡华集团,这个梦想越来越受到现实的掣肘。
随着企业的超速发展,怡华集团与小霸王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微妙,小霸王的业绩早已远远超越京华酒店等其他集团子公司,已不自觉地形成“功高震主”之势。而集团公司的一些人认为段永平和他的属下已经拿得太多了,“每到年底分红,他们总是发很多钱,双手拿不了就用报纸包,小报纸包不了就用大报纸来包。”“小霸王人”并未理会这些风言风语,但致命的是集团公司时而将小霸王的盈利抽走用于别处,令小霸王发展后劲不足。怡华集团其中一位高层说:“企业经营得好,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拥有这个企业,这是许多南下打工者的一个误区。”
阿段痛定思痛,他认为,只有搞股份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提出将“小霸王”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出于种种原因,段提出的方案迟迟没有回音。
据说,当时陈老总也很重视这个方案,但由于怡华集团属于集体企业,他没有最终决定权,于是他特意将方案送交市政府研究。市政府研究了一年,最后得出结论,中国是社会主义公有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在国务院未提倡股份制的情况下,市政府不敢同意让“小霸王”进行股份制改造。
阿段彻底失望了,于是坚决辞职。一年后,国务院开始大力提倡股份制改革。阿段又一次走到了前面,他说:“如果把一个国家比做企业,那说明我们国家的‘大老板’早就注意到产权改革这个问题了。股份制具体完善可能还要三五年,但我们已经开始了,这一点非常重要,很像1978年改革开放当时的感觉。”据说,不久后中山有关方面追悔莫及,认为白白放走了一条可以创造巨大利税效益的龙(即阿段)去东莞。吸纳了许多精英的东莞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十大魅力城市之一,经济至今保持强劲增长。
在阿段宣布辞职消息的部长级会议上,这些小霸王高层管理人员大都懵了,有的部长在会场难受地哭了起来。当时小霸王公司上下共3 000多名员工,每一个员工都是那么的热爱“小霸王”,许多人已经将青春贡献给公司;而每一个员工又是那么的敬爱阿段,许多人准备用一生追随他。当消息传到小霸王主管级和普通员工们耳中,大家普遍感受到的是一种晴天霹雳、难以置信的感觉,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主管都认为大厦将倾,“小霸王”即将朝不保夕,因为我们都认为“小霸王”是凭阿段的超人智慧创建的,他一走,群龙无首,谁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威望来管好这么大的一个企业。
而集团有少数人却并不那么认为,有的说:“以这么高的薪水招聘,应聘的人能从中山排队到广州。”总经理陈健仁在广东人里面算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企业家了,他曾一手成就了阿段最早期的辉煌,但他也认为,并非只有段永平是人才,也许在他手下,还将出现其他的奇才。
出于对段永平巨大贡献的肯定,怡华集团为他举办了欢送酒会,集团总经理陈健仁亲自主持,场面十分动情且悲壮,大部分与会者都热泪盈眶,阿段更是少有的醉得不省人事。
送走了阿段,陈老总将段永平几年前的对手——占洪水请了回来,担任“小霸王”新的总经理。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是一位与段永平相同段位的企业当家人。在1995年剩下的这几个月里,“小霸王”带着高速发展的惯性继续呼啸前进,年度产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八个亿。而到了1996年,缺少了阿段这个掌舵人的“小霸王”业绩快速下滑。然后集团频繁更换“小霸王”总经理,却依然无法更改那宿命式的趋势。
而离开“小霸王”之后的阿段的事迹大家都清楚了:1995年9月18日,他在一水之隔的东莞自立门户,步步高电子有限公司宣告成立(最初曾取了一个极普通的名字叫“力高”,大家都觉得难听。改为“步步高”后,英文名最初定为“BBG”,大家曾开玩笑说怎么与call机一个称号。最终确定为“BBK”)。公司实行股份制,几乎所有高、中层管理人员都入了股,普通员工也纷纷加入,而全国的代理商更是不甘落后,步步高很快有了一笔可观的启动资金。这就是阿段的魅力与崇高威望。步步高代理商绝大多数是当初阿段委任的小霸王代理商,这些当初一穷二白的人跟随阿段经销了几年小霸王之后,个个身家雄厚,有些已成为千万富翁,个别甚至开起了高尔夫球场。当阿段成立新公司后,他们立即“倒戈”投向步步高,一是报恩,二是认定跟着阿段可以永远赚大钱。步步高开始时阿段占了大约70%的股份,经过几年的稀释,他的股份已经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其余的股份全部送给了员工。财散人聚,步步高再一次像“小霸王”一样迅速崛起,并取代小霸王成为新的行业龙头。几年后,步步高又与新科、万利达共同成为影碟机行业的霸主。
有人戏言:“段永平离开小霸王后,小霸王就不能称王称霸;阿段振臂一呼,成就了步步高”,这,就是小霸王与阿段的传奇故事。
我近距离接触和观察过,也远距离分析过许多的中国优秀企业家,阿段是中国企业家中最令我敬服的一位,他外王内圣、不怒自威、举重若轻;他聪明绝顶、大智若愚、喜怒不形于色;他仁爱平和、慷慨大方、营销技巧高超而又绝不张狂。任正非、王石、张瑞敏、柳传志、倪润峰等中国最优秀企业家身上具备的大气、胆略、智慧、敏锐、雄才、霸气、坚强、慷慨、诚信、仁爱、勇敢、严明、正义、诚恳、识人、遵纪守法、谨慎等优点,段永平基本上都具备,而段永平拥有的优点,他们有些不全部具备。阿段还具有极佳的语言天赋,到广东不足一年就能操一口流利准确的粤语白话。有一次在会议上,他为了阐明做事业要实在,不能依靠侥幸,他用了一句粤语里不常用的俚语:“宾斗摇艮代皆蛤蟆垂该跳”(哪里有那么大的青蛙在街上乱跳),其形容之恰当,粤语之准确,将在场的全体广东人都震住了,继而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年聚集在阿段身边的人,主管生产的副总张雨南,主管行政的副总成志,法律部的王刚、龙玫,开发部的“四大天王”、李文造,生产部的周顺翔、何仰东、沈炜、温海,外销售部的王亚光、娄天春,内销部的钱言,邮购部的唐桂光,邦定厂的翟军忠,仓储部的杜远清、胡树勇、陈乐平,计调部的刘立荣、涂军、王芳忠、罗志彬、胡海华,人事部的李嫦、陈文敏,以及设备科的张春青、王己任和市场部的程志伟等,都是相当出色的人才。尤其是副总成志,外型高大潇洒,风度翩翩,待人温暖如春,处事雷厉风行,性情豪迈大方,颇有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度,是我十多年来所见过的最为优秀的行政经理人,至今令人怀念。我个人认为,他后来没有与阿段再度合作,不仅是他失去了一次机会,对阿段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大家想象一下,倘若解放战争中大刀阔斧的战略大师毛泽东身边少了一位擅长外交、心细如发的周恩来,该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遗憾啊。而主管生产的副总张雨南,留给我们这些早期“小霸王人”的印象也是难以磨灭的,他瘦瘦高高,一张可以形容为“阴鸷”的脸上几年来从来没出现过一丝笑容。虽然我在小霸王时一直对他没有好感,但现在回想起来平心而论,当年小霸王的产品质量那么过硬(今天的小霸王产品质量依旧不错,在复读机等行业占很大的市场份额),“张工”也是立过大功的。阿段用人不拘一格,陈明永的火箭般的提升速度就是典型:当年陈明永以一个平常的大学毕业生身份来到小霸王,在生产部实习期间获得“打钉冠军”的称号,引起了阿段的注意,随后不久就被提升为助理经理,由于办事干练,不久被任命为副总经理,接替了“失火事件”不久后辞职的“张工”,统率一班功勋赫赫的元老级部长(真可谓连升十三级)。
不久前听说,阿段可能是中国真正的首富,因他在网易的一笔投资就净赚10亿美元以上。我很高兴,因为他不像某些官商勾结的富豪那样手上沾满了老百姓的血泪,也不像某些巨富那样手中沾满了制造商与供应商的血汗。他的金钱完全是用他不同凡响的才智赚来的,来的正大光明,来的令人信服,来的令人肃然起敬。而且,他还经常涉足国内外慈善事业。我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人都能成为富翁——像阿段这种的智慧的、慈善、感恩的富翁。
登上事业颠峰的阿段不仅没有飘飘然,反而经常以“平常心”告诫自己与周围的人。他与聂卫平、应氏集团总裁应明皓、正大集团资深副总裁蔡绪锋等受邀参加首届中国国际围棋文化节“围棋之道”名人论坛,在每位佳宾限时9分钟的演讲中,他们就围棋与人生、围棋与企业管理及围棋的境界等各抒己见,妙语连珠,使满堂听众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纹枰纵横几十年的“棋圣”聂卫平对围棋与人生的关系感触颇深。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围棋之道就是人生之道。两人对弈,既是竞争,又是交流,要努力争取最大的胜利。但黑白之争有无礼争斗与合理竞争之别。这说的是,在对手已赢得的地盘上不要去无礼争斗,否则最后的结果只能以自己的惨败告终。这与做人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聂棋圣还阐述了围棋之道与人生之道的辨证关系。他说,一个棋手如果在人生之道看得不清楚的话,棋艺也不可能达到高峰。而一个成功人士如果能运用围棋中博大精深的哲理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肯定还会赢得更多的辉煌。
正大集团与步步高的两位老总则谈到了把围棋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心得。蔡绪锋认为将围棋最讲“大局观”这一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就是要塑造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把员工凝聚成一个整体。他称自己在企业管理中始终注意保持平和的心态,从不对员工发脾气,也能包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这都得益于围棋文化的长期滋润。
段永平的演讲则以“平常心”为主题。他认为这不仅是棋手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企业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他说:“我所理解的“平常心”是在忘掉胜负名利基础上的努力和抗争。对于一个棋手来说,只有丢掉包袱,才能轻装上阵,发挥出最好水平。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只有着眼长远,不去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才能不断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