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10-02 12:01
★暑假马上就到了,逍遥右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必修一暑假作业答案精选》,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
必修一
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
1、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联系历史传统,关于王位继承主要是以嫡长子继承为原则的,以此防止家族内部的权力纷争,所以应该选择C项。
答案: C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认识,体现了2010年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要求。“以儒家、法家等学说来论证”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分别是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地方和中央的一种管理方式。
答案: C
3、解析: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内容明确“御史”、“丞相史”、“左右丞”、“制纠弹之官”等皆为监察官,从其在不同时期的职责或规定证明了监察制度的不断完善,故D项正确。A项中的“弹劾”、B项中的“素质”都不能体现材料的主题;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 D
4、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解读与获取历史信息、调动与运用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第一次“革命”是发生在公元前221年,此时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全国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由此,中国在政治上由早期的政治制度全面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社会日益分裂为地主和农民两大主要阶级。总之,这次“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答案: A
5、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材料中由于魏征的反对而导致提议没有通过,体现的是门下省封驳审议的职能。
二、材料解析题
6、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能力,6个诸侯国中,同姓占4个,可知主体是同姓亲族。从地理分布可知黄河流域农业区为主。第(2)问结合所学回答。第(3)、(4)问根据材料回答。
答案: (1)特点:从分封制的对象看,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其他被分封的有功臣、殷商旧族等;从封地分布看,同姓亲族封地富庶,战略位置重要。(6分)
(2)作用:西周初年,形势动荡,分封制度的历史作用在于巩固西周对新占领区的控制。建立起一套比商代更加紧密、关系更加明确的分封制。不能仿效,因为依靠血缘关系不能保持长久的政治稳定。理由:如西汉初年,刘邦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兼用的政策导致“七国之乱”发生。(8分)
(3)肯定了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认为秦亡的原因在于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4分)
(4)顾炎武也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进步的。郡县制也有弊端,但倒退实行分封制绝对不行。顾炎武还指出郡县制的弊端是皇权过分专制。(4分)
7、解析: 本题围绕科举制度选取材料。第(1)问应结合材料指出唐朝科举取士考查士人的几个方面。第(2)问要求概括社会风气和社会观念。第(3)问应从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方面作答。第(4)问应综合评价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 (1)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能力;对时事的分析解决能力。(4分)
(2)风气:重视读书和教育,重视文化。观念:读书高贵,读书是进身之阶,读书可以改变命运。(6分)
(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4分)
(4)科举制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官吏,提高官员素质;科举制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科举制具有公平性,有利于调节社会秩序;科举制也有局限性。(6分)
第二单元
一、选择题
1、解析: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因作战失利受到惩罚,结合柏拉图的言语,可知反映的是C项,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答案:C
2、解析:注意题干的问题是“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从材料出发,①②③都能从材料看出,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不符合材料。
答案:A
3、解析:以所学知识为依托,准确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体现了罗马法严密的诉讼程序,故可直接选择A项。材料中严密的法律诉讼程序与习惯法相比是重大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出法律至上,故C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奴隶为公民所有,本身就体现出不平等,所以D项错误。
答案:A
4、解析:A选项与题干中的“当事人若不向法庭起诉,法庭即不予受理”不符;C选项与题干中的“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不符;D选项与“法官审判应重证据”不符,C、D两项的表述都过于绝对。
答案:B
5、解析:在罗马帝国时期,奴隶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受法律保护,因此
12345678下一页此,不可能出现C项的场景。
答案:C
二、材料解析题
6、解析:本题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特点、意义及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差别的考查。第(1)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的难度在于“理解”,“狭隘”就是指消极影响,“充实”就是指积极影响;第(3)问的解答需要结合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
答案:(1)特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或轮流执政),真正享受民主的人是少数。
(2)禁行: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和妇女等。
理解:狭隘——指雅典的民主政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是占居民比例9%的公民群体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最充实——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责任感,体现人民主权,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和热情被充分调动。
(3)不同:古希腊的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古希腊的民主局限于城邦公民,近代西方民主在资产阶级范围内不断扩大;古希腊采取抽签、轮流坐庄、民主选举等参政方式,近代西方是选举和议会立法。
7、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罗马法的内容,涉及其原则、内容和对后世的影响等。第(1)、(3)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整合、分析归纳后回答即可;第(2)问对照两段材料,不难找出两者矛盾之处。
答案:(1)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2)有。材料一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材料二中有些规定违背了这一原则,如第八表、第十一表不能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影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一些诉讼原则源于罗马法。
第三单元
一、选择题
1、解析:英国议会是本国权力的中心,美国权力的中心是总统,英国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组成政府,而美国政府是由总统任命组成,A、C选项错误;D选项只符合英国;英国议员和美国国会议员都经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这是代议制的特点,B选项正确。
答案:B
2、解析:本题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展开,要求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利用材料提供的历史信息。解答时首先明确题目问题所指:英国政体的本质特征。材料提及的王位继承问题只是现象,故B项排除;材料讨论的是王位继承问题而非政权的过渡,故A项错误;C项显然不是本质特征,也排除。材料表明,最终是议会以立法的形式解决了王位继承问题,充分体现了英国议会主权至上的政体特点,故D项是本质特征。
答案:D
3、解析:“一票共和”反映出当时法国共和派优势不是十分明显,还面临着君主派、立宪派等复辟势力的威胁。
答案:B
4、解析:A、B、D三项都反映出德意志的代议制具有明显的专制残余,能够证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德国议会是立法机构,具有立法权。
答案:C
5、解析:国家最高权力是皇帝,首相只对皇帝负责。 D.项题目中没有显示。
答案:B
二、材料解析题
6、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材料是对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考查,结合材料内容及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答案:(1)《权利法案》。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共和制。(或共和政体)
(3)规定了黑人的公民权;美国公民权利不可剥夺。说明:美国民主政治在曲折中不断发展;美国联邦宪法的至上性等。(言之有理即可)
(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区别:国王的权力不同,英王“统而不治”,德意志皇帝是实际的国家首脑;德意志帝国内阁对皇帝负责,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的权力不同,德意志帝国议会权力很小。
7、解析:本题注重考查分析历史教材和处理历史材料,并概括、叙述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从古代和近代两方面归纳对其影响。第(2)问,只需要提炼材料观点即可。第(3)问,结合材料注意从宪法对国家和个人的有关内容归纳。第(4)问,结合四段材料,从宪法的来源、制定者的构成、发展等方面加以归纳。
答案:(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古罗马的法律;英国的《权利法案》。
(2)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等学说;借鉴了英国普通法传统;以1776年《独立宣言》为基础。
(3)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4)①广泛借鉴人类民主政治史的优秀成果,来源广;②由社会精英们参与制定;③开始并不完善,用于解决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后不断
12345678下一页修改补充完善。
第四单元
一、选择题
1、解析:有材料判断,该起义是义和团运动,所以答案应该是1898年。
答案:C
2、解析: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该画意在讽刺抨击侵略。
答案:B
3、解析:据题意很容易排除A项;结合题干的时间“1913年”,此时中华民国已经建立,“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据老农“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等信息,易看出是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而非表达农民阶级对辛亥革命不支持,故排除D项,选C。
答案:C
4、解析:该题考察的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政体,“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临时政府建立的是共和政体。
答案:A
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史料的能力。“欲加外货进口之税”涉及的是关税主权,“欲管外国流寓之人”涉及的是司法主权,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
6、解析:本题以一份“和约”入手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评价能力。难度中等。第(1)问根据“和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归纳。第(3)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和约”的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它的消极方面。
答案:(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
其他答案:顺序颠倒或写其他条约。
(2)正义的要求
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
答案l: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和约”内容。
·日本照乾隆时例入贡
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如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和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和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和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和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和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和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和约”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态。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意义、失败原因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以及由此所造成的资产阶级的阶级特点来分析。
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武昌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基础;辛亥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五四运动爆发提供阶级基础。
(4)不矛盾。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
12345678下一页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第五单元
一、选择题
1、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有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和依据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1917年11月8日”这一时间信息,可初步判断这一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它是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故材料中的“广义派”指布尔什维克党,“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答案:D
2、解析:A以俄国十月革命为标志;B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期;C开始于工业革命期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尝试,故选D。
答案:D
3、解析:根据“中国领土”“军事演习”“宛平”“日军”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一系列质问针对的是七七事变。
答案:C
4、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意在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从材料“驱除仇寇,复神京”等字眼来看,校歌反映了抗击外来侵略的强烈呼声;从所给的四个选项来判断,只有1937~1945年这一阶段的时代特征符合校歌的历史背景。
答案:D
5、解析: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二战的东方主战场,材料中“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等信息,表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
答案:D
二、材料解析题
6、答案要点:
(1)背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弊端也日益显露;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表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思想成果,特别批判继承了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并深入工人群众,总结工人运动经验教训。
历史使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核心内容: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大力发展生产力。
(2)《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系统完善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明了斗争的目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革命的基本力量——无产阶级,实现目标的手段——暴力革命,革命的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所以说《共产党宣言》成为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3)论点:否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主张对资本主义以和平的方式加以改造,使其进入社会主义。实质: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
(4)法国:1871年建立巴黎公社,是实践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1917年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同的革命道路:俄国走的是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中心论道路;中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5)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的基本史实。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阅读理解分析提炼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主要是找理由从政治、军事两方面说明观点,考查对抗日战争的整体把握。第(2)问要分析材料中的话错在哪里。第(3)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中国胜利的原因。第(4)问从民间和政府两个角度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注意时间概念,1954年12月。
2、【答案】B
【解析】A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所以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
3、【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也就是说社会主
12345678下一页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答案】C
【解析】面对祖国与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国共双方的态度是一致的,说明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答案】C
【解析】该题考察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6、(10分)①社会制度:材料一是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二是社会主义制度;组织原则:材料一是三权分立,材料二是民主集中制。(3分)②材料一:资产阶级具有软弱、妥协性,辛亥革命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材料二:新中国成立(或民族独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实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4分)(言之有理即可)。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1分)④依据:网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普及,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反映民意,加强民主监督,有助于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2分)
7、(12分) ①两岸民族认同感的亲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发展优势可以互补;台湾地区与美国经济联系的逐渐减弱。(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②意义:方便了两岸人们的生活;促进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有利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③政策:维持现状(或不独不统)。(1分)说明:两党制定政策都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中的重要性;当前美国遭遇经济危机,需要中国共同应对危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④表达他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热爱祖国的情感,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1分)表现: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海基会和海协会商谈达成九二共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2分)(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⑤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2分,答对2点即可得2分)
第七单元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强调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
2、【答案】 B
【解析】考察时间,20世纪80年代末。
3、【答案】C
【解析】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A项错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项错误;竞争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D项“消除”说法错误。中美关系“总体上保持了积极、稳步的发展态势”正是求同存异的结果,说明化解国家间的矛盾有利于国际关系健康发展。
4、【答案】D
【解析】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第一次大国会议,体现了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开始发挥。走出去,意在指积极在国际事物中发挥作用。
5、【答案】 C
【解析】解析: 中国在安理会投票中的立场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与地区和平的中坚力量,也说明中国在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是指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使用非武力方式帮助冲突各方、维持和平、恢复和平并最终实现和平的一种行动。维和行动主要有两种形式:军事观察团和维持和平部队,中国在联合国投反对票显然不属于两种形式中的任何一种。
二、材料解析题
6.答案:(1)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 开始实行对苏“冷战”政策。 谋取世界霸权。
(2)实行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组建华约组织(答情报局、经互会也可得分)。两极格局形成。
(3)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出现多极化趋势。
(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对社会主义和发展中国家依然构成威胁,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7(1)近代中国是屈辱的外交;困境: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基本方针。
(2)主要原因:在对苏争霸中美国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主要障碍:台湾问题。来源:互联网、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
(3)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突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意义:终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
12345678下一页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4)不结盟政策;依据:既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在中美关系上,中国坚持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原则上发展中美友好关系,中国要在科技、教育、文化上与美国友好交流,在经贸合作上互惠双赢,在反恐安全上互相配合。但在国家统一和反对单极霸权斗争上决不妥协。
在联合国关系上,积极支持联合国改革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战争与和平
一战与凡华体系
C
A
C
B
C
1、(1)(明确人物,点明会议性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2)(思考美国在一战期间的经济行为和一战后的经济地位)一战前期,美国以“中立”为名,向交战双方出售战略物资和提供贷款。使美国大发横财,战后成为债权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3)(主张及实施,揭示其瓜分实质)材料一提出“要会凭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管理世界”,材料三中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就是材料一主张的实施。没有。如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交给日本,践踏了中国主权。
(4)(从国联会员国的投票权规定来看)《国联盟约》和国联就是巴黎和会根据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计划通过和建立的。英法,特别是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以控制国联。
(5)(威尔逊的企图受到英法的抵制)一战中威尔逊就表达了美国要领导世界的野心。战后,他带着 “十四点”和平计划参加巴黎和会,但在英国劳合•乔治和法国克里孟梭等欧洲领导人的坚持下,和会通过的《国联盟约》使美国领导世界的野心不能实现,因此美国参议院没有批准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也拒绝参加国联,这是威尔逊外交的失败,因而也是他个人的悲剧。
2、(1)特点: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 基本矛盾:法德矛盾;德奥矛盾;英德矛盾。
(2)变化: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 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国家利益为转移。
(3)特点:①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②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③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4)不利条件:腹背受敌,两线作战。 影响: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二战与雅尔塔体系
C
B
B
B
D
1、(1)英国请求中国求援;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2)中国在印、滇、缅战场和国内战场坚持抗日,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发表《开罗宣言》。日本所窃取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3)战时合作,消灭法西斯;战后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创建联合国
(4)各国政府和人民同心协力,密切合作,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2、(1)美国和苏联冷战对峙;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美国企图称霸世界;西欧国力衰退,依附于美国;朝
鲜内战爆发。(4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点即得满分。)
(2)变化:由依附美国与苏联对抗,到不接受美国强权政治、单边主义(2分)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加
强;美国国际影响力减弱;西欧国家国际地提 高;伊拉克战争严重损害了西欧主要国家的利益。(每点1
分,共4分)
战后局部战争与争取和平的努力
D
B
A
B
B
1、(1)朝鲜战争或越南战争;印巴战争或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或伊拉克战争。?
(2)中东战争。中东地区历史上民族与宗教矛盾复杂,纠纷与冲突频发;中东地区战略地位重要,石油
资源丰富,大国、强国插手中东事务;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因宗教信仰、领土纠纷和重要文化遗产归属等问题引发一系列矛盾;二战后联合国大会关于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领土的划分引起了阿拉伯人的强烈不满。?
(3)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局部战争给人类发展带来巨大灾难、破坏和威胁;应努力制止非正
义战争,积极采取和平手段解决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矛盾,维护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2、(1)影响:美国控制和操纵联合国。(2分) 方式:通过控制联合国大多数选票以施加影响。(2分)
(2)变化:联合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讲坛,美
12345678下一页国已无法操纵联合国。(2分)
(3)作用:以集体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2分)关系:联合国由于摆脱了个别大国的操纵,因而也就能更好地体现联合国的宗旨,在世界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2分)
民主思想与实践
(一)【参考答案】
1.C思路分析:考查识记能力。
2.C思路分析:在启蒙运动中,卢梭发出了要求民主的最强音。
3.D思路分析:从四个文献的内容看,①②③④都符合题干要求。
4.A 思路分析:从题干材料的内容看,这反映了内阁对议会负责。
5.D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的原则和内容,据原则可知《法典》不仅没有摧毁法国小农土地所有制,而且使新建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6. 6.(1)思想自由,行动守法;自由、平等和生命安全是人不何侵犯的权力。
(2)主张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果实,享用果实,是对劳动的尊重,是进步的;但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主张能保障了私人的财产权,但对一无所有靠劳动生存的人们是很不利的。
(3)合理的政体也可能腐化,其结果是导致专制;所谓专制就是滥用权力,实行压迫;三权分立;三权分立的思想,体现的政府机构分权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可以有效的防止政府专制,确保民主,保障人们的自由。
7. (1) 主要内容:帝王和重要人物的传记
思想影响:中国封建正统史观、西方近代进化史观
(2)摆脱神学束缚,关注现实,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潮
(3)第一种分法:以阶级斗争为标准分期。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世界近代史开端;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世界现代史开端。
第二种分法:以世界经济社会形态(或现代化史观)为分期的标准。以新航路的开辟人类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为世界近代史开端;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4) 历史本身具有客观性,但同时也包含了人们对历史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认识
(二)
【参考答案】
1.A思路分析: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要从时间上,二是从内容上。
2.A思路分析:①②③④都属于启蒙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都起了动员作用。
3.D思路分析:①②③④属于《联邦宪法》的内容,这部宪法典型地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4.C思路分析:_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不断取得成就,促使代议制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不断完善,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
5.C思路分析:从题干材料内容分析。
6. (1)体现:自由、平等、安全是天赋人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2)三权分立。
(3)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确立了法律规范;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7. (1)“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2)“主权在民”的原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3)材料一本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材料二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三)
【参考答案】
l.A思路分析:④中“少数”不符合史实。
2.C思路分析:洋务运动就是以“中体西用”为思想纲领的;清末新政,在最初几年间也是以“中体西用”为主旨的。
3.A 思路分析:由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沉重,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由浅人深"地学习。
4.A 思路分析: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推翻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帝制,但与真正的民主共和相去甚远,所以基本实现民主共和是错误的。
5.B 思路分析:A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B、C、D三项中,B项 最符合题干中的“政权”
6. (1)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良;推动了英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2)降低了选民与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3)光荣革命后,土地贵族操纵着议会选举权;高额的财产资格限制;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4)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生产力未发展到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
(5)认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斗
12345678下一页争推动了民主化进程;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应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7. (1)时代特征: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不断进行斗争,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2)七月革命;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推翻波旁王朝,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七月王朝;原因: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不得人心;法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强烈。
(3)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理解:宣言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发展,成为资产阶级的斗争武器,彻底宣告了“旧制度的死亡”。同时宣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权”、“民主”和“法治”的核心原则,促进法国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成为“新制度的诞生证书”。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