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30 13:10
韩毓海教授的《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中信出版社)一书,首先吸引我并让人很容易记住的,是书扉页上的那首充满政治哲理又极具诗意的新体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卷帙浩繁的图书资源裹挟下,有学者曾说,一部20万字的书,若有100字能让人记住,就是一本值得眷恋和留存的书。而韩教授这部27万字的作品带给我的,是一个周期漫长的阅读盛宴。作者以哲理的、情怀的、文学的、美学的叙述,引领我走进一代伟人的精神世界,去感悟他的笑容与浩叹、悲怆与激越、思想与风范。
时代需要有温度的理论。毛泽东思想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源自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深刻感知和对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深切体验。从大历史的角度解读毛泽东的思想遗产、从大时代的视角重温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重读毛泽东:从1893到1949》无疑是具有时代温度和金属质感的经典读本。历史学家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分别对应着历史中的结构、局势和事件,其中事件只是闪光的尘埃,而结构才是历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三种时间维度书中的交错呈现和互相印证,让人物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升华步步深入、水到渠成。
放眼中华民族千年史、立足中国当代史来解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该书一落笔就具有足够的历史纵深感。在书中,时空维度上的贯通彰显了韩毓海教授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将中外古今历史打通融合的独特研究视角。创造历史需要顺应大势,而书写历史则需要深谙大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真理之道,而且也为真理传播和大道之行创造了时势。正是真理与时势的结合,使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独立富强。
今天的中国,即便普通的读者,对于毛泽东波澜壮阔的奋斗生涯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不缺乏了解,所亟缺的乃是毛泽东对于中国历史、世界历史那巨人式的总结、洞察、剖析和超越。
重读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目光不能离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新中国成立68年的历史,而只盯着网络上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东西,就会陷入小廉曲谨、自误误人的小聪明。历史反复告诫我们,矫失以为得,则必丧其得。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一本好书的诞生必然有一个较长的工期,而作者必然睿智沉静,有足够的耐性又不缺战略定力。沉浸在书中,在为作者心怀天下、强学博览的学识所折服的同时,心绪更被他情感和理性的深度交融所感染。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理性则是看历史的反光镜、看未来的望远镜。正是基于感性与理性的打通,使他的视野穿透中国,放眼世界,他的思想洞见已经跨过了当下,回溯进历史,展望入未来。作者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深沉的情绪感染力,用时空维度与理性情感的融合贯通,宏大背景与生动细节的互证,为我们展示了最具有本真模样的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也许,当历史的脚步与我们渐行渐远时,回眸一代伟人和他的战友们一同经历的苦难与辉煌,就会发现,一个时代的背影是昨天对今天的嘱托,是过去对未来的昭示,它将指引和校正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和道路。
经世致用,杜绝空论,是我们应当永远保持的良好学风。一个作家能不能在精神和行动上与时代缔结一种深刻关系,决定其作品的气象和格局。一个好作家首先能发现时代的任务,关心共同体的遭遇和命运。为中国读书、为人民服务,这是韩毓海教授笔耕不辍、文章经世的责任担当,通过这部作品,他不仅展示了一名学者之于社会与时代的价值与精神业绩,更将一代伟人毛泽东革命家、思想家、战略家的形象风范展现给世人。
我们筚路蓝缕的先驱和精神导师,是他以思想和实践铸就的不朽华章点燃了后来者的心灵和眼睛。历史没有终结,而今才是迈步从头越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