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30 13:07
【中考真题】
22.题目:以心传递(65分,含书写分5分)
【名师解读】
从2019年《又是一个新起点》,2019年《总有一次惊喜》,2019年《阅读曾让我感动》,2019年《办法总比困难多》,到2019年的《以心传递》,徐州市中考作文连续多年采用一道全命题作文的方式。命题的指导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的生活积累、思考和感悟,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写。
题目中的“传递”,作为生物学术语,它是指神经纤维的兴奋通过突触或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于以后的神经元或肌肉等效应器,传递通常是单方向的。而“传递”的字面意义是指递过去,辗转递送;一个接一个送过去等发生在物与物之间的动作。传递的对象还可以指技艺、信息、精神、思想等虚化无形的内容。传递可以是直接的、显性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隐性的。关键词“心”限定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心”决定写作中要侧重于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而并非单纯的言语和行为,“以心传递”简单地说就是传递一颗“心”。
寄情于人,寓思于事。“传递”离不开写人记事,事件记叙具体与否,人物描写生动与否,决定作文的内容厚薄;“心”的不同理解,关乎作文材料的新旧、思想的高下。比如,公交车上乘客让坐传递爱心,伺候体弱多病的妈妈传递孝心,同学之间互帮互学传递着友爱之心。当然,写自我精神世界的传递,写人世间美好情操、高尚品德等方面的传承,写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甚至抒写人融于自然,托物寓意,让自然传递人之情思等,都会擦亮阅卷老师的眼睛。
如若写议论性文章,要给“心”以明确的定位,再用事实或道理论证为何要“以心传递”,怎样“以心传递”等方面的内容。结构安排或并列论证,或递进论证,材料新,现实性强,文章就能进入更高的一个档次。
以心传递
徐州一考生
微雨江南,独自漫步在冗长的雨巷,袅袅茶香沿着墨色古道悄悄绽放,慢慢漾开,与流水一起潺潺了我悠长的情思,静静地以心传递我以一份墨色的感怀。
临窗而坐,望着连绵的雨线划过狭长的窄巷。一颗烦闷孤寂的心却无处安放,点上一杯“杭白菊”,喑哑的声音如刀鞘中抽出的寒冷使我不禁一阵寒冷,老人自黑暗中走出,穿着烟灰色的对襟褂子低头取茶叶。我不由得背过脸去,亦不去理会,只是静望窗外。
老人端着茶具徐徐走来,将其铺陈开来,红木制成的木勺舀上茶叶放进盖碗,用沸水浸过,水汽携带茶香袅袅上升。我一时来了兴趣,微微侧目,凝望。几片茶叶在碧绿澄澈的液体中舒展,旋转,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间,芽影水光,交相辉映,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眸色深柔,一时心中漾起了丝丝缕缕温暖,老人郑重的神情,不苟的神色仿佛也一丝丝地融化在这茶香中,静静传递。
我凝眸深思,老人见此不禁问道:“孩子,你可懂茶?”我摇摇头。“这杭白菊,其浓淡、深浅、甘苦皆有所讲究,”我若有所思。“但更重要的是茶者凝心聚神,将心中的澄澈、温暖融入这香茗,以心传递心中的淡泊宁静啊!”我的心中一时涌起万般的感喟。
看惯了尘世中人们对名利无休止的追逐,老人的淡然与超脱将我心中的阴霾驱散,以心传递于我一份宁静,茶叶起落浮沉,茶香这才浸润了整间屋子。茶香中,一颗浮躁之心也渐渐平静,返璞归真。我举杯啜饮,茶虽凉,而意犹存。仿佛绵长的岁月在不经意间被小心埋葬,却又露出了最纯的真意。心中的感怀有茶香交融,仿佛心底的那一尺情愫被阳光划开??暖暖的感觉。
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失掉了颜色,有的只是老人和他的茶。老人叹念:“须忘人间之灼色,品茶中之空明,惟万籁之俱寂,方能在茶香中品味茶之醇和甘香!”窗外的雨线划过狭窄的幽巷,荒芜了城市的道路,江南氤氲的暮色小心阻挡着市廛的红尘,老人以心传递的宁静与超脱让我邂逅一份别样的温情。
正所谓: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老人以心传递的宁静洗涤了我心中之浮躁,于是踽踽独行,无畏前行,正如那淡茶,温暖却不外露,香满人心,足矣。
得分点:
这篇颇有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味道。一颗烦闷孤寂之心,如何变得宁静、淡定,抑或温暖?开头近似特写镜头很有诗意,更吸引人阅读。在微雨的江南,在袅袅茶香的茶馆,一位“穿着烟灰色的对襟褂子”的老者,在其泡茶、煮茶、谈茶的言谈举止中,以心传递着茶道,茶文化。最后,茶香驱散了“我”心中的阴霾,让“我”与宁静和超脱邂逅,温暖满怀,香满人心。作者的语言老成,饱含感情,充满哲理,人物语言如“这白菊,其浓淡、深浅、甘苦皆有所讲究,”等符合人物身份和年龄特征。结尾引用名言“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点题又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读来给人以大气、厚重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