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22 15:55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2.胡适在1923年写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描述:“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民报》,一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共和时代
C.民主科学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3.1936年,毛泽东回忆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时,就开始读这个杂志(指《青年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青年杂志》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它宣扬( )
A.民主、科学 B.自强求富
C.变法图强 D.三民主义
4.梁启超曾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这句话揭示了( )
A.维新派主张建立共和国
B.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D.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5.“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五曰,务去滥调套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
A.胡适 B.梁启超
C.李大钊 D.陈独秀
6.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
A.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
B.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C.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6年,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指出:“中国欲求生存,必须抛弃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他号召人们积极干预政治,认为要真正实现民主政治,必须依靠全国大多数人民的政治觉悟,自居于国家主人的地位,不要把实现民主共和的希望寄托在“善良政府、贤人政治”上面。
材料二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对文学改革从形式到内容提出了许多意见,主张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把反对文言文和封建文学同政治革命联系起来,竖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
(1)那些年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会刊登在哪一本杂志中?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本杂志创办的背景。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陈独秀、胡适发表的文章与哪一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出该历史事件的内容。
(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故选B项。
2.C 解析: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故选择C项。
3.A 解析: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故选择A项。
4.B 解析:题干中的“文化”“旧心理”以及“全人格的觉醒”等,是对旧思想的摒弃、对新思想的要求与渴望,而新文化运动就是这样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选择B项。
5.A 解析: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等,与题干相符,故选择A项。
6.B 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故选择B项。
7.(1)《新青年》(《青年杂志》)。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2)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