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20 12:39
2019-2019学年福建省普通高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0分)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C.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自由水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
2.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仁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
C.失去细胞核,细胞寿命将会缩短
D.大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核孔
3.丽藻细胞液中K+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而生活在同一片水域的轮藻仅高63倍.对两种藻类细胞积累K+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B.吸收K+的过程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K+积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基础的差异
D.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无关
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酶水解的产物都是氨基酸
B.酶为生化反应提供了活化能
C.不同的细胞可能含有同一种酶
D.酶只能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
A.用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施用2,4?D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C.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
D.用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
6.处于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比是1:2: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A.核仁解体 B.染色体移向两极
C.细胞板形成 D.出现新的核膜
7.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基因的表达都需要RNA的参与
C.体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8.下列育种目标与采取的育种方式相匹配的是( )
选项 育种目标 育种方式
A 集中亲本优良性状 诱变育种
B 将不同物种的性状结合在一起 单倍体育种
C 产生出新的性状 杂交育种
D 使营养器官增大 多倍体育种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多
11.学习小组选用苏丹Ⅲ染液,使用显微镜检测和观察花生子叶中的脂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B.步骤:切取子叶薄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
C.现象:花生子叶细胞中有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D.结论:脂肪是花生子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2.下列有关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细胞质基质在缺氧条件下才能产生ATP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D.ATP中的能量可能来源于光能,但不可能转化为光能
13.下列以洋葱为材料进行的实验,不合理的是( )
A.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C.用洋葱根尖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存在状态
D.用洋葱鳞片叶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
A.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B.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D.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1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16.如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②的转录模板
B.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1个肽键
C.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3′向5′方向移动
D.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17.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2出现四种性状类型,数量比为9:3:3:1.产生上述结果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
A.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均为1:1:1:1
B.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1:1
D.F2的个体数量足够多
18.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B.原发性高血压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C.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其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21三体综合征患儿双亲不发病,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19.由于控制某种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该酶的一个赖氨酸被一个精氨酸所取代,导致酶的活性下降,这种改变是由( )
A.DNA中碱基对的增添引起 B.DNA中碱基对的替换引起
C.mRNA中碱基的缺失引起 D.染色体片段的移接引起
2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21.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起( )
A.恶性肿瘤 B.过敏反应
C.免疫排斥 D.系统性红斑狼疮
22.?如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A.a与b B.c与d C.a与e D.c与e
23.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B.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
C.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24.用不同药物作用于某种突触,能阻断信息传递的是( )
A.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 B.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C.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 D.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
25.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有性生殖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中的( )
亲本性原细胞 初级性母细胞 次级性母细胞 配子 F1.
A.① B.② C.③ D.④
26.某单链RNA病毒含有1000个核苷酸,其中A=250、C=260、G=300、U=190.若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量为( )
A.380 B.440 C.500 D.880
2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尿病人尿液中的糖,用班氏试剂检测结果呈蓝色沉淀
B.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
C.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和精子成熟
D.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酵母提取液后,不可能产生CO2
28.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29.玉米籽粒的颜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BC的籽粒有色,其余基因型的籽粒均为无色.现以一株有色籽粒玉米植株X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植株X的基因型为( )
父本 母本 F1
有色籽粒 无色籽粒
有色籽粒玉米植株X AAbbcc 50% 50%
aaBBcc 50% 50%
aabbCC 25% 75%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30.如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病的遗传图解,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在机体局部发炎时,由发炎部位细胞发出信号,使该处的毛细血管壁细胞表达其膜上的P选择蛋白(一种跨膜蛋白),血浆中的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识别、粘附并移出血管(如下图①②③),最后进入感染部位的组织中,吞噬病原体.据图分析回答: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有 和蛋白质.
(2)在毛细血管壁细胞中,合成P选择蛋白的细胞器是 .
(3)①②③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
(4)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能够识别,是因为白细胞膜上的 与P选择蛋白的相互识别作用.
(5)白细胞在感染部位吞噬并消灭病原体的过程属于 免疫.
32.某科研小组研究LSV病毒对百合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其中气孔导度描述的是气孔开放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色素量的比值 气孔导度的比值 净光合速率的比值
叶绿素a 叶绿素b
LSV侵染的百合/健康百合 71.4% 66.7% 75% 66.7%
(1)叶绿素存在于叶绿体的 上,可用 试剂提取.
(2)净光合速率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 的变化来计算.实验结果表明,LSV侵染的百合比健康百合净光合速率低.据表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角度分析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是① ;
② .
(3)为了进一步探究LSV对百合细胞呼吸是否有影响,请补充完成以下的实验思路:将健康百合与LSV侵染的百合分别置于相同体积的密闭装置中, .
33.冬末春初,季节交替,人体易患感冒.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中的 中枢兴奋,下丘脑就会分泌 激素,促进垂体释放相关激素,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机体产热量.该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 调节.
(2)感冒时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刺激黏膜上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脑干的神经中枢,引起咳嗽反射,这属于 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接受刺激,细胞膜对 的通透性增大,产生兴奋,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 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
(3)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若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入机体,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能预防所有流感,原因是 .
34.如图1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可用 进行染色.
(2)甲图细胞正处于中期,若继续分裂将进入后期.请在答题卡坐标图2中,画出中期和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3)乙图细胞名称为 ,若继续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组成为 .
(4)若乙图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B的异常精子,原因是 .
35.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实验研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让它与正常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是红眼果蝇,这表明 是显性性状;
(2)摩尔根让F1中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结果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这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 定律.
(3)F2红眼果蝇中有雌雄个体,而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可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有纯种的红眼雌、雄果蝇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请从中选择亲本,只做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果蝇的眼色基因与X、Y染色体的关系.
杂交实验:
结果预期:
若子代中 ,说明在X、Y染色体上都存在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若子代中 ,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2019-2019学年福建省普通高中高三(上)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0分)
1.下列关于细胞内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C.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D.自由水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
【考点】糖类的作用;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
【专题】正推法;蛋白质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糖类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分析】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有机物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包括水和无机盐,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其中糖类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解答】 解:A、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正确;
B、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结构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多样,B正确;
C、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C错误;
D、细胞中的水包括自由水和结合水,自由水是细胞内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组成细胞内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识,考生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和作用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仁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变小
C.失去细胞核,细胞寿命将会缩短
D.大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核孔
【考点】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专题】正推法;细胞核.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
(1)结构:核膜是双层膜,外膜上附有许多核糖体,常与内质网相连;其上有核孔,是核质之间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通道;在代谢旺盛的细胞中,核孔的数目较多.
(2)化学成分:主要是脂质分子和蛋白质分子.
(3)功能:起屏障作用,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仁有规律地消失和重建.
3、染色质: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
【解答】解:A、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信息库,A错误;
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B错误;
C、失去细胞核,细胞寿命将会缩短,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寿命很短,C正确;
D、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该过程不是跨膜运输,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核的结构,掌握各结构的功能,通过能联系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等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3.丽藻细胞液中K+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而生活在同一片水域的轮藻仅高63倍.对两种藻类细胞积累K+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
B.吸收K+的过程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C.K+积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基础的差异
D.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无关
【考点】主动运输的原理和意义.
【专题】信息转化法;物质跨膜运输.
【分析】主动运输:
1、特点:(1)逆浓度梯度运输;(2)需载体蛋白的协助;(3)需消耗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
2、影响因素:
(1)载体: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
①不同物种的运输载体不同,不同生物膜上的载体的种类和数目不同.
②载体具有饱和性: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已经达到饱和时,细胞吸收该载体的物质的速度不再随物质浓度增大而增大.
(2)能量:凡是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如图.
(3)温度:温度可影响有关酶的活性和生物膜的流动性,因而影响物质运输速率.低温会使物质跨膜运输速率下降.
【解答】解:A、K+的积累保证了细胞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A正确;
B、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都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B正确;
C、这两种藻类K+积累量的差异取决于它们遗传基础的差异,C正确;
D、这两种藻类吸收K+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而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因此K+吸收速率与池水中的溶解氧的浓度有关,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酶水解的产物都是氨基酸
B.酶为生化反应提供了活化能
C.不同的细胞可能含有同一种酶
D.酶只能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
【专题】正推法;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无机催化剂)、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的进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在最适条件下,酶的催化活性是最高的,低温可以抑制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可以逐渐恢复,高温、过酸、过碱可以使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酶永久性的失活),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的酶是RNA,RNA水解的产物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但是不会提供能量,B错误;
C、不用的细胞可能含有同一种酶,比如有氧呼吸有关的酶,C正确;
D、酶可以在细胞外发挥作用,如消化酶,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酶的概念以及酶的特性,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不合理的是( )
A.用脱落酸处理休眠的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施用2,4?D除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杂草
C.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获得无子番茄
D.用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使纤维长度增加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1、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2、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解除休眠和促进花粉萌发等生理作用.
3、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解答】解:A、脱落酸促进种子休眠,赤霉素解除种子的休眠,A错误;
B、高浓度的2,4?D用来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因为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要强,B正确;
C、生长素促进果实的发育,用生长素处理未授粉的雌蕊,(由于没有授粉,故不能产生种子),可以获得无子番茄,C正确;
D、赤霉素有促进茎的伸长,则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芦苇的纤维长度,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6.处于正常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上DNA分子数的比是1:2:2,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 )
A.核仁解体 B.染色体移向两极
C.细胞板形成 D.出现新的核膜
【考点】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专题】正推法;有丝分裂.
【分析】有丝分裂过程:
(1)间期: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解体,核膜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缍丝,形成纺缍体.(记忆口诀:膜仁消失显两体).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两侧都有纺缍丝附着,并牵引染色体运动,使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这个时期是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同时注意赤道板并不是一个具体结构,是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记忆口诀:形数清晰赤道齐).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记忆口诀:点裂数增均两极).
(5)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缍体消失,出现新的核膜和核仁,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一个细胞分成二个子细胞.(记忆口诀:两消两现重开始).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1:2:2时,说明染色体已复制完成,而着丝点没有分裂,所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
【解答】解:A、核仁解体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此时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1:2:2,A正确;
B、染色体移向两极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之间的比例为2:0:2,B错误;
C、细胞板形成只发生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C错误;
D、出现新的核膜发生在有丝分裂末期,此时着丝点已分裂,不存在染色单体,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都在染色体上
B.基因的表达都需要RNA的参与
C.体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D.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DNA的关系.
【专题】正推法;基因.
【分析】1、基因的表达即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基因是通过控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控制蛋白质合成的.整个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主要阶段.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分布.
【解答】解:A、人类细胞中,基因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在线粒体中也存在少量基因,A错误;
B、基因表达是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都需要RNA的参与,B正确;
C、人类成熟的红细胞中不存在基因,C错误;
D、人类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及分布;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等知识,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育种目标与采取的育种方式相匹配的是( )
选项 育种目标 育种方式
A 集中亲本优良性状 诱变育种
B 将不同物种的性状结合在一起 单倍体育种
C 产生出新的性状 杂交育种
D 使营养器官增大 多倍体育种
A.A B.B C.C D.D
【考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专题】正推法;育种.
【分析】几种常考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2)杂交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优
点 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可集中于同一个体上 提高变异频率,出现新性状,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营养器官增大、提高产量与营养成分
缺
点 时间长,需要及时发现优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需要处理大量实验材料,具有不确定性 技术复杂,成本高 技术复杂,且需要与杂交育种配合;在动物中难以实现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解答】解:A、杂交育种能集中亲本的优良性状,A错误;
B、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B错误;
C、诱变育种能产生新的性状,C错误;
D、多倍体育种可培育出多倍体,而多倍体的营养器官较大,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变异及其应用,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育种方法的原理、方法、优点、缺点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D.捕食者 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
【考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专题】正推法;生物的进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解答】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突变是否有利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能适应环境的突变属于有利突变,不能适应环境的突变为有害突变,C正确;
D、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不一定是有害无益的,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老年、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不仅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内容,还要求考生理解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准 确判断,特别是D选项,还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多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内环境中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
B、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正确;
C、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C错误;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中的少,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解题的关键.
11.学习小组选用苏丹Ⅲ染液,使用显微镜检测和观察花生子叶中的脂肪,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B.步骤:切取子叶薄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
C.现象:花生子叶细胞中有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
D.结论:脂肪是花生子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
【专题】鉴定类实验;糖类 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分析】脂肪的鉴定流程:
1、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
制片:
↓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含有单层细胞理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解答】解:A、脂肪鉴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A正确;
B、实验步骤:切取子叶薄片→苏丹Ⅲ染液染色→洗去浮色→制片→观察,B正确;
C、现象:花生子叶细胞中有被染成橘黄色的颗粒,C正确;
D、结论:花生子叶细胞中含有脂肪,水是花生子叶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脂肪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2.下列有关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含有三个高能磷酸键
B.细胞质基质在缺氧条件下才能产生ATP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D.ATP中的能量可能来源于光能,但不可能转化为光能
【考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专题】正推法;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分析】ATP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键,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释放其中的能量,供细胞生 命活动需要;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少,依靠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满足细胞对ATP的大量需求;合成ATP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解答】解:A、ATP含有二个高能磷酸键,一个普通磷酸键,A错误;
B、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故在缺氧条件下和有氧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B错误;
C、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细胞内的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C正确;
D、ATP中的能量可能来源于光能,也可能转化为光能,如萤火虫发光,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ATP的结构特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13.下列以洋葱为材料进行的实验,不合理的是( )
A.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B.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C.用洋葱根尖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存在状态
D.用洋葱鳞片叶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
【考点】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专题】观察类实验;细胞器.
【分析】洋葱作为实验材料:
(1)紫色洋葱的叶片分两种:
①管状叶,绿色,这种叶片可用于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②鳞片叶,其内外表皮都由一层细胞构成,适于显微镜观察.
A、外表皮紫色,适于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B、内表皮浅色,适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状况.
(2)根尖分生区是观察有丝分裂的最佳材料,一是色浅,无其他色素干扰;二是此处细胞处于分裂周期中,能找到进行分裂的细胞.
【解答】解: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色,可用于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A正确;
B、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的大液泡,可用于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B正确;
C、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分裂能力旺盛,因此可用洋葱根尖观察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存在状态,C正确;
D、洋葱鳞片叶中不存在叶绿体,不能用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结构,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观察细胞中DNA和RNA分布实验、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14.下列叙述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学观点的是( )
A.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
B.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C.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
D.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
【专题】正推法;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分析】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①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越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越弱;②细胞核所能控制的范围是有限的(即核质比).
卵细胞体积较大,但相对表面积较小,不利于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解答】解:A、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有利于水分的吸收,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A错误;
B、内质网膜可与核膜、细胞膜相连,有利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错误;
C、神经元的突触小体内含有较多线粒体,可以为神经递质的释放提供能量,因此有利于神经递质的释放,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C错误;
D、卵细胞体积较大,则相对表面积小,因此不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不符合“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只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
B.基因重组只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D.体细胞发生的基因突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考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征.
【专题】正推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
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Ⅰ后期);②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减Ⅰ前期).
【解答】解:A、原核细胞中也会发生基因突变,但是原核细胞的分裂不存在间期,A错误;
B、基因重组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错误;
C、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C正确;
D、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一般不遗传给后代,但是植物可以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征及意义,识记基因重组的两种类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6.如图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DNA,其双链均可作为②的转录模板
B.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含有n?1个肽键
C.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3′向5′方向移动
D.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
【考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专题】模式 图;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基因表达过程的示意图,其中①是DNA分子,作为转录的模板;②是mRNA分子,作为翻译的模板;③是核糖体, 是翻译的场所;④为tRNA分子,能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解答】解:A、①是DNA,其一条链作为②的转录模板,A错误;
B、②上有n个碱基,则新形成的肽链最多含有 ?1个肽键,B错误;
C、③是核糖体,翻译过程将由5′向3′方向移动,C错误;
D、④是tRNA,能识别mRNA上的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F2出现四种性状类型,数量比为9:3:3:1.产生上述结果的必要条件不包括( )
A.雌雄配子各有四种,数量比均为1:1:1:1
B.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C.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为1:1
D.F2的个体数量足够多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的解释是: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其中每一对遗传因子的传递都遵循分离定律.这样,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但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解答】解:A、F1产生雌雄配子各4种,数量比接近1:1:1:1,A正确;
B、雌雄配子在受精作用时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其中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C错误;
D、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子代比例才能接近9:3:3:1,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过程、现象及孟德尔所作出的解释,再准确判断各选项,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
18.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B.原发性高血压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C.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其遗传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D.21三体综合征患儿双亲不发病,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考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专题】正推法;人类遗传病.
【分析】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解答】解:A、调查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A错误;
B、原发性高血压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B正确;
C、线粒体中DNA的遗传属于细胞质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因此线粒体DNA缺陷导致的遗传病,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错误;
D、21三体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没有显隐性之分,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实例;识记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9.由于控制某种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该酶的一个赖氨酸被一个精氨酸所取代,导致酶的活性下降,这种改变是由( )
A.DNA中碱基对的增添引起 B.DNA中碱基对的替换引起
C.mRNA中碱基的缺失引起 D.染色体片段的移接引起
【考点】基因突变的特征.
【专题】信息转化法;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分析】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根据题意可知,“该酶的一个赖氨酸被一个精氨酸所取代”,说明只有一个密码子改变,即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改变所致.
【解答】解:A、DNA中碱基对的增添后,会引起相应的mRNA上突变点后的密码子全部错位,这将导致之后的多个氨基酸顺序改变,A错误;
B、DNA中碱基对的替换将导致该处转录形成的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改变,从而引起该酶的一个赖氨酸被一个精氨酸所取代,导致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酶的活性下降,B正确;
C、题干中提出“控制某种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即基因发生改变,不是mRNA去,C错误;
D、根据题意可知,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而不是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基因突变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干信息确定变异的类型,能够区分基因突变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三者之间的差异,再结合选项进行分析.
20.下列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B.肝脏细胞是胰岛素的靶细胞,肌细胞不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激素的作用特点: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它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以及氧化分解、促进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转化为非糖物质等方式降低血糖.
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而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属于拮抗作用.
【解答】解:A、激素只能调节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参与细胞内的代谢活动,A错误;
B、胰岛素能够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且能够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因此胰岛素的靶细胞可以为全身组织细胞,B错误;
C、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C正确;
D、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它们之间是拮抗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明确激素的作用主要为调节代谢,能够识记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抗利尿激素等的生理作用,再结合选项准确分析.
21.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起( )
A.恶性肿瘤 B.过敏反应
C.免疫排斥 D.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据此答题.
【解答】解:A、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因此,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起恶性肿瘤,A正确;
B、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B错误;
C、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时引起的,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22.?如图所示为对燕麦胚芽鞘进行不同处理的实验,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 )
A.a与b B.c与d C.a与e D.c与e
【考点】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其目标;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专题】观察类实验;植物激素调节.
【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a在尖端下部插入玻璃片,使生长素不能向下运输,所以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图中b在尖端下部插入琼脂片,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左侧光源生长;
图中c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且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d用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
图中e用锡箔纸包在尖端下部,不影响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在单侧光的作用下,胚芽鞘弯向右侧光源生长.
因此,胚芽鞘生长情况相同的一组是c与d,都直立生长.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产生、分布、运输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能够识记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时也是感光部位;明确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能够根据图示处理判断各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并结合选项进行相关判断.
23.吡唑醚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吡唑醚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 )
A.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B.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
C.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
【考点】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专题】信息转化法;细胞器.
【分析】有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C6H12O6 2丙酮酸+4[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20[H]+能量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能量 大量能量
【解答】解:A、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正确;
B、吡唑醚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而线粒体内膜是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有氧呼吸第三阶段能产生大量的ATP,由此可见,吡唑醚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B正确;
C、吡唑醚菌酯对真菌的抗药性进行了选择,因此长期使用吡唑醚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正确;
D、吡唑醚菌酯可用于治理由需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氧呼吸的具体过程及场所,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4.用不同药物作用于某种突触,能阻断信息传递的是( )
A.刺激神经递质的合成 B.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
C.降低神经递质水解酶的活性 D.与神经递质受体的结合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突触易受药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兴奋,但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无影响,所以药物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的结合.
【解答】解:已知用不同药物作用于某种突触,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兴奋,但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无影响,说明该药物不是促使神经递质的分解,而是抑制了突触后膜上受体的功能,使之不能与神经递质结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兴奋的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25.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有性生殖过程,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中的( )
亲本性原细胞 初级性母细胞 次级性母细胞 配子 F1.
A.① B.② C.③ D.④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正推法;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过程;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④表示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后代的过程(受精作用).
【解答】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也就是初级性母细胞形成次级性母细胞的②过程.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有性生殖过程图,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的时期,要求考生掌握有性生殖的概念,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含义;其次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明确它们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再选出正确的答案.
26.某单链RNA病毒含有1000个核苷酸,其中A=250、C=260、G=300、U=190.若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量为( )
A.380 B.440 C.500 D.880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专题】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DNA分子结构和复制.
【分析】RNA为单链,DNA为双链,该病毒RNA逆转录形成双链DNA的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答】解:在逆转录过程中,首先以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在此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和T配对、C和G配对、G和C配对、U和A配对,因此合成的单链中腺嘌呤为190个,胸腺嘧啶250个;
再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双链DNA,另一条链中的腺嘌呤为250个,因此该过程共需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数量=190+250=440个.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DNA分子结构以及逆转录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利用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进行相关计算,属于简单题.
2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糖尿病人尿液中的糖,用班氏试剂检测结果呈蓝色沉淀
B.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
C.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和精子成熟
D.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酵母提取液后,不可能产生CO2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专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尿糖的检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性激素的作用及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等,回顾和梳理相关知识点,认真分析各个选项,即可正确作答.
【解答】解:A、糖尿病人尿液中的糖,用班氏试剂检测结果呈砖红色沉淀,A错误;
B、稀盐酸注入狗的小肠中,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B错误;
C、给雌、雄亲鱼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发育,性腺分泌性激素促进卵和精子成熟,C错误;
D、葡萄糖溶液中加入活酵母提取液后,不能够产生二氧化碳,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课本中的相关现象的实验检测,意在强化学生对教材相关实验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28.为研究动物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脊蛙(剪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1: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脊蛙腹部的皮肤上,蛙出现搔扒反射;实验2:去除脊蛙腹部皮肤,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关于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剪除脑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B.在实验1的搔扒反射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效应器被破坏
D.本实验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专题】实验分析题;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传入神经又叫感觉神经,能把外周的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里.神经中枢在接受传入神经传来的信号后,产生神经冲动并传给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叫运动神经,把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
2、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位于椎管里面,上端连接延髓,两旁发出成对的神经,分布到四肢、体壁和内脏;脊髓里有许多简单反射的中枢;脊髓的结构包括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白质内的神经纤维在脊髓的各部分之间、以及脊髓与脑之间,起着联系作用.
【解答】解:A、搔扒反射的中枢在脊髓,去掉脑的目的是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A正确;
B、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B正确;
C、实验2不出现搔扒反射的原因是感受器被破坏,C错误;
D、实验3:破坏脊蛙的脊髓,重复实验1,蛙不出现搔扒反射,说明搔扒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及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9.玉米籽粒的颜色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基因型为ABC的籽粒有色,其余基因型的籽粒均为无色.现以一株有色籽粒玉米植株X为父本,分别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据表分析植株X的基因型为( )
父本 母本 F1
有色籽粒 无色籽粒
有色籽粒玉米植株X AAbbcc 50% 50%
aaBBcc 50% 50%
aabbCC 25% 75%
A.AaBbCc B.AABbCc C.AaBBCc D.AaBbCC
【考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专题】遗传基本规律计算;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分析】已知有色种子的基因型是A_B_C_,其他均为无色,一株有色籽粒的玉米M的基因型为A_B_C_,则根据各杂交实验的结果可判断相应有色植株的基因型.
【解答】解:①根据有色植株A_B_C_×AAbbcc→50%有色种子(A_B_C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一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②根据有色植株A _B_C_×aaBBcc→50%有色种子(A_B_C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一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③根据有色植株A_B_C_×aabbCC→25%有色种子(A_B_C_),分别考虑每一对基因,应该有两对后代出现显性基因的可能性为50%,其余两对100%出现显性基因,则有色植株的基因型可以是AaBbCC、AaBbCc.
根据上面三个过程的结果可以推知该有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CC.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通过3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培养学生判断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
30.如图是某家族甲、乙两病的遗传图解,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 )
A. B. C. D.
【考点】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专题】遗传系谱图;人类遗传病.
【分析】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乙病男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故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
【解答】解:根据分析,甲病(用A、a表示)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用B、b表示)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于Ⅱ?2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正常,所以Ⅱ?3的基因型为 AaXBY;由于Ⅱ?5为甲病女性患者,而其父母都不患甲病,且Ⅰ?3患乙病,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 AaXBXb.
因此,Ⅱ?3与Ⅱ?4结婚后,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 × × )× = .
故选:A.
【点评】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考的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熟练运用口诀判断甲、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进而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31.在机体局部发炎时,由发炎部位细胞发出信号,使该处的毛细血管壁细胞表达其膜上的P选择蛋白(一种跨膜蛋白),血浆中的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识别、粘附并移出血管(如下图①②③),最后进入感染部位的组织中,吞噬病原体.据图分析回答: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有 脂质(或磷脂) 和蛋白质.
(2 )在毛细血 管壁细胞中,合成P选择蛋白的细胞器是 核糖体 .
(3)①②③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 (一定的)流动性 的结构特点.
(4)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能够识别,是因为白细胞膜上的 糖蛋白和糖脂 与P选择蛋白的相互识别作用.
(5)白细胞在感染部位吞噬并消灭病原体的过程属于 非特异性 免疫.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图文信息类简答题;内环境与稳态.
【分析】分析题图:机体局部发炎时,由发炎部位细胞发出信号,使该处的毛细血管壁细胞表达其膜上的P选择蛋白(一种跨膜蛋白),血浆中的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识别、粘附并移出血管,最后进入感染部位的组织中,吞噬病原体.
【解答】解:(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有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
(2)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3)①②③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4)由图可知,白细胞与毛细血管壁细胞之间能够识别,是因为白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和糖脂与P选择蛋白的相互识别作用.
(5)白细胞在感染部位吞噬并消灭病原体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
(1)脂质(或磷脂)
(2)核糖体
(3)(一定的)流动性
(4)糖蛋白和糖脂
(5)非特异性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免疫调节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2.某科研小组研究LSV病毒对百合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其中气孔导度描述的是气孔开放程度.回答下列问题:
色素量的比值 气孔导度的比值 净光合速率的比值
叶绿素a 叶绿素b
LSV侵染的百合/健康百合 71.4% 66.7% 75% 66.7%
(1)叶绿素存在于 叶绿体的 类囊体薄膜 上,可用 无水乙醇(或无水酒精或丙酮) 试剂提取.
(2)净光合速率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 CO2浓度(O2浓度或有机物的量) 的变化来计算.实验结果表明,LSV侵染的百合比健康百合净光合速率低.据表从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角度分析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是① 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 ;
② 气孔导度下降,CO2吸收减少 .
(3)为了进一步探究LSV对百合细胞呼吸是否有影响,请补充完成以下的实验思路:将健康百合与LSV侵染的百合分别置于相同体积的密闭装置中, 在黑暗(或遮光或无光)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装置中的CO2(或O2或有机物)的量,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区别 .
【考点】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叶绿体结构及色素的分布和作用.
【专题】表格数据类简答题;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分析】据表分析:LSV病毒感染的百合叶绿素的含量、气孔导度和净光合速率都下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光合作用的叶绿素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光合作用的色素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
(2)净光合速率可以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CO2浓度(O2浓度或有机物的量)的变化来表示.表中数据表明LSV侵染的百合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同时气孔导度下降,CO2吸收减少,导致净光合速率低.
(3)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中需要在黑暗(或遮光或无光)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装置中的CO2 (或O2或有机物)的量,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区别.
故答案为:
(1)类囊体薄膜 无水乙醇(或无水酒精或丙酮)
(2)CO2浓度(O2浓度或有机物的量) 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反应产生的ATP和[H]减少 气孔导度下降,CO2吸收减少
(3)在黑暗(或遮光或无光)的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装置中的CO2 (或O2或有机物)的量,计算并比较二者的区别
【点评】本题结合题表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理解与运用,题目难度中等.
33.冬末春初,季节交替,人体易患感冒.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受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中的 体温调节 中枢兴奋,下丘脑就会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或TRH) 激素,促进垂体释放相关激素,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机体产热量.该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 分级 调节.
(2)感冒时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刺激黏膜上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脑干的神经中枢,引起咳嗽反射,这属于 非条件 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接受刺激,细胞膜对 Na+(或钠离子) 的通透性增大,产生兴奋,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 电位差 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
(3)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若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入机体, 记忆(或记忆B) 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 抗体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能预防所有流感,原因是 疫苗(或流感病毒或抗原或抗体)具有特异性 .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免疫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
【分析】1、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反射,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
3、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解答】解:(1)受寒冷刺激时,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或TRH)激素,促进垂体释放相关激素,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增加机体产热量.该过程体现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感冒时呼吸道黏膜的分泌物刺激黏膜上的感受器,产生兴奋传到脑干的神经中枢,引起咳嗽反射,这属于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咳嗽反射过程中,神经纤维接受刺激,细胞膜对 Na+(或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产生兴奋,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
(3)人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若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入机体,记忆(或记忆B)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不能预防所有流感,原因是疫苗(或流感病毒或抗原或抗体)具有特异性.
故答案为:
(1)体温调节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或TRH) 分级
(2)非条件 Na+(或钠离子) 电位差
(3)记忆(或记忆B) 抗体 疫苗(或流感病毒或抗原或抗体)具有特异性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温的调节、动作电位的产生、机体的免疫调节,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
34.如图1为某二倍体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回答:
(1)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可用 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进行染色.
(2)甲图细胞正处于中期,若继续分裂将进入后期.请在答题卡坐标图2中,画出中期和后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3)乙图细胞名称为 初级精母细胞 ,若继续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组成为 AB、aB、Ab、ab .
(4)若乙图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B的异常精子,原因是 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有B基因的两条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移向同一极或不分离) .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细胞的减数分裂.
【专题】模式图;减数分裂.
【分析】分析图1: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且该细胞中发生了交叉互换.
【解答】解:(1)染色体可被碱性染料(如醋酸洋红染液、龙胆紫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成深色.
(2)甲图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中期,若继续分裂将进入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导致染色体组的数目加倍,如图所示:
(3)该生物雄性个体,乙图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称为初级精母细胞;由于发生过交叉互换,该若继续分裂,形成的精子基因组成为AB、aB、Ab、ab.
(4)若乙图细胞继续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B的异常精子,其中BB是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因此其形成原因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有B基因的两条 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移向同一极或不分离).
故答案为:
(1)醋酸洋红染液(或龙胆紫染液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2)
(3)初级精母细胞 AB、aB、Ab、ab
(4)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含有B基因的两条染色(单)体进入同一个子细胞(或移向同一极或不分离)
【点评】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 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5.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遗传实验研究,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让它与正常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是红眼果蝇,这表明 红眼 是显性性状;
(2)摩尔根让F1中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结果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这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 (基因)分离(或孟德尔第一) 定律.
(3)F2红眼果蝇中有雌雄个体,而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可推测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现有纯种的红眼雌、雄果蝇和白眼的雌、雄果蝇,请从中选择亲本,只做一次杂交实验,以确定果蝇的眼色基因与X、Y染色体的关系.
杂交实验: 选择(纯种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
结果预期:
若子代中 (雌、雄果蝇)全为红眼 ,说明在X、Y染色体上都存在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若子代中 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 ,说明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考点】伴性遗传.
【专题】实验设计与评价;伴性遗传.
【分析】萨顿应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应用“假说?演绎法”设计果蝇杂交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摩尔根的假说内容是: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解答】解:(1)摩尔根在一群红眼果蝇中,发现了一只白眼雄果蝇,并让它与正常的红眼雌果蝇交配,结果F1全是红眼果蝇,这表明红眼是显性性状.
(2)摩尔根让F1中的红眼雌、雄果蝇相互交配,结果F2中,红眼果蝇与白眼果蝇的数量比为3:1,该比例符合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性状分离比,这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或孟德尔第一)定律.
(3)杂交实验中选择(纯种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
结果预期:如果X、Y染色体上都存在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即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则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B,即子代中(雌、雄果蝇)全为红眼;
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则子代基因型为XBXb、XbY,即子代中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
故答案为:
(1)红眼
(2)(基因)分离(或孟德尔第一)
(3)选择(纯种的)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交配 (雌、雄果蝇)全为红眼 雌果蝇全为红眼,雄果蝇全为白眼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摩尔根的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同时要求考生能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设计并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及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