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17 14:39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庄子在《骈拇》中写道:“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A.庄子接受儒家倡导的道德理性 B.庄子提倡功利主义人生价值观
C.庄子倡导听任自然,顺应人性 D.庄子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2.19 世纪 60 年代,清政府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制造来保护中国文明。在这一点上, 中国的领导者这时已准备超越纯军事范畴,广泛地将铁路、轮船航线、机械工厂和应用科学包括在内。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这一“自治”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其荒谬是因为 A
A.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 B.儒家的至尊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C.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处于根本对立,双方无法兼容 D.中国的西方化不彻底,无法真正推动中国进步
3、黄宗羲在《自序》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D )
A、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倡导经世至用,反对思想一统
C、批判八股取士,倡导学以致用 D、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4.有观点认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革命”色彩,其目的似乎不是解决现实问题,亦非获取功利,而是为了摆脱神学统治,向陈旧的宗教信条宣战。按照这种说法,中世纪末期的科学探索活动( B )
A、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文主义 B、发挥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作用
C、成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 D、并未推进知识进步与社会发展
5.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所体现的主张属于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6.智者学派对政治哲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自然与法律之间二元对立的问题。文德尔班认为,自然与法律之间的对立是“希腊启蒙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概念结构”,它“不仅具有解释事物起源的原则意义,而且具有价值估计的规范意义或标准意义”。这不能说明智者学派 D
A.发现各个城邦的法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因而对法律的信念动摇
B.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
C.要求突破法律、习俗等限制,试图在自然律令下肯定人的平等权利
D.重视人的作用,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7. 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D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 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
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8.“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D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9.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研制 “飞船” 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申报》附送)画师只能参照文字所描述的“飞船”样子,把它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右图)。这反映了 D
A.《申报》是介绍外国先进科技的报刊
B.通
通俗报刊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清政府开始逐渐重视西方的先进科技
D.报纸在传播信息过程中的真实性原则
二、非选择题:
10.(20分)思想和科学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进步。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1)试以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史实说明神学的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
(6分)
材料二 西方首创科学革命,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意义,恐怕是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近代东方曾有一些人鼠目寸光,只看到科学的“形而下”(注:指具体的事物)的意义…… “中体西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诸如此类的论点都与这种对科学革命的片面理解有关。其实科学革命显然还有“形而上”(注:指思维活动)的一面,就是说它凸显了理性的价值,昭示了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其核心就是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克服一切传统偏见,以科学的精神来重塑人类的整个生活方式。
——马克?《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一种科学主义的世界观”的内涵是什么?(2分)请以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加以说明。(6分)
材料三 科学与民主,是陈独秀一生追求的两大目标,陈独秀曾说:“现在世上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向共和的科学的无神的光明道路,一条是向专制的迷信的神权的黑暗的道路”陈独秀是“倾向共和科学方面”。在他看来,科学可以推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进步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他的确崇拜科学征服自然的能动作用,但他更把它看作一种反对‘迷信’的武器……仍坚信“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两大主要动力。”
——《陈独秀科学思想评析》
(3)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方科学的认识上,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不同?(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4分)
10.(20分)
(1)史实: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地球中心说;牛顿经典力学进一步从理论上否定了地心说的荒谬;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上帝造人说。(6分)
(2)理性思维,破除迷信,解放思想。(2分)智者运动第一次唤醒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的价值,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宗教改革否定了教皇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启蒙运动时期反对封建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6分)
(3)材料二把西方科学革命只理解为工艺和机械,未认识到科学精神的价值;材料三认识到科学的巨大价值,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国民素质提高的推动力。(2分)原因:前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仍从儒学中寻找治国的理论依据,没有破除对传统思想的迷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思想的不断传播;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4分)11.(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良性生态循环等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论语·阳货》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主张“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常自然”。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十分重视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出了一系列的自然环境保护法规及其配套措施。《周礼·地官》规定大司徒的职责是“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乌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
秦朝的《田律》中明文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麇卵谷,毋毒鱼鳖,置井罔,到七月而纵之。唯不幸死而伐棺享者,是不用时。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麋时毋敢将火以之田”。
历代也非常重视对矿产资源的保护。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汉书·食货志》)。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
材料二:1840年后的近代中国最终选择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正是这条西方传统工业化道路,转移不出我们的成本与矛盾,耗尽了我们的资源与环境。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生态环境破坏出现端倪。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渐呈加剧之势,范围日益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
—摘自《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等
材料三:
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世界第一,我们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 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 6个….
一一《中国环境问题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的环保思想并概括保护环 境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环境破坏的原因。
(10分)
(3)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性剖析,我们能够得到哪些启示(7分)
11.参考答案:
(1)环保思想: 儒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道家:“道法自然”;
法家:严刑峻法保护自然。 (一点2分,任意2点4分)
环境保护的措施:立法保护,禁止过度开采;设立相关机构和官职,加强政府的干预;
垄断重要资源。(一点2分,任意2点4分)
(2)原因:①工业化道路消耗大量的资源,破坏了环境;
②改革开放后,工业迅速发展,加剧了环境破坏(或回答乡镇企业的发展);
③50年代大跃进,毁坏山林大炼钢铁,造成环境破坏;
④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影响;
⑤人口的迅速增长,加速了环境的破坏;
⑥百姓的环保意识淡薄;
⑦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一点2分,任意5点10分)
(3)启示:改革粗放型经济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发展适
应环境要求的新技术和产业;加强政府对环境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并严格执行;通过各种途径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任答4点7分)12.(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成人以后谋生建业所当事也。……吾尤恐乎他日之所谓政治学者,耳食新说,不审地位,贸然以十九世纪末之思想为措治之极则,谓欧洲各国既行之而效矣,而遂欲以政府万能之说,移植于中国,则吾国将永无成国之日矣。知他人以帝国主义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
“合群云者, 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材料二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了“大民族主义”和“小民族主义”这样一对概念。“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三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积极目的为何?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即由五族的平等、共和向一个强大、繁盛的中华民族的积极目标转化。
孙中山是一位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这种民族的共和精神应当抛弃过去华夏民族狭隘的家族、宗法团体与小血缘思想,以国家和大民族精神为重。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救国。”所以,高扬中华民族精神,以民族精神振兴国家,并强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性的认识,是解除亡国灭种之忧的最佳途径,也是
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法宝。
(1)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这种“转化”对孙中山以后的政治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3)从梁启超、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5分)
1)相同点:都主张以民族主义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6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4分)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6分)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4分)
(3)认识:思想要与时俱进;思想的进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思想的变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2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 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13. (1) 特点:古代世界文明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地域特色。(2分)
印证: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特别是雅典的民主政治;罗马完备的法律体系各具特色。(3分)
(2) 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答出三点即可)
(3) 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思想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6分)
(4) 启示: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或尊重各国优秀文明及其历史传统);加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待东西方文明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6分)
14、(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13世纪的中国人……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
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类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 活中充满了欢乐和魅力。”
“……于东亚出现的新鲜事物一旦被集中起来,便形成了一个以其严密性和规模而非常感人的整体,……中国社会在这个时代经历了一场真正的变化。……人们于此采纳了‘文艺复兴’一词。”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
材料二 至晚清,在欧风美雨的浸润下,先秦诸子声誉日起,一些知识分子在引入西学时,往往把它与诸子等同附会,甚至“西学源于诸子”的言论也流行一时。戊戌时期,重视诸子已成气候,严复以西学诠释老庄,谭嗣同以孔墨并举,言论界之骄子梁启超在万木草堂时已“治周秦诸子”,且好《墨子》,乃至康有为在构思变法理论时也提出“诸子并起创教、改制”的说法,改变了视诸子为异端的陈旧观念。世纪之交,诸子学领域大家辈出,章太炎、梁启超的诸子学已完全突破了依附经学、囿于儒学的思想局限。在这股思潮推动下,清末政府也已承认诸子的地位,大中学教育中“读经”与诸子科目并存。
——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亚出现的新鲜事物”的主要表现;(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文艺复兴”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本质区别。(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诸子学复兴现象产生的背景和影响。(7分)
参考答案:
(1)表现:以经济职能为中心的城市日渐增多;货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群体兴起;理学在民间的普及;科技进步;城市中出现专门的娱乐场所以及出现体裁丰富多样的文学样式如宋词、话本的流行(4分)
本质区别:欧洲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但是宋代的文艺复兴不属于该范畴,只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继续发展和繁荣。(2分)
(2) 背景: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学东渐;经世致用的需要,发挥诸子学中“通经致用”的功能;向西方学习的需要,诸子学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会通的重要思想桥梁;中国思想传统整体上面临挑战。(3分)
影响:诸子学复兴冲击了封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3分)
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