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右脑 2018-09-09 13:10
摘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标三维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生物教学时需要顾及的重要问题。当下,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保理念的教育也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在高中的诸多学科中,生物学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较大,自然要承担起响应的教育责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本文即针对如何在高中生物学习中进行环境意识的渗透教育作相关的探讨和说明。
关键词:高中生物;环境意识;渗透;生物实验
一、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素质教育,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各项技能和发展个性的教育目标。尤其是针对高中学段而言,是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素质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前瞻性。新课程理念要求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只有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才能够践行可持续发展观,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这本身也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应有之义[1]。(二)生物学科的特殊性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中,部分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保护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从生物学科角度出发去进行环保理念的渗透,从学生出发去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解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在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本身就包含一些环保的内容,这本身为我们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这恰恰也是由生物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2]。
二、高中生物教学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应用策略
具体的策略我们可以总结为“三个用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用好教材教材是基本。我们在上文讨论生物学科的特殊性时就已经强调生物教材中本身就涉及很多环境保护和生态方面的内容。无论是从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还是到生物的多样性与保护,再到人与生物圈,处处可以发现与环境相关的内容。这也就提示我们,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本身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要坐享其成就可以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正是因为这部分内容在考试中的地位不高而忽视教学,这本身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更与新课标的理念不符。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高中生物教师更应该认真备课,引导学生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的关系,懂得环境对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最终引导学生在树立环保理念的同时,将这种理念应用到具体的实际生活当中,促使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方面做起,去实践环保,乃至影响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3]。(二)用好实验课程实验课是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高中的生物课程当中,实验课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切入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平台。教师要重视高中生物教学实验课程的开发,意识到实验课程是拓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其中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增加学生的体验次数。比如说在探究水体富营养化时,就可以给学生做洗衣粉和尿素的入水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和体验,明确加了洗衣粉和尿素的试管明显比什么都不添的试管颜色更绿,从而促使学生明白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藻类繁殖的速度之快,以及对其他生物的不良影响。再如,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一些废旧的物品,然后将其制作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盆,定期观察生态盆中的各种微生物,并进行详细地记录。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更加清晰直观地认识到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呈现的状态。同时本身这个实验的使用材料也透露着环境意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实验中指出。(三)用好社会热点上文中所说的教材和实验课,都还局限于某些特殊的课程和章节设置,但在社会热点的应用中,就可以突破这一限制。毕竟,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的热点和焦点,每天的新闻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也就为我们利用热点素材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能性。而在利用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时,一定要做好结合工作,特别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比如当下,会有许多因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疾病情况发生,一出现便会立即受到社会关注,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我们以“水俣病”为例,“水俣病”也就主要是汞中毒,也就是因为人类吃了一些含汞的动植物后所得疾病。这其中一方面涉及到生物学中的食物链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这种汞的排除最终会对人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让学生明确破坏环境的行为会最终对人的生存造成实质上的损害,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除了从我们上文论述的教材内容,实验课程和社会热点三方面出发外,在生物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说结合日常生活,结合社会实践等。无论哪种方式,最终的指向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真正地实现生物学科的学以致用,践行生物学科的新课程理念。